小学科学“慧玩”课堂的创建策略
作者: 陈铭为了深入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部分学者提出“慧玩”课堂的概念,期望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也要对课堂的导入环节和课堂施教环节进行趣味化的设计,在打造趣味性、多样性和灵动性的课堂中,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学生在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真正促进“慧玩”科学课堂的形成。
一、优化导入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聚焦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课知识。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对导入环节进行优化和调整,在趣味性的导入中,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助力“慧玩”课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导入设计,既能够让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静电现象、电荷的种类等知识,也为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玩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走进本节课。如,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为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纸福娃,并引导学生:“你们喜欢这个娃娃吗?在本节课后,谁表现得最好,老师就将这个纸福娃送给他。”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何让纸福娃站起来”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尝试。在学生尝试未果后,教师将纸福娃摩擦自己的衣服,使其立在讲台上。针对这一现象,教师继续向学生设计“为什么摩擦衣服后的纸福娃可以站起来呢?”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的好奇心,以便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步伐,主动地进行本节课科学知识的探究。
显而易见,教师将趣味活动与课堂导入环节进行整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科学课堂的同时,对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
二、借助直观手段,优化知识学习形式
在打造科学“慧玩”课堂时,教师应当意识到,现代教育资源具有对抽象知识进行可视化处理的作用,所以,在实际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地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使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展示科学知识,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灵动性和直观性,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促使学生在直观、动态的学习方式下,增强对动物卵的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先为学生提出“你知道什么是卵吗?你对动物的卵有什么认识吗?”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自由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分享自己认识的过程中,对动物的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随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动物卵的图片,并组织学生对图片上的卵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加深对动物卵的印象。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可以透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认识到动物卵的颜色、数量、形状以及大小等,从而在自主观察中走进动物卵的世界。紧接着,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播放“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使学生基于视频,学习鸡蛋各个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以及小鸡在孵化时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强化学生对卵生动物的认识。
基于上述活动能够看到,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科学知识,能够让学生透过直观的视角直接走进科学课堂,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提升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
三、问题引导学习,完成知识自主探究
在搭建“慧玩”课堂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当作教育的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沿着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分析科学知识,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建构。此外,问题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对答案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等知识,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所以,在刚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将牛奶放入热水中,提出问题“当我们将牛奶放入热水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谁能解释这一现象呢?”让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疑问。随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猜想,以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设计实验,才能够得到较为明确的结论呢?”引领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也要围绕实验细节和实验现象等,为学生进行设问,让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分析,以便在不断思索问题中,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主动地探究科学知识。
不难看出,教师将问题贯穿在科学课堂的始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以便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
四、创建实践活动,提供动手操作机会
实践性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教师不能只为学生介绍科学理论知识,也要为学生创建实践类型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然而,在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时,教师能够观察到,不同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同,因此学生个人完成科学实践活动的进度也千差万别。所以,科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提高完成科学实践活动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一课时,当教师为学生介绍了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学生实际进行操作前,教师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学生对保温原理的认识质量较好,哪些学生的科学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紧接着,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之间保持明显的差异性。随后,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找寻自身的存在价值,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定位,以便在发挥自身作用中,与组内的其他学生一起商讨制作保温杯的方法,完成保温杯的设计与制作。此外,在学生制作了保温杯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结果的平台,以便学生在反思中改进本组设计的保温杯。
可见,教师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拥有与同伴进行互动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强化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享受自由的探究氛围,在主动操作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总之,打造“慧玩”科学课堂,促使学生在玩中学会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所以,在未来讲述科学知识时,教师应当将“发展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兴趣”放在关键位置,并以此为导向,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良,在形成完善的科学学科教育体系中,真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促进“慧玩”科学课堂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