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吕武导学式教学模式倡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思维能力,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独立学习课堂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分别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与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课堂内容,又可以进行集体探究活动,共同发挥思维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经验对相关问题发表看法,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本文从这些方面探究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导学式小组合作模式应用现状
1.应用频率不足
从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不够信任的情况,依然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这就导致导学式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频率过低。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畏惧心理和抵触心理,这就严重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2.小组划分不够合理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他们对于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而是进行随机分组,造成小组成员不能形成优势互补,难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应用方式过于单一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经验,不能自主组织多种学习活动。同时,教师不能紧密跟进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难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创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流于形式,学习方式过于单一,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导学式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策略
1.根据学生特征,进行科学分组
成员的划分是小组合作活动开展的第一步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让学生选择与自身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展开学习,以此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不同学生在性格上的优势互补作用,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征科学划分小组。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小组。依据优秀、中等、后进等层次,分别选择相应不同能力的学生,让优秀学生主动承担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等具有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并负责对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提升这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后进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等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可让学习能力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以此不断增强后进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划分小组。有的学生个性比较活跃,教师可发挥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让其对小组成员布置学习任务以及汇总学习成果;有的学生个性比较孤僻,喜欢独立思考,可让其主动承担较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性格焦急浮躁,教师可让其融入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高涨的小组中,利用小组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特点,能让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小组划分的合理性,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2.开展集体探究,提升导学氛围
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共同发挥各自的能力从多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以此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可加入学生的小组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让小组学生进行集体探究。首先,教师可让学生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组内学生可以各自进行手工制作,利用纸片按照不同的方式粘贴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模型,引导其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都是一样的吗?”学生通过交换各自的展开图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制作的展开图是一样的,而有的学生制作的展开图则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对此,学生可将这些展开图的类型进行汇总,从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类型。另外,教师可让学生快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体积的大小。有的学生在长方体的容器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量杯中,根据量杯上的刻度直接求出长方体的体积;有的学生在正方体的容器中灌满水,再将水倒入同样的量杯中,直接求出正方体的体积。然后,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快速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利用一些沙子等快速比较出体积的大小吗?”随后,学生在长方体的容器中倒满沙子,并将这些沙子倒入正方体容器中,通过沙子的高度来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大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展开集体探究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有效激发。
3.进行回顾评价,交流学习经验
小组合作活动所占用的时间较长,不同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会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总体回顾,让学生展开相互评价活动,充分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让学生在相互借鉴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展开学习过程的回顾与评价活动。首先,教师可引导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本课知识,然后与学生交流:“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对此,教师可让小组成员选择一个知识点,依次进行表述。有的学生讲解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知识点,并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算式进行具体的阐释;有的学生讲解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并引导其他学生重点注意通分的方法。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分别说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表示对于分数的通分方法掌握还不够透彻,在计算时速度较慢。对此,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倡导该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讲解,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反复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可为该学生提供较多的计算题目,让其在大量的计算中掌握通分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以相互帮助的方式展开小组合作,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先进的学习经验。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运用思维导图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方法;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运用分数的加减法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答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保持专注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小组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交流了学习方法与经验,强化了学生的小组学习热情。
总之,在开展导学式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