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作者: 田蓉

随着我国《课程标准》体系的全面贯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做好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同时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也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理念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理念的交融互动方式,开始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有较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理念的价值,导致这套理念跟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割裂状态,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

一、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下,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知识与技能教学,比较重视教学大纲和课本教材。这种方式虽然可以高效展示核心教学内容,但是很难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变得非常僵硬。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较多转变,突破了以前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中心的模式,转而发展为以学生综合学科素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变化。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入,但是现阶段并没有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明确核心素养与数学学科的关联,对于核心素养的融入表现出了一定的迷茫,没有掌握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的有效方法。这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核心素养理念,但是无法真正将这套理念贯穿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效也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全面融入及深入探讨。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突出教材内容本质,挖掘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材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是融入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介质。这是因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计算、测量、统计等数学基础知识方面,以及通过这些知识内容延伸出来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应用等多种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教材内容是教师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并真正读懂教材,完成对教材中文字描述、图示例题等内容的全面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价值,并依托于此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积极引入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使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在具体展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统计图中各个元素所代表的意义,同时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内容找出其在统计图中的具体意义。在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内容以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班上学生的身高、性别等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提高他们的综合学科素养。

2.引入生活场景元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也应该充分引入生活场景元素。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有限,对于抽象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还存在较多欠缺。而通过引入生活场景元素,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来理解教学重难点,显著降低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除此之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可以在生活场景中熟练使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数学学科知识。而在引入生活场景元素以后,就可以较好地锤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契合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模拟学生购物的场景,带领学生认识各种货币单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分组,每组3到4人,进行购物找钱的场景模拟。教师在学生模拟购物的时候应该避免直接介入其中,但要进行组间巡视。在模拟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结合之前组间巡视的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传统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灌输式教育的局面,学生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被动学习态势。这种情况也造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非常僵硬,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因此,在后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还要在课堂环境中预留较多时间,强化学生的思维灵活度,自主探索学科知识点。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知识点讲解的时候,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特别是在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知识点的讲述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π的数值,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试验和思考,最终探索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圆面积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也可以考虑给学生提供切割圆木的相关工具,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并思考圆面积的求解公式。

4.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深度

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当强化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氛围,较好地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引入问题教学法提高师生互动频率,使学生可以深入浅出地了解学科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趣味问题,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阶段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物品,并询问圆柱与圆锥的异同点,以及学生平时都会使用哪些圆柱与圆锥物品。通过问题导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立足圆柱与圆锥的对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对容易的圆柱知识点,学习相对困难的圆锥知识点。特别是在进行圆锥体积求解的时候,教师也要通过提问教学和现场实验,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积极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依托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此外,教师要重视对课本教材的深层次挖掘,使课本知识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引入生活场景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科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入探索学科知识,助力学生综合学科素养得到较好地提升,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