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建构探究
作者: 王建林数学是一门关键的基础性学科,学好数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深入学习及生活实践也有助益,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充分的数学素养具备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主体性课堂、互动式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思路在一线教师群体受到欢迎,学生也明显在主体性、互动式课堂中展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基于此,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师生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学习思维
数学的抽象性、理论性决定了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思考性、启发性的探究学习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将对其学习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设计问题、合作学习或者游戏活动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契机,学生在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大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论证,进而可以举一反三,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及数学思维。
2.有利于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学科更需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带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甚至是自主和独立地设计数学学习活动,而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平等,才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合理有效的课堂互动活动中,师生之间交流对话、交换思维、互相启发,数学教师不仅完成了在课堂时间对学生的引导,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究数学并与教师进行思维的交换,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建构更有着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活动的建构策略
1.突出情境教学活动的互动环节
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带来帮助,如更巧妙地引入新知、调节课堂节奏、增强知识讲解的形象性,等等。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将师生互动引入情境化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具沉浸感的学习体验,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都很有帮助。
例如,与“几何”相关的数学知识往往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等。在相关的新知引入阶段,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地利用情境教学的师生互动来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入。如在有关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类似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如教堂、脸谱、商标等,从生活情境出发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教师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可以说出更多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将其抽象为平面图形展示出来。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引入“找不同”的游戏机制,为学生设计相对复杂的图案或图形组合,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提出想法、动手操作,判断其是否为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形。
2.掌握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帮助学生巩固已学、优化理解、查漏补缺,帮助教师进行知识检测、接收反馈、调整教学重点等。此外,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及思考回答问题或是提出疑问,这本身便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与提问还发挥着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完成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之后,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堂启发学生思考的“菱形判定”课。当教师设计出问题“什么是菱形”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然而,这句空洞的定义未必包含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菱形本身的特征出发探索“什么是菱形”。如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反过来,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一定是菱形吗?学生未必能够直接给出答案,这时教师便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以及动手验证。实际上,这样的提问式、互动式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思考、论证的能力,这正是数学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3.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的巧妙设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也需要在合作、交流、互动中与学生一同体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最基本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设计问题、提出探究方向,在互动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例如,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这几个方面的数学知识占据了数学学科的半壁江山,其本身也有着较高的难度,很容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将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贯通起来的互动探究课。从数形结合思想出发,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某一函数的具体图像,而从图像出发,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函数图像的“眼睛”,即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一交点的坐标,与函数相关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解有着密切的关联。基于此,函数图像中的这一交点便可以作为学生打通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的桥梁,这样的互动探究便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加深知识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4.在评价与反馈中建立学习自信
无论是情境式教学、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还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数学探究活动,其目光都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参与,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下学习中培养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反馈便能够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更能在鼓励性、启发性的评价中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获得更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二次函数的求极值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具体的知识考查当中则往往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其中有着很大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空间。教师在完成课堂上的引路之后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个评价与反馈的环节,学生可以说一说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极值的方法,以及更多地思考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求最大利润、最小时间等。对于学生知识中的漏洞,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而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想法或是思路,教师则可以积极地进行鼓励、引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在课下的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法不是机械性的背诵和记忆,思考、交流和探究对数学学习的意义更为重大,这样的学科特点也突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无定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需要,数学教师需要在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数学思维、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助力学生更深入、更持久地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金山镇金山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