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问题链的策略
作者: 黄宁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工作的推进,重视对学生开展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落实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方向。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想要在数学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解决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探究创建清晰的数学问题链,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创建数学问题链,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构建问题链的意义
首先,针对教学内容将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数学学科的问题链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性,教师应从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等方面着手,完善对知识点的归纳整合,并完成问题串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序的问题设置或教学情境,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连接,并将学习重点置于问题分析、解决层面,优化自身数学学科知识构架,进而内化知识,丰富解题经验。
其次,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数学问题链,简单来说就是具有阶段性的知识点问题教学,将综合性问题进行细化,分出若干个子问题,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相关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思维与能力。其具备的探究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环节。此外,阶段性特点,则能够不断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深入思考和探究。
最后,利用数学问题链模式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基于真实的数学问题场景,以及教师的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进而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构建适合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思维、知识构架。通过发现、提出、探究、解决、反思问题这一流程,有助于学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小学数学问题链具备的特点
1.主题之间关联性
数学问题链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相连接,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点中存在的关联,并将其整合。教师想要高效利用数学问题链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应首先立足学生实际发展情况,根据教学内容,探求问题链主题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为后续学习环节做好准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
2.主干问题开放性
创建数学问题链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而问题链具备的开放性则能有效帮助教师完成相关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了解问题链中的主干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有意识地根据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创建主干问题。其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实现双向互动,主干问题开放性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要求的落实。
3.问题之间梯度性
问题链教学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特点,这也表现出主干问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内容、难度、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要求,需要教师在构建问题链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理解、记忆等能力,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问题链,并将教学内容依据难度,循序渐进地融入问题链,进而保障问题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构建问题链的措施
1.找准切入口
在创建问题链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先意识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完成对学生能力的激发和培养,越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就越能体现出问题设置的意义和作用。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掌握教学课时的主题与以往教学主题之间的关联,梳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情况,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发育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征,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并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问题探究环节。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应注重问题链中主题之间的连接,并将计算的方式方法融于其中。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点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或口算技巧,对于相关解题方式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一盒铅笔有14只,若是12盒相同的铅笔,一共有多少只?”为学生出题后,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我们还没有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解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极为活跃,有的学生将12个14相加,有的学生将14个12相加,有的学生列式14×10+14×2,还有的学生使用连乘法14×6×6,等等。多样化的计算方式,体现出学生对之前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就可以以此为着手点设计数学问题链,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
2.掌握核心目标
构建数学问题链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对相关教学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掌握,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构建较为严谨、全面的主干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掌握竖式、脱式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推理能力。对此,教师为学生创设更为真实的场景,引导学生完成对“为什么这样计算”的分析,感受将复杂计算转变为简单计算的成就感,掌握计算方法和原理,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地上铺满了瓷砖,以完整的瓷砖计算,教室中一共有多少块瓷砖呢?”这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观察并开始查数,有的学生直接进行估算,还有的学生查数横和纵向的瓷砖。问题和算法明确后,学生就会积极探究计算方法,主动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场景举例中的教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自由地换成操场、人行道等。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利用课堂学习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梳理问题链
立足于学生实际发展,教师设计问题链时还应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连接,以及设计相关问题蕴含的解题思维,科学、系统的问题链才能真正发挥其现实意义。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应重视对知识内涵、思维逻辑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应创新问题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还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环节着手,带领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在学生逐渐理解并掌握相关计算能力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扩展“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式,层层递进,并在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受小学生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理解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构建问题链,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找准切入口、掌握核心目标、梳理问题链等方面着手,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衡阳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