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研究
作者: 王子康单元大概念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近几年不断有教育学者提出“单元模块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等概念,都是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在深度教学背景下,将一个单元作为整体,通过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整体单元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基于此,加强对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实践的特点
1.全局性。在传统的数学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知识点孤立处理,且每一节课都相对独立,知识之间内部联系不足,以至于无法整体把握知识,对问题综合考虑有很大不足。而单元大概念教学模式,就是将小学数学知识整体化处理,且各个子系统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不是以简单相加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同时,单元大概念模式能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整体出发,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从全局概念入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2.计划性。在单元大概念模式下,更加强调以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首先,教师要分析本单元知识点在整册教材中的作用,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教师要从整体做好单元概念性教学布局,明确单元知识目标。最后,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都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确定新课导入、课堂练习、课堂测试以及复习课的比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计划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3.联结性。在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以整体为立足点,抓住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切实做好各单元之间的联结工作,为学生构建出整体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最终确保知识融会贯通。
4.主体性。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实施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时,应该围绕学生学习,以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为目标,帮助学生学习与巩固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塑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要更尊重学生,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凸显主体性特点,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二、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大概念教学的策略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学科。如果单靠死记硬背,则无法理解数学原理、概念,无法真正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以单元大概念为背景,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对深化数学教学大有裨益。
1.通过分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结合知识点进行提问,但提问中很少全面分析学生数学基础,回答问题的学生基本为学优生,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或者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而在实施单元大概念教学后,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提问的模式,按照学生数学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组,组内尽可能包括基础好、基础中、基础差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与其他组员共同梳理单元中的知识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同时鼓励学生探索其他规则图形。为了能够发挥单元大概念教学的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全班学生都可以有效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然后,教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问题,挑选代表在课堂中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实际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分数性质是什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翻找教材、查阅工具书等方式得出结论,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原动力,在求知欲驱动下,自主思考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对“分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更加深入,也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法运算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2.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按照深度教学要求,必须落实师生互动。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需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差异基础上设计单元模块,实现单元大概念教学,同时要针对课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设定解决办法。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教师可以提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对“可能性”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避免学生混淆“概率”“频率”等概念。另外,还有些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导致课堂学习受阻。此时,教师就可在具体教学中利用硬币等工具,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试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概率、可能性等概念的理解。
3.有效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节奏。按照单元大概念教学实施要求,教师需要提前对数学课堂进行设计,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开展具体教学活动。但再有效的教学方案,也不可能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课堂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并记录,将这些信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丰富性。
尽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中单元数量较少,设置单元大概念教学看似简单,但由于每一个单元中涉及多种内容,且往往有新的知识融入,在教材编排中还可能删减一些知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各单元知识的联系,做好各单元学习之间的贯通。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文本,熟悉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将所有知识贯通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真正发挥单元大概念教学的优势。
4.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实施单元大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教学教法出发,将小学生形象思维强、求知欲强的特点融入教学,同时积极设计新颖且趣味性强的教学模式,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可设计相应的游戏,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逢7必过”的游戏,轮到7或者7的倍数时,学生要集体鼓掌,谁没有鼓掌谁就输了。在玩这个小游戏时,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和对数字的敏感度。
另外,不断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做作业,起到学习与巩固的作用。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作业设计环节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做好课后练习题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游戏”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与家长一起做“逢3过”的游戏,即从1~29循环喊数,遇到3以及3的倍数,则喊“过”。通过这种游戏,学生对3的倍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容易探索3的倍数特征。此外,这种作业模式学生参与性更强,还能营造积极向学的家庭氛围。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单元大概念的教学模式,应该从学生基础入手,全面分析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通过多元化的引导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