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多元解读教学探究

作者: 王茂林

散文是一种记叙类的文体,重点是抒发情感、表达感受、书写发现、记录生活。散文的形式比较灵活,虽然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比较丰富,但却具备形散神聚的特色。在散文里,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托物言情、记叙议论、引例说明等,都是为中心主题服务,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深化、强化主题的感染性,力求达到带给读者真挚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道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解读散文,就要先理解散文的特色,然后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散文的多元解读教学。

一、初中散文教学分析

散文的语言优美且凝练,能让读者耳目一新,获得精神思想的启发,感受到美好的意境,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解读散文,可以从立意、意境、语言三个角度出发。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散文时,要立足散文“形散神不散”“神凝形释”的特点,从它自由的表达中找到一些线索,从而把握文章的命脉,理清文章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实现对散文的全面解读。

散文的线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核心人物的线索,如杨振宁的《邓稼先》;(2)核心叙事的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3)时间的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地点的线索,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5)情感变化的线索,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同时,解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技巧和侧重。

记叙散文重点要把握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反应事物的本质以及思想情感,包括偏重于记事和偏重于记人两个类型。解读记事的散文,要关注故事的发展线索,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例如,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能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园中的“乐”。在这里有多么的“乐”,就衬托出三味书屋有多么的“陈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叙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领悟其中的精神妙趣。

解读记人的散文则要关注融合在事件中的人物的性格、精神、气质等描写,理解作者对人物精神品格的标榜或品评等用意。

例如,在解读《藤野先生》时,从作者的叙事中可以领悟藤野先生严谨踏实的作风和人物品质,也能够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所传达的关心人民、热爱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抒情散文的重点是从作者描写和描绘的事物中,体会作者的感受、激情和愿景,领悟作者融合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学习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感受他的语言感染力以及语言对于文章主题的烘托力量。

例如,在解读《紫藤萝瀑布》时,作者对紫藤萝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他先将紫藤萝花描写得条理清晰、层次鲜明,然后从赏花转向了忆花,开始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最后再悟花,感悟花的命运、感悟生命的哲理,并给予读者精神的鼓舞,让人“加快脚步”,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解读哲理散文,要洞见作者的思维轨迹。包括其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

由上,在解读散文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被解读散文的分类,然后再针对其特点,深入理解,多元解读。

二、初中散文的多元解读

1.情境沉浸,解读其意。重构散文的情境,沉浸其中获得散文的体验,是解读散文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在散文描述的情境中,能够为读者带来很多共鸣,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带领学生把握这些共鸣,顺着共鸣找到作者的心意,理解散文的立意、情感、哲思,从而获得启发。

例如,在解读《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而抒情散文重点就是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然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就可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情境,将济南冬天的景象搭建出来。学生在搭建情境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作者的经历,获得了作者的情感,继而重新认识了济南的冬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互动。

师:济南的冬天哪里美,怎么美?

生:作者将济南冬天的美承载在“阳光、雪景、村庄、水景”等事物的描写上,并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再进一步升华对作者思想的解读,学生就会发现,作者描写的是济南的冬天,其实传递的是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冬天“冷”的外象,营造出了一种“暖”的心象,给予学生体验和情感的对比,让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学生发现在一篇八百多字的短文当中,运用的修辞已近十二三种,艺术表达形式非常丰富,足见作者的功底,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清丽,却又感人至深。这自然与修辞语言脱不了关系。另外,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景手法上也十分注重色彩的和谐性,将冷的色调都涂上了一层暖的外衣,点缀得十分和谐。同时,作者也将景物的层次表现得很分明,细致的安排让一切都井然有序又活泼可爱。

融入情境之中,学生能够体会出更多的东西,不仅仅是作者的意图、情感、思想,甚至还有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天分。

2.揆情度理,解读其情。解读散文,最常用到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揆情度理”,站在作者或人物的立场来理解他的情感、感受,从而理解文本,获得启发。

例如,在解读《秋天的怀念》时,首先需要思考作者写秋天的心情。对于失去行动能力、双腿瘫痪的作者来说,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会有一种悲情存在。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在解读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借用自己双腿瘫痪后母亲与他的相处,给予他精神的支持和帮助,来怀念已故的母亲。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之情,表达出真挚而朴素的情感。但是,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心理成熟度较低,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难以感知作者的情感,也无法洞悉作者写作背后的深意。对此,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站到作者的立场,揆情度理,体会作者不仅仅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对于自己未曾珍视母亲、关心母亲的懊悔之情,还在于从母亲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那种真挚、细腻、深沉、伟大的母爱,是作者需要学习传承并坚持下去“要好好儿活”的动力来源。从这个领悟中,对于散文思想的解读就会升华,学生就能认识到作者对于自己“有勇气接受,坚强地面对”的反思,以及对于他人的启示,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力量,去接纳、去绽放、去爱与被爱。这才是有效地解读散文的思维。

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感知”,无论是感知作者的抒情情境,还是感知作者的心境、历经的事情,或是感知已经言明的道理,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去解读散文,并上升到如何去创作散文。

3.语境还原,解读其神。一些古代散文脱离了现代语境,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有很多困难。所以,在解读这类文本时,就需要尽可能地还原语境,让学生在当时语境下分析和赏析,洞悉其“形”诠释的“神”。

例如,在解读《桃花源记》时,在学生眼里,作者的桃花源可能就是一个风景秀美、人文环境好的农村。那为何一个普通的农村,会让作者如此向往,为何这里的人也不想让作者说出去呢?桃花源对于作者而言,或者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为了深入解读,教师就需要还原语境,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认识到东晋时期的社会现状,就会理解作者对于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进而就能明白“桃花源”是这样一种精神寄托所在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散文的立意、意境和语言,采用沉浸情境、揆情度理、语境还原等方式,来实现多元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造就的高深立意和精妙之境,让学生获得精神思想的启发,实现写作天赋的挖掘,让散文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中山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