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策略
作者: 李志恒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学校情感教育是包含在广义的情感教育里的,是对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施加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构建,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解和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目前,情感教育并未设立单独的一门课程,其渗透的途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融入所有的课程中。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最强的学科,是融入情感教育的首选,怎样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其实途径也是多样的。
一、情感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各地各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给高中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革和提升。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融入情感教育也能让教师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传承语文教材中呈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语文教材产生共鸣。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人文性”,并且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价值的熏陶。
二、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途径
1.注重情境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学科内容全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代离学生较为久远,也没有亲身体会历史事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无法深刻、直观地体会学科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情感,也就难以理解记忆,所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多渠道创设情境,学生可体会到历史事件中传递出来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温情、崇敬和动容,让历史事件中折射出来的情感直击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田。
例如,在教学《与妻书》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体会国之含义,通过PPT展示黄花岗烈士的人物图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林长民、林觉民、林尹民三位。然后播放《辛亥革命》电影片段,把学生的思绪直接带回那个落后动荡的时代,让学生直观感受林觉民先生壮烈殉国的事迹,明白今时今日的繁荣昌盛是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一步步铸造的。在国家危亡之际,多少革命先辈早已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在战斗,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这样的民族大义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尊敬的,也是值得当下每一位中华学子学习的。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家”中,课件呈现林觉民先生的手写信《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些句子,当下读来,依然为之感动。学生在了解到这段历史时,感动得泪流不止。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的无奈,让学生感悟林觉民先生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凛然。革命先辈那份对家庭的小爱,对祖国坚定不移的大爱,在家国面前,坚定不移地选择祖国大义,为了民族兴亡甘于奉献小家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2.“情感”不离词句,在词句中渗透。在语文学科中,教师要形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意识。品析词语、句子是语言训练最基本的手段,但在品析时要会抓重点。语文教材不管是描写美轮美奂的景色,还是歌颂英勇壮烈的事迹,每篇课文最终都会有一种情感的寄托,不管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还是直抒胸臆,总之,每篇课文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以重点词句作为切入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带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词句,渗透情感教育。如,第一段中场景描写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品读,在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就题目“祝福”二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产生情感体会,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祝福”是什么意思,得出“祝福”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的意思,再回归课文,思考文章以“祝福”为题,是否能够读出美好的祝愿的意思,进而分析两者的不同,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会更加自然。
3.结合生活,在拓展延伸中渗透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拓展延伸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课外内容,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认识。拓展延伸内容最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当的拓展延伸也能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课外读本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普及生活经历、社会事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开。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你觉得有什么重要意义?”等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立国家公祭日跟当下的爱国教育有哪些联系?”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再加以教师的点拨,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得出结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过去的沉痛悼念,对过去的深切缅怀,以此告慰亡灵、提振民心。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能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我国的态度,呼吁全世界人民关注人权,反思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由此再向全世界坚定地表达我国的立场,我们永远热爱和平,并且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担任着维护和平的责任,肩负着和平的使命。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仅是唤醒国民,更是要唤醒全人类的记忆,预防因为长久的太平而遗忘历史,避免因为长久的和谐而思想麻木,全世界共同以历史为鉴、不断开创新的未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历史性意义,是要在缅怀先烈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在情感教育中,适当地结合当下时政动态,结合现实生活,让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诸多“优良精神”与“家国情怀”心手相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当作一种责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4.读写结合,在写作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提升自我思想教育的能力。这种转变就体现在习作上,写作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手段,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在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累好词好句,还能学到写作手法,语言文字对学生的熏陶同样可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语文学科是最好进行情感教育的科目,也是学校德育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将情感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还要将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现状,充分了解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情感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一切隐形的、显性的情感教育素材的作用,真正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