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作者: 聂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寻找渗透美育的落脚点。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让学生可以受到教师的良好影响,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发现审美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采用丰富多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审美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最后,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在诗歌、小说、散文中逐步渗透审美教育,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一、提升师生的审美素养
1.提高教师审美素养。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书面成绩上,而是要端正心态,消除功利心,提高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同时,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运用艺术性语言营造课堂美学氛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美的意义与价值。
为了更好地提高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将所学所得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发现、总结、反思加强审美能力,优化课堂教学,将审美教育有效地渗透给学生。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学生是审美教育活动的主体,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高中生的课业压力较大,他们很难分出时间主动地进行“美”的学习,并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学生更加喜欢短、平、快的阅读,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美学氛围中学习、成长,感受“美”的文化与魅力,体会“美”带来的愉悦和惊喜。另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与美育有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正视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1.诗歌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创造出了一个个瑰丽多姿的世界。在诗歌孕育、发展、流变的浩浩长河里,可谓名篇佳作灿若星辰,在中华文明瑰丽的演进历程中虽历久却弥香,具有无上永恒的魅力。
同时,诗歌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的方式之一,它的语言中包含着情感美、意蕴美和音乐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诗歌内容,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鉴赏性。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深入品读、反复推敲,通过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语言感受、理解能力,从而获得美的体验,体会美学价值,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会将积累的知识用于生活中,发现生活中充满诗意的美。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朗读活动,学生可以在朗读中体会言语的优美、韵律的和谐,并结合已有的经验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读包括诵读、吟诵、默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法,并运用一定的技巧,把握节奏的变化与情绪的起伏,从而读出字里行间浸润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雨巷》这一首诗歌中,第一节就表现出了幽怨伤感的情感基调。在第二节中,作者写了三个“丁香”,但是它们表达的情感都不一样。“丁香一样的颜色”是指作者描绘的容貌姣好的姑娘,所以在朗读这一短句时,要将声调放得轻快一些,读出欣赏的情绪;“丁香一样的芬芳”不仅指的是一种味道,更是对姑娘高雅圣洁品格的赞美,朗读时要运用轻缓的声音,读出心神向往的情绪;“丁香一样的忧愁”暗指作者心中的愁绪,朗读时要运用低沉的语调,表达出忧愁的心情。在第五节中,作者写道“她静默的远了,远了”,这两个“远了”也透露出不一样的情绪,引导学生通过将重读与轻读相结合,将诗人内心的惆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散文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其取材丰富多样,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散文通过借景抒情、描写人物、叙事等方法,表达出鲜明的立意与集中的主题,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通过分析散文的结构,细读散文的语言,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结构的缜密与新奇。通过带领学生找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学习,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朱自清在文章中先用小路的“静”与月色朦胧的“静”,来衬托自己心里的不宁静。然后,他又写了蝉声与蛙鸣,再次突出荷塘月色的静。紧接着,他又用文字描写了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作出了第三次的反衬对比。最后,他写道:“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由此暗暗地表达出作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结构严密,完美地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在一步步的分析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结构美。
三、优化教学方式
1.新颖导入。导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快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强大的动力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在课前,教师要用足够的时间精读教材内容,从编撰者、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研究,再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以此为课程导入提供出发点与落脚点。
首先,教师可通过设置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如,在讲解《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资源,通过音乐导入法,为学生播放琵琶弹奏曲,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也可以利用经典的诗句概述课程内容,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其次,教师可借助故事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人物行为、思想、情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美育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2.细微入手。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有许多可以实施美育的契机。由于课程时长的限制,如何高效地处理文本,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教师要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与认知特点,寻找合适的落脚点进行审美教育,并从教材内容的细微处入手,通过仔细分析凸显人物性格的文本,或者是文章的结构艺术、文章的优美意境等,找到最佳审美切入点。
例如,在讲解《祝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祥林嫂外貌的变化,因为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最先就是在外貌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第一次是“脸色青黄,但是两颊还红红的”,第二次是“脸颊上已经消尽了血色”,第三次是“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还体会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核心所在,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同时,也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双重发展,成为更优秀、更全面的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