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 夯实历史课堂

作者: 薛花

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之一。但目前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有的教师会将历史课上成史料解析课,一节课下来,每个课件中都有史料,甚至每个课件中都有多条史料,导致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云。鉴于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对史料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筛选史料的依据

1.依据主题筛选。所谓教学主题就是教学的灵魂,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灵魂,确定教学主题之后,整个课堂按照教学主题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真正有所收获。确定教学主题后,每一个小目标的史料选择、问题设计都应围绕主题开展,最终使学生融会贯通,对教学主题心领神会。

2.按学生的兴趣点筛选。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一本正经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或昏昏欲睡,或做其他作业,或看其他书籍,缺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史料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3.按学生学习的要求筛选。教材中每课内容的编写都是按照历史逻辑系统进行的,其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但是,教材受编写体例和篇幅的制约,不能面面俱到,有时在学生的学习盲点上并没有深入全面的阐述,若教师不以史料进行补充,学生将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教师需要按学生学习的要求补充相应的史料,使整个教学的衔接更自然,这样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理解也更透彻,历史的惯性也更明显。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1.依据主题运用史料。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一定是主题突出的课,教师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则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

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课时,确定单元主题为“历史在传承中创新”。具体讲解本单元中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笔者确定的主题是“隋唐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在史料选择方面,要寻找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史料。针对“选官制度变化”这一知识点,笔者选择以下史料并提出“阅读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对西汉察举制的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权操纵在地方名士大族手上。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位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清议的传统,又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通过阅读史料,学生明白了“九品中正制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创新之处在于将选官权集中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一知识点。历史事件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典章制度也不是生硬的前后替代,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惯性,新制度替换旧制度总是在延续传统积极有利的因素,同时又根据新环境的变化进行创新。九品中正制对察举制的继承与创新的史料展示,有利于学生树立客观理性的历史观。

2.按照学生兴趣点运用史料。历史史料可分为两类,一类理论性强,一类可读性强。理论性强的史料主要是专家用于研究用的,内容深奥,所以这类史料尽量少为学生呈现。教师要为学生呈现可读性强的史料,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六课“两次鸦片战争”时,首先询问学生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调查后得知大多数学生都对军事方面的内容感兴趣。于是,笔者呈现以下史料,让学生通过对军事问题的分析,不仅能知晓战争的基本经过,还能够透过军事了解战争成败的原因。

1841年3月,闽督颜伯焘抵达厦门后,用当时世界上最结实的建筑材料花岗岩来布置当时中国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在石壁外侧,护以泥土,取以柔克刚之意。石壁之后,建有兵房,兵房侧后,又建有围墙,作为防护。除石壁主阵地外,颜伯焘又在石壁以东以西、鼓浪屿岛、屿仔尾,兴建了多座炮台,形成了三点交叉火力网。颜还在厦门南水道的外围岛链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

8月26日,英军进攻厦门,英军火力的绝对优势,使厦门岛南岸的清军阵地完全沉没于炮火的硝烟中,15分钟后,坚固的石壁阵地虽未被英舰的猛烈炮火击垮,却因侧后方来袭的英陆军而陷落。27日清晨,英军攻击厦门城,但进至城墙,发现守军全逃,不战而据该城。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这段史料展现的是鸦片战争中厦门之战,通过阅读史料,学生知晓此战清军准备充分,建立了当时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可是在英军猛烈炮火之下,不堪一击。不难看出,仅从军事角度而言,整个鸦片战争中国必败。这样的史料也对传统观念里笼统模糊的制度决定论作了一个补充,丰富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相关知识。

3.在学习盲点处运用史料。历史强调时序性和连贯性,因此教师教学一定要讲逻辑性,整节课应该是步步连接、一气呵成的。如果学生学下来思维处有空白点,教师可合理运用史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笔者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三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讲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呈现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史料二: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

对于这一内容,教材中只有“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句话,虽然这句话的确点出了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但是并未展开,学生不易理解,因为在此前的王朝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为何到明朝开国时,相权又膨胀了?膨胀到什么程度?只有出示史料方能解决问题。为此,笔者呈现了以上两则史料,一则是明太祖所言,一则是清代官修史书所言。从史料一可以看出:元朝时期宰相权力很大,大到专权自恣的地步。在学生阅读完史料一后,教师提出问题:“元朝宰相为何权力如此之大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导致其长官权力过大”这一答案。从史料二可以看出,朱元璋时期的宰相胡惟庸大权独揽,掌握生杀之权,对朱元璋的权威形成挑战,严重威胁皇权。如此,学生就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了“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制度”这一知识点。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筛选合适的史料,只有史料合适、问题恰当,史料教学才会有效果,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