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学方式的探究

作者: 张旭斌

生物学科基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生命观念培养意义颇深,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教学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适应性。鉴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阶段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必须要深入探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和要求,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中学生物核心素养内涵及相关概述

1.中学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中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适应生物学科学习需要的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

生命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生命是由于自然随机事件且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留下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且平等地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理性思维是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且崇尚科学的思维习惯,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来探究生物知识的方法以及思维习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现实世界生物学问题,并能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且最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释生物现象的方法论。

2.中学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最大可能地、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借助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过程,实现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同步成长。

其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使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物价值观念和科学的生物态度,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促进生物学科的学习。

最后,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的渗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解决生物学科中的未知问题,还要加强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生产生活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学习探究,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3.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核心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学生物教学要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优化生物教学活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生物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加快生物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念培养。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以正确的行为导向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自身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核心素养下的生物教学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策略,在实现知识目标教育的同时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认知程度不深,未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些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只是被动学习知识,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被动参与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知识的习惯,最终不仅难以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与生物教学相割裂

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与生物教学融为一体,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核心素养与生物课程割裂开来,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况,导致学生很难在生物教学中体会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核心素养对自己的指导和成长的意义,同时也导致学生认为生物课程枯燥且烦琐,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核心素养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教学

生物教学中要适当地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进行实践运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较为肤浅,只记住了理论知识却无法进行实践,也导致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真正落地。

三、核心素养下中学生物教学方式探讨

1.用好教材内容,培养生命观念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优化教材内容,实现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如,在有关养殖类和种植类的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利用保鲜盒或者饮料瓶自己养一盆盆栽,每天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自己养一条小金鱼或养一只小乌龟,每天记录动物和植物在生长中发生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产生疑问。又如,在用保鲜盒种植菜芽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实践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什么菜芽生长总是靠着窗户那个方向?不同的菜芽,发芽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这些疑问,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原因,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之后,为学生传授植物生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自然生命观念,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抓好生物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在实验室进行生物探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最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另外,实验教学环节要从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及学习需要出发,对教学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于操作。

3.构建生物模型,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精心策划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探索,要善于引导学生,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的生物模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科的思考方式和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生物学习和生物学科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生物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同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剖析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要注重强化教学实践,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