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探究优势,拓宽数学理性思维
作者: 戴金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达成有效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小学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且其中的部分数学规律较为抽象,对于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教师要充分响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本思想”为改进数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个人探究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实现学习效率和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要得到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优势,为学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稳固基础。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公式虽然由几个简单的符号组成,却隐含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考虑数学问题很难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转换思维,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自然融入数学学习情境中,从而激发其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提升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以《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提出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问题:“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你们的出生日期是什么时候?”学生相互告知后,教师再进行追问:“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过了10个生日了,而老师有个亲戚,已经15岁,算上出生却才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该问题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猜测保留意见,接下来直接引入“年、月、日”学习的正题。这样的问题设计颠覆了学生已有经验的认知,使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增强对该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探索欲。而后,教师要求通过小组观察日历,讨论猜测教师所提问题的可能答案,教师结合学生探究结果进行解答。这样的后续学习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趣味性和数学知识的奇妙所在,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热情。
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从而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作用,以保证数学理性思维循序渐进地发展。
二、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营造实践探究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发展往往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因此,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在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需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重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营造适合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过程为例。三角形的认识巩固、三条边关系的相关知识,均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相当完善的结论。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能发挥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有效作用。如,在导入部分,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之后,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互相展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指正。而后,学生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摆出三角形,小组一起总结能够拼搭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的关系,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适应身心发展的环境。教师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才能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体会数学学习中理性思维的关键作用。
三、注重合作学习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以个人独立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也相当重要。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改变数学课堂思考时间有限的尴尬局面,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而小组探究学习的学习成果汇报,也是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良好途径,既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畏惧情绪,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更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以《升和毫升》的教学过程为例。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大部分都是以数学实践的学习方法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小组探究学习形式更适合该课的学习。在学习该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携带两个家中常见的,大小差不多,形状有差异的容器,以便配合教材进行实验。教师为学生准备水壶以及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在导入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想办法比较自己准备的两个容器的大小,可小组讨论。比较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小组所认为可操作性最强的方法。而后在认识“升”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所带容器的容量标记,小组间互相讨论,初步把握升与毫升表示的含义,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环节能够为学生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方式,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减少不必要的思考时间损耗。而小组探究学习模式也是教师将学生置于本位的体现,其对于教师丰富教学形式和活动的思路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发挥科学评价作用,促进自主反思总结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虽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但教师不能就此“放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不可撼动。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科学评价,不仅能够体现教师“引导者”的身份,更能促进学生对自身探究学习行为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为学生数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创造良好条件。
以《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在导入时,要求学生回忆所学图形的面积求解方式,学生回忆过后,教师对此做出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加深旧知的印象,为新知学习作铺垫。而后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两组多边形,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大小比较,并将比较方法进行汇报。教师对于小组汇报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秉承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教师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教师帮助学生利用转化思维求解多边形的面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要求学生将其裁剪、拼接成已学过的图形,再求解。教师在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针对其展现的优点和问题,进行科学性的评价,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实践发现数学真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学生探究环节穿插教师科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反思、对自身优秀表现进行总结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科学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想办法填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总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数学学习较易为学生接受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应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下功夫,从而创造开展数学活动的适宜环境,在活动和学习中以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回应。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善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数学学习氛围,渲染“互动”气氛,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帮助其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主探究学习的绝对优势,为学生打造理性思维空间、拓宽理性思维之路指明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小学)(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