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问题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作者: 刘晓清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结合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Module8“Unit1 They sang beautifully”,围绕“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这一主题,谈谈自己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感悟。

一、读前巧设问题,激活思维

外研版教材中有大量的图文语篇,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有一些插图含有隐藏信息,包含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及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图片信息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热身环节中,教师出示周末到公园游览的图片,由“I went to XIUSHAN park”导入介绍自己昨天做的事情,包括“I saw many people, they danced in the park,he played Tai Ji,they played basketball”等。这些句型都是学生学过的基本句型,可以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动词不规则的过去式变化形式,由前面规则动词加ed的变化形式,到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形式,学生能够理解并尝试读一读。接着,教师出示问题:“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同时课件为学生呈现部分已学内容的图片信息,搭建语言支架,让学生进行记忆性问题的操练,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这一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前活动为学生营造运用所学语言的真实生活语境,让学生可以进行真实的语言表达,并为接下来的读中活动作铺垫。

在教学本节课的Part1时,教师借助two birds和它们的mum进行谈论的文本图片信息,让学生猜测“Maybe they had a good time”,并以“What did they do?”为引领。课件中,教师采用特殊的动画效果,出示图片的一部分,学生猜测fly、dance、talk等信息,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教师拓展提问:“What did they talk about?”学生能够从文本图片中找到“They talked about some children”这一答案,并进一步对“They sang songs”“They played games”等句型进行练习,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和交流中掌握句型。这些理解性、记忆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进行预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读中巧设问题,深化思维

在Part2中,教师利用文本中的图片信息,设计运用、分析性问题。分析性问题属于高级认知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文本的意图及背后的隐性含义,把握文本的结构,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明确回答问题的根据和理由,能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在教学Part2时,教师以what、when、howo为三个关键词,以“What did they talk about?”为主要问题,让学生在快速浏览文本中,抓住核心关键词——picnic,然后围绕picnic,以“What did they do?”“When did they do?”“How did they go?”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文本脉络。同时,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教学,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在后两个问题的处理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出关键词的形式,从文本阅读中找到重点短语last Sunday和by bus,并出示不同的场景图片进行by car、by plane、by bike的拓展训练。

关于“What did they do?”这个问题,教师又适当地拓展为“What did they see?”并把“What did they do?”这个问题分已知与未知两部分进行突破,其中walk in the park、listen to music、sang and dance、help teacher这四个短语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打对勾的形式熟悉句型,再用领读、跟读的方式快速掌握。针对ate some food and drank some drinks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则设计了几组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ate some food和drank some drinks短语的拓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将涉及的listen to music、walk in the park等短语及动词以思维导图式的板书在黑板上呈现,便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文本脉络。在阅读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深化了其思维,也提升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读后巧设问题,拓宽思维

读后活动通常起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适时迁移创新,实现语言运用和思维提升的作用。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围绕主题、联系实际,创设真实语境,并精心设计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实现对文本的再认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本节课的跟读、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借助板书中的核心词when、how、what和关键短语have a picnic、last Sunday、by bus、sang and dance等,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试着以Amy和Sam的身份来描述自己的野餐快乐时光,学生能够从分享中进行自我评价,给予回应。然后,教师设计了birthday party和visited grandparents两个活动场景,让学生围绕本节课的三个关键问题“What did they do?”“How did they go there?”“When did they do?”进行同桌交流,同时让学生试着以一封信的形式补充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将场景中的快乐分享给朋友。

本节课情感教育这条主线非常清晰:导入时分享“I had a good time”到Free talk中,教师希望所有学生能在本节课中have a good time,再到小鸟和它们的妈妈一起分享快乐,最后到文本中Sam和Amy与他们的爸爸分享野餐的快乐时光。在这条主线中,学生能够形成善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时光的积极意识,并能运用本节课所学句型向朋友用信件的方式介绍不同主题活动中的快乐时光,主线清晰并贯穿课堂始终。最后,教师播放视频Share your joy is a double joy,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感受Share your joy is a double joy的意义,拓宽其思维,进一步升华感情。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读前、读中、读后活动的设计,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互相关联、层层深入,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阅读问题,匹配对应的教学活动,融语言能力训练与思维品质培养为一体,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南海新区第二实验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