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智、趣、美”音乐教学的有效实践
作者: 朱红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忘记知识后还保留的东西。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获得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便利。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其核心素养包括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等方面。
一、群策群力,满足学生的音乐需要
音乐作为一门考查课,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多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而且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对音乐有着自己的喜好与诉求。教师在带领学生演唱、学习喜欢的歌曲时,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满足学生的音乐需要。在流行音乐中不乏积极向上、充满动力、充满国风的作品,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让音乐课变得更加轻松与民主。
例如,在教学《姑苏风光》一课时,教师便群策群力,收集学生的意见,丰富了本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用准确的音准与音高演唱歌曲,增强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本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与歌曲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先询问了学生的意见,收集了大家感兴趣的关于本课主题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与意愿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环节。在收集意见时,有的学生提出想通过视频了解江南水乡的样貌,有的学生则想学习歌唱江南的流行乐曲等。教师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之后选择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了课程。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满足了学生的音乐需求,便于学生运用音乐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发挥了音乐作品的育人作用。
另外,小学六年级中的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侧面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需要。
二、个性编创,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编创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必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编创,便于学生利用音乐作品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为学生音乐技能的实践提供机会。现今,很多学生从小就接受艺术教育,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性编创,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自信,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音乐课堂“智、趣、美”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教学《我的编创(对山歌)》一课时,教师便带领学生进行个性编创,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山歌的由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山歌的由来与体裁,复习学习过的山歌作品,然后提示学生:“大家记得山歌有哪些特征吗?”学生能答出音调高亢、歌词直白、朗朗上口等。之后教师继续问道:“对山歌通常是一句一句的即兴问答,大家可以模拟一下对山歌的场景,进行自主创作吗?”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模拟学习过的作品进行情境的创设。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展示。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编创上,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增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音乐作品除了具有较好的德育作用,还可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教师在活动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学生道德与技能的增长,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阳光向上的心理,以保障学生身心的共同发展。此外,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其课堂的形式与课堂的内容都相对开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性的编创,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其在趣味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生活的自信。
三、趣味导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导入可以奠定一节课的情感基调,教师灵活运用多种资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趣味导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与年龄特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便学生可以被导入所吸引,快速进入课堂教学中。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类情感的外在表达,教师利用多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情感的迁移,便于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小黄鹂鸟》一课时,教师便运用趣味导入,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蒙古民歌,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先出示了蒙古游牧民族生活的片段,向学生展示了蒙古的自然风光,然后组织学生分享了自己印象中的蒙古。学生分享完成后,教师问道:“这样美丽辽阔的草原上孕育出的乐曲有哪些特点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回答,回答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评价,最后再完成本课的导入,进入新课的讲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辽阔的草原景象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本首歌曲诞生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音乐情感体验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既可以运用“美”的事物促进学生情感的发生,又可以让学生回忆与体验同类的事情,发生情感的迁移,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
四、美学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
不同的地域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风格,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与地方风貌,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教师可综合运用美景、美物、美食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新奇的体验。美育是校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个体对美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教师可以展示音乐中涉及的律动之美、品德之美,让学生自我感受、分享,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例如,在教学《瑞士山歌》一课时,教师便运用美学渗透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北欧地区的风土人情,塑造学生多元的文化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出示本节课的微课,在微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阿尔卑斯山与多瑙河的风貌,同时配上本节课的音乐作品,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让学生欣赏景色之美与唱腔之美。欣赏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分享感受,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概括与提炼。在学生表述完成后,教师介绍约德尔唱法,让学生了解北欧音乐的特点,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歌曲中真假声的转换,以便接下来对歌曲特点的掌握及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总之,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活动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稳定的心境、健全的人格与实践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