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德育,让小学音乐课堂更有魅力

作者: 顾丽英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综合育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演绎技巧,同时也要融入思想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传达正面的理念及真切的情感,这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心中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的思想,才能生动地演绎歌曲。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

一、融入德育,培养家国情怀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但在中西方艺术领域交流愈发深入的当代社会,西方文化在我国的渗透导致当代学生的思想严重西化,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关注不足。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必须重视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利用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生养自己的土地孕育出的文化,产生文化自信,体会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喜欢演绎我国传统歌曲的感觉,增强发扬我国传统音乐的信心,这样文化传承才有希望。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两首歌曲是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曲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曲目,了解背后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利用直观的影像营造教学情境,学生可在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歌曲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歌曲渗透出的民族情感,了解我国一路走来的艰辛,自然会感恩革命先烈为争取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血泪,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

民族情怀的培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环节,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开始,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融入德育,引发深度思考

思考是认知的基础,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将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思考,随着学生思考的不断加深,他们才能在歌曲中领悟更多道理。为了体现音乐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提取歌曲中的背景故事,用于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学生通过了解歌曲中的故事,受到激励,进而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才会更加乐于表达。因此,在具体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鉴赏曲目后,先询问学生的感受,包括对歌词主旨的理解,从歌词中领悟了什么道理,以及学生自己希望成为蜗牛还是黄鹂鸟等。这些问题都能触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进一步追问,还能让学生的思考不断扩展深入。

思考是一个人学习的开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加深,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必须通过延伸课程内容去触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不再单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融入独立的思想与真实的情感,才是更完整的认知。

三、融入德育,触发充沛情感

情感的触发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必然需求,音乐的演绎本质上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过程,是外化的过程。因此,学生要将思想与情感化作歌声,结合演唱的技巧,让歌曲的内涵得到更加明确的体现。教师为了触动学生内心沉淀的情感,必须要将歌曲中的情怀体现出来。无论是对于幸福生活的歌颂、对于自然的崇拜,或是对国家人民的热爱,都可通过歌词以及演唱技巧体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理解不断加深,才能在演绎歌曲时有更加充沛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大自然》时,为了触发情感,教师在领唱时可用丰富的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去触动学生,同时通过播放大自然的美妙影像去触发学生内心对于自然的亲近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未被激活、尘封的情感,如同沉静的湖水,只有丢进一块石头,才能出现涟漪。而教师的眼神、动作以及歌曲的歌词,都是能激起涟漪的石头,是能够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情感波动,并随着情感的起伏产生表达欲望的元素。

情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为每首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与思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也要融合歌曲中的思想、情感、理念,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歌曲中所要传达的意识,只有产生共鸣,才能精准演绎。

四、融入德育,促进情感交流

音乐表达是互动的过程,即便是独唱,也要重视演唱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入互动元素,让学生通过眼神、动作等与听众或是与演唱伙伴达成沟通。为此,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时先与学生达成互动,这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意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意识到在歌曲演绎过程中需要互动,才会主动开始与他人互动。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让学生摆脱单向表达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习《瑶族舞曲》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舞曲包含的文化氛围,同时引导学生互动,可以与学生拉成一个圆圈跳起瑶族的民族舞。学生在一起跳舞唱歌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眼神与动作上的交流,通过一起舞动,能活跃班级氛围,并且让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更高。

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重视歌曲演绎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融入更多互动性的环节,让学生顺其自然达成互动目标,通过与彼此的互动去感受歌曲的氛围,融入歌曲的情境中,感受情感的流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表达并不是单向的。

五、融入德育,拓展学生视野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取决于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基础。如果学生的生活经历少、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歌曲时,认知也会更加浅薄,表达也会更加刻板。因此,为了让学生的认知随着歌曲学习得到拓展,教师应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歌曲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多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收集歌曲相关的拓展教学素材,包括背景知识、相关影像等,这些素材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后续引导,继而从一首音乐展开对学生思想的进一步拓展,拓宽学生的思想边界。

例如,在学习《五十六朵花》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普及我国少数民族的相关背景知识。每个民族有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风土民俗、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普及去拓展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怀的过程。此外,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过程。

一个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其思想层次。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深度与广度同样要得到拓展,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歌曲背后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每句歌词、每种唱腔都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演绎得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思考,拓展自身的眼界,拓宽思维的边界。如此,音乐教学的发展才能走向新的阶段,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王浩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