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构建读写结合模式的思考

作者: 王向晖

在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教学,需要体现学生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的母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写结合,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实践,又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本身的体系得到丰富和创新,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

基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学问题主要有散漫、杂乱、效果差三大类型。

首先,散漫指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没有形成系统性流程,语文学科内部的划分显示出僵化的条状和块状,学生在识字、阅读、写作和古文理解等方面的学习互不相通,形成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而目前将课文学习与能力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依然是杯水车薪。同时,过于松散的教学方法让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更加一头雾水,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问题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其次,杂乱意味着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没有重视过程上的打造,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均衡性欠缺必要的考虑,教学安排与教学体系杂乱无章,严重脱节,加上小学生自身在学习主动性与自律性方面的生理性缺陷,让教学效果不如人意,无法按时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效果差表现为大部分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尽管阅读课上认真听讲,但到了写作课依然无从下笔,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优越性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读写结合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出巨大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枯燥感与疲劳感一扫而空。通过阅读与写作的交替教学,能够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在写作课上的学习劲头会更高。一般来说,写作是大多数学生负反馈较为严重的环节,而在读写结合模式的帮助下,课堂内容丰富不少,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性,学生的兴趣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第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切合实际的语言知识运用,学生能快速理解语言知识的最佳应用场景,既能大大加深学习的印象,又能深化知识点的运用,协助学生完善语言知识的构建。

由此可见,读写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一方面,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夯实学习基础,保证学习效果。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优化策略

从读写模式自身的各项优势条件出发,笔者认为,将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实际意义与推广价值。

1.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首先,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将多元化学习在同一个课堂中实现双赢。这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并在分析中不断思考与选择适合读写结合教学的部分,从而开展综合性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也需要考量教学内容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与读写结合模式教学之间的联系性是否密切。更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衡量学生的实际应用问题,充分考虑学生面临读写切换环节时是否足够灵活流畅,阅读部分的教学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依据,以及学生的写作效果是否能够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成为新的素材等问题。如此一来,读写结合的教学能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读写结合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衍生出多种课堂教学与应用的方法。可见,教师同样要意识到写作过程也是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通过一定的写作场景模拟与实践,学生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魅力,意识到写作本身就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从而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积累写作经验。因此,写作模式的多样化可以为课堂的趣味性添砖加瓦。具体来说,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续写练习。学生在开展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讨论后,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模仿原文作者的行文特征与风格,采取相同的表达方式对文章的后续展开写作与补充。这一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模仿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二是仿写练习。学生可以在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与基本设定之后,从写作方法层面尽力模仿,从而达到强化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形成语言风格的目标。三是类比写作。类比主要包括文本内容的相似度对比与反向类比两种表现,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后,采取相同的方式描绘不同的事物,或是根据文本中的句式进行重新组合与拆分等。

此外,读写结合模式不仅在课堂上要实现充分运用,还可以延伸到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上的短句练习成果,在课后适当布置阅读心得写作等作业,鼓励学生在短篇作文的写作中继续动笔,不断强化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稳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尽管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一定的实际应用,且不少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更为良好,但在以大班教学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利用课本教材中的文本开展阅读与写作练习的行为,从本质上说仍然没有打破照本宣科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与教材文本同等水平的写作能力,加上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的差异,教学进度往往受到不少影响。简言之,学生参与写作的时间与能力优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度不高。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大班授课的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先耐心引导学生学习喜闻乐见的阅读文本,并采取更丰富有趣的文本传播形式,如看图写作、读本写作等,鼓励学生从短句写作开始,进而牢牢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受学生综合能力的限制,读写结合模式的教学在许多班级中均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积极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十分出色,而积极性弱的学生也常常将负面情绪继续延续下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需要同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课后学习效率同课堂表现成正比,能够强化和扩大课堂所学知识的引导力。所以,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的付出。通过将关注点移到积极性弱的学生身上、交付更多耐心、从精神上引导学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班级共同进步的良性局面。

通过分析读写结合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不但强化了这一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更为详细的分析,从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精神,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明确的优化方向。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启发下,更好地打造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的母语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