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视角下的词语教学探索

作者: 黄燕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恰当的契机渗透语用,因为针对语言的学习,语用才是最本质的内容,而词语则是语用中的基础所在。词语教学是否有效,必然会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形成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组织词语教学的过程,必须建立在语用这一视角的基础上。这样,结合有效的策略优化教学,使词语教学回归本真,学生也可以通过高效的词语学习,全面提高语用能力。

一、创设语用情境,理解词语内涵

吕叔湘认为,只有将词语置于相应的文章中,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单独的词语来说,只能作为一个符号,但将它放到相应的文本情境中之后,它就充满了生命和活力。所以,在组织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如句子、段落、篇章等,这样学生才能立足语境的视角,对其中的词语展开理解、思考以及感悟,同时还能以词语理解为基础,深刻体会文本所架构的意境以及潜藏于其中的内涵。

1.创设语用情境,直切词语核心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找关键句的方式,能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且关键词可以作为直击教学难点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有利于其突破难点。所以,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可以置身其中,直切词语核心。

例如,《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描述了一名吝啬鬼在将要死亡的时候还伸出“两根手指”的情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语用训练环节,以“他想说”为开头,组织学生展开说话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展开深入的体会和感受,并聚焦于其中的关键词“狠狠摇头”“睁得滴溜圆”“闭眼摇头”等,激活学生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基于不同的视角,走进并解读严监生的内心世界,顺利且高效地解决本课教学的难点。

2.创设语用情境,理解词语意蕴

不同的词语常常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针对词语的使用大多非常精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既要具有经典性,又要具有语言训练价值,以此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进行思考和练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这些词语及其所在文本的含义。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先给出文本中的关键词“饱经风霜”,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车夫‘饱经风霜’,他的脸会变成什么样?请大家使用简短的几句话进行描述。”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真实的情境,也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借助这一模式,可以检验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也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

二、引导语用比较,促进词语积累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自主地塑造真实的情境,教师必须深入触及文本内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前提,就是要读懂课文,要品味揣摩其中的词语,这样才能入情、入境、入理。经过仔细品味之后,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意境中,深刻感知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既实现了对词语的领悟,又有效地丰富了个人的储备,收获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1.引导换词比较,促进词语积累

文本中的用词既准确且极具表现力,这些都是展开语用训练的关键载体和依据。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文本中父亲看到儿子创作的第一首诗之后进行了描述“把诗扔回原处”。“扔”这个字是否可以替换成“放”,在提出疑问后,可以由学生自主思考。很多学生都认为不能替换,他们所给出的理由是,“扔”这个字能够展现父亲对这首诗的不满;也有的学生认为“扔”表现了父亲的严厉。通过换词的方式,可以和原文之间建立对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在换与不换的比较中,学生也展开了仔细的品读和感悟,更能够体会正确用词的重要性。

2.引导品读比较,促进词语积累

一些文本中所用到的词语很常见,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简单,易于学生理解,但是深究起来却意味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这些便是组织学生展开比较品味的重要载体,需要带领学生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体会用词背后的情味。

例如,在《慈母情深》一课中,有一段文字对母亲的描写使用了四个“立刻”,表面上看来,这一词义非常简单,也不存在深奥的含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省略这四个“立刻”,然后与原文之间建立对比。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中“一刻不停”“迫不及待”的深刻含义,也能就此展现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在建立对比阅读后,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又能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深入触及潜藏在词语背后的浓厚情感,深化了文本内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

三、借助语用训练,活化词语运用

针对词语的学习应始于理解,然后才是运用,从理解到运用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需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创设有助于学生展开语言表达的良好情境,这样学生便能在情境的辅助下,展开有效的学习、表达以及理解运用,能够改变被动的消极词汇,使其可以成为学生的自主储备,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

1.引导想象说话,活化词语运用

组织词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词语,还要透过词语,体会其中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情境,充分唤醒学生的想象,自主发现词汇之下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使语言焕发生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文本所描绘的精美意境。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使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四字词语,借助这些词语,不仅呈现了德国街头的美好景致,也让学生感受到视觉冲击,教师可以就此作为唤醒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这两个词语,然后基于个性化理解放飞想象,在脑海中架构词语所描绘的场景。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相关图片,要求学生描述词语所指代的含义。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花团锦簇”所描绘的是花朵的形状以及状态,“姹紫嫣红”所聚焦的是花朵的颜色。同时,学生还能借此积累其他的类似词语,如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等词是描绘花朵形态的,五彩斑斓、百花争艳等词主要用于描绘花朵的颜色。此外,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语用训练,使学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实现对词语的巩固,丰富词库,提高掌握度。

2.借助对比应用,让词语运用准确化

在词语教学实践中,用词的具体性是其中的重点,而用词的准确性是其中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比思想,以此掌握词语的准确运用,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能,提升词语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时,可以关注“垂下来”一词。教师先为学生呈现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感受词语的意思,并建立初步认知,然后呈现以下两个不完整的诗句:(1)万条()下绿丝绦;(2)千朵万朵()枝低。要求学生将“压”“垂”这两个词分别填入对应的括号中。这样的词语对比,既让学生展开了对词语的有效学习,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感,丰富词汇储备,同时也是对语用训练的强化,可以深刻体会到用词准确性的重要作用。

总之,针对词语教学,必须要建立在语用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沿用传统的分析、记诵等方式,还要对其进行创新改革,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引导,使其可以深入词语的意境中,理解其含义。而在这一背景下,词语也能走入学生内心,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借助语用,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对词语的理解、掌握能力,最终实现灵活运用、丰富储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