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中文化浸润的研究
作者: 秦蓁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打磨与沉淀,在不断改朝换代的动荡历史中流传至今,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其中不乏口口相传的经典之作。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将这些经典作品中适合小学生学习、传诵的诗文汇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旨在体现国家重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志,其对小学生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实现传统文化继承寄予厚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反观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结合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意义与价值,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铺垫文化传承之路为目标,积极探讨和研究学生诵读经典的实施策略,实现其文化浸润,使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继续散发出古典魅力,守护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明确文化浸润的意义,体现经典诵读的实际价值
中华文化虽在历史长河中徘徊数千年,但其思想内涵依旧历久弥新,不失光彩。昔日文人墨客无数,留下的经典也不可胜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材所编经典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精华,为学生的“文化之旅”铺设明路。学生对经典的诵读,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设定具体的诵读目标,从而凸显诵读经典对传承文化的价值意义。
以《长相思》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题导入环节,以“乡愁”为话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学诗词作品中有关“乡愁”的名篇名句。学生对于熟悉的诗句能够尽数道出,教师总结:李白在月光撒向床前的情境之下望月思乡,王安石在数重山外的瓜洲,思念春风吹拂的江南,那么,作者纳兰性德又在何种境况之下一抒“乡愁”呢?课题导入的设计从学生所熟悉的同类作品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强化对课文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能体现传统文化中思想情感共通的妙处,而教师的总结又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主题,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提升。接下来,教师对作者进行介绍,并要求对词这一特殊体裁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了解。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特色,应该让学生熟知。在本首词的意境体会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作者的另一首词《河传》,想象作者与朋友身在故园时游玩畅聊的情景,以此产生对比,感受诗人思乡心切的苦闷之情。最后品读词中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并提出问题:“词人真的轻别离吗?”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其蕴含的感情,助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经典时,注重在教材之外挖掘更多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深入认识,从而产生审美需求和情感羁绊。
二、探究诵读经典的益处,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于学生而言,诵读经典能够帮助其有效提升记忆力,积累文化知识,大大增加识字量,扩充作文素材库等。在诵读过程中,经典诗文词句的表达、意境的渲染、情感的抒发都会为学生带来别致的阅读体验,以此打开经典诗文的独到韵味。经典诗文诵读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健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益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紧扣冯梦龙的一句“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关联教学内容,配合学习主题,引导学生一同走进“伯牙绝琴”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而后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通读全文,再由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应注意文言文断句,避免对理解文意造成阻碍。文言文阅读和学习是对经典文化的探寻,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认同,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断句,才能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接下来的课堂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求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语言进行故事转述,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带动学生将课文分层,逐步解析文中人物情感走向,使学生得以体悟“知音难觅”的真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现文言文的精妙之处——短小精悍却意义深远,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心、欣赏之情。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深度理解教材,将教学内容与目的适当拓展,使学生的学习层次“更上一层楼”,从而帮助学生在经典诗文诵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产生共情心理。
三、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深度解读
传统文化中的遣词造句简短精妙,流露出一股清透的神秘感,让人急于探索,却又因其晦涩的文字表达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应该尽己所能,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把握文意,借此产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促使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能够心怀敬意,对经典诗文产生深度解读的意愿,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为例。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王戎为何不取道旁李?”请学生带问题理解文章,找出答案。让学生有目的地诵读文章,能够激发其阅读兴趣。在接下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模式,结合教材注释,查找工具书,大致了解文章含义,不求逐字逐句的翻译到位,避免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抗拒文言文学习。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后,教师对其结果给予中肯评价,发挥奖励机制,为表现优秀的组员和小组进行加分,同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有效的助推作用。基于学生对全文学习的完成度良好,教师布置“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作业,能够起到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强化其深度解读传统经典文化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因其难于理解的文本,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而对其失去研究探索的兴趣,应该为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做好“后勤”工作,为学生的文化传承之路“保驾护航”。
四、实施经典诵读的策略,实现传统文化浸润传承
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基本取决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与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诵读氛围的营造、教学情境的创设,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人之见,以读为主,以教为辅,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体会经典诗文的内涵与特色,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以《山行》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一首描写秋天的现代诗作为导入,既能引入主题,又能完成现代诗向古诗的转换。接下来,对于诗意的理解分为三步进行,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感悟,再到精读品评,这三个步骤都以“读”为主要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诵读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而在学生感悟诗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笔下的秋天是何种模样,并让学生描述出来,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经典诗文诵读的主要目的,便是通过“诵读”领会诗文深意,在教师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感悟诗人情感,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信念的建立。
而诗文诵读是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在语文学习中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便是小学语文教育贡献给中华文化继承任务最强大的力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去探索中华文化之精妙、体会诗文韵律之美,使更多的学生在经典诗文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汲取其智慧与养分,展现文化浸润的核心素养,成为祖国文化内涵丰富、知识底蕴饱满、气质素养深厚的下一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