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化教学,让语文课堂“更走心”

作者: 方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活动化教学走进语文课堂,它是促进学生主体回归、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活动化教学重在将“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核心素养课堂”,将学习过程融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深刻解读文本,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领略文化魅力,实现情感共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一、运用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融入课堂,领略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过去,教师将课本知识直接口述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乏味、无趣的语文课堂,既影响教学效果又影响学生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策略,运用游戏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爱上语文学习,最终实现优化学习的课堂效果。

以《狐假虎威》一文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演一演”的游戏活动。为了增强游戏活动的效果,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动物头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习小组进行合作表演,并由全班学生共同投票选出完成度最好的小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非常投入,模仿得惟妙惟肖,将狐狸、老虎和旁观动物的心理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于表演的情境中,使抽象的寓意变得形象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涩难懂的课文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设计了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有效切入活动,丰富阅读体验

对于文本解读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度的理解和认知,还需要从活动切入。所谓从活动切入文本,指的是教师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手、脑、口的结合,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多元的理解。这样一来,文本解读的效果才会更加深入高效。

以《读不完的大书》一文为例。大部分教师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从阅读开始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段意,概括文章主旨等。但这样的阅读模式太过程序化,仿佛阅读的意义只是解决几个问题,完成几个任务,那么阅读的趣味性何在?阅读的价值何在?因此,教师不妨以绘画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新的方式“读”课文。首先,这篇课文中的“书”指的是一个意象,即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不特指某一本书,这就为学生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带上水彩笔、蜡笔、画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大自然。如:有的学生画出了五彩斑斓的云霞,画出了静谧的山谷,也画出了乘着日落飞翔的倦鸟;有的学生画出了潺潺而流的溪水,画出了溪边闻歌而舞的孩童,画出了远处的小小茅屋与袅袅炊烟。通过绘画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了心目中的大自然,这样的文本解读充满新意,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通过活动切入文本,是一种非常具有新意的文本解读模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因为在整个文本教学中,学生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读”文本,读出了更多的内涵。

三、引入实践活动,培养劳动品质

劳动,不是空口白话。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实践的作用,更不能脱离实践活动空谈劳动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当前的小学生面对人生困惑时往往缺乏一份担当,不仅如此,很多学生甚至还没有劳动自主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品质的养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立足学生的素养养成,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为学生打开一扇实践之门,让劳动真切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在实践中凸显出劳动的价值。

以《落花生》一文为例。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落花生”的由来,了解其生长过程,让学生思考是否收获过自己通过劳动带来的胜利果实。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学生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记录它的生长过程。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劳动活动提供了契机,激发了学生的劳动趣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在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中爱上劳动。

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精神,树立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四、开展拓展活动,提升文化修养

文化具有广域性,而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文化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教师要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形象、更具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呢?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搜索相关内容,查找文本内容,了解传统文化等方式,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未知的文化概念更具体。文化拓展的形式有很多,教师不妨借助书籍、网络、多媒体等工具向学生传递文化内容,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诗中,诗人在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意义,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积极拓展古诗中的相关知识,如,重阳节的由来、诗人的时代背景等,拓展诗词对学生的现实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拓展势在必行,它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需要。教师不妨借助多媒体、实物展台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爱上文化。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过程走向真实、深刻和完整,实现言与意、思维与思想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践行《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读文本,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积淀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实现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善成小学)

(责任编辑来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