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
作者: 张琛问题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更强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他们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其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甚至日后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问题为线索深化数学的教学,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要性分析
对于儿童来说,小学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龄段,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却较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大多以单向接受知识为主,而不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加减法的学习为例。学生在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以后无法将其拓展到20以内。另一方面,相较于对数学思考的训练,学生在知识点记忆方面耗费了更多的精力,这就导致本应以思考方式学习的数学科目却采用了记忆的方式。另外,学生普遍对较为开放的问题缺乏兴趣,不能积极地进行思考,这些都是问题意识不强的表现。
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树立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问题缺乏探索的兴趣和动力,无法有效地对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产生促进作用。其次,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初高中乃至大学要学习的大部分科目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能够帮助他们从小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最后,问题意识的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其中包含着知识的理解、思考和吸收,还包括对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培养策略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多个方面都做出改变。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氛围的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舒适、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幅提高,从而转变以往对数学排斥、抵触等心理。所以,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一氛围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学习。首先,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法宝,要让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喜爱和信赖而主动学习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小学生对父母、教师等长辈往往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可以从这一特点出发多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问题。其次,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表情管理,尽量采取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知识内容讲述出来,而要避免采取枯燥、无趣的词汇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教师生动的讲授,学习氛围会变得更加融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好奇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时,他们就会在课堂上更加投入,更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以兴趣促进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以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前导入这一环节,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虽然课堂导入环节并不是正式的知识讲授,但却能够起到良好的过渡效果,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从课下的散漫状态转换到注意力集中的课上状态,有助于教师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小学生处在较为活跃的年龄段,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定的开放型作业,让他们在课后通过向家长请教、自己上网检索、与同伴讨论等形式来完成作业。这些趣味性较强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之所以要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数学素养,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并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而课堂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并分析问题,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往往都会用举例子的方式对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予以阐释,但部分教师所举的例子过于简单,缺乏情境化,无法发挥举例教学的重要价值。所以,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例题,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教师可组织数学游戏,促进学生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继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考与学习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及时而充分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讲授的知识等展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收获。所以,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在于知识点的记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更倾向于知识的单方向传授,这都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应当精细设计教学环节,以问题作为线索来展开课堂内容,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另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已经十分广泛,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效果。在讲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与知识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和视频资料等,通过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感受与理解,能够为学生的思考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之,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扎实、熟练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学生日后在初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提供助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问题意识的培养工作,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训练。
(作者单位:甘肃省景泰县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