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中学数学,建构趣味数学课堂

作者: 唐建磊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开端,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展开教学活动,将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课堂理论相结合,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活动、增添实践操作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运用情境教学,促进趣味教学与生活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应设计合理的情境来促进学生加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科学的数学计算方法。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通过设立合理化的情境教学,利用合适的情境将其带入课堂讲授过程当中。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了解,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场景的问题:“学校购进了20箱牛奶,每箱牛奶有12盒,学校一共购进多少盒牛奶?”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学生答道:“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2×2=24,12×20=240,先用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再将一位数扩大10倍,结果便扩大了10倍。”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学校购进25箱牛奶,此时,一共购进了多少盒牛奶?”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并回答:“学生得出:12×20=240,12×5=60,再进行相加后得出结果为300盒。”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列竖式的形式计算出结果。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环节时,应营造自由和谐的班级环境氛围,利用趣味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玩中间接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趣味数学与时代接轨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图像或者视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知识中的乐趣,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或者是用有趣的小视频进行导入,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更深刻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中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通过视频的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年月日。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儿童节活动的小视频,引导学生回答:“儿童节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每年的6月1日。”然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小组合作,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年、月、日,让另一名学生猜一猜组合成的年、月、日是什么日子,可以组合成自己的生日,也可以组合成纪念日或节日,加强学生对于年月日的认识。最后,教师播放不同节日或纪念日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想,通过抢答的方式加深对年、月、日的认知。

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根据学生的爱好呈现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同时,教师应合理把握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工作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玩中学会知识、明白道理。

三、开展多元活动,促使趣味教学与快乐相连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专注力不够,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环节全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情况合理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系统的讲授将分数转化成小数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其进行冲关比赛。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分数、小数、整数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谁能正确地区分出哪些是小数,小数一共有几个。通过此活动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找小数”的游戏。每位学生背后贴一张分数卡片,每个座位上贴上相应的小数卡片,引导学生进行对号入座的游戏,加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换算。

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游戏和小组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主动操作和积极思考。

四、增添实践操作,提升趣味教学与巩固共生

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尊重爱护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力。身为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积极组织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通过亲身实践,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相应的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和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实际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学生在玩中感知了数学规律,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用卡通纸片动手画出平行四边形,再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面积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公式为:底×高÷2。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画的图形剪一剪并测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比如,小亮测出他的三角形底为5cm、高为6cm,三角形面积便为5×6÷2= 15cm2。最后,教师提问:“一块三角形的麦地,底是80米,高是70米,这块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得出三角形麦地面积为5600平方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置合理的实践操作,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操作环节。通过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加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五、延伸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教学与实际应用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表层,如果不加以及时巩固的话,小学生很容易忘记之前掌握的数学知识,难以有效提高数学成绩。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设计趣味性的家庭作业,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巩固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通过布置趣味性的活动作业,丰富个性化作业的形式,使学生通过课外巩固和复习,增加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课后作业,在玩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

例如,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引出小明和爸爸去逛商场的生活实例:他们一共带了500元去买东西,小明和爸爸如果要买一套运动装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可以留下多少钱?引导学生得出要想留下的钱多,花出去的钱必须要少。以此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理解还剩多少钱的问题解决策略。然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自己用50元去选择心仪的商品,看看最后还剩下多少钱。下节课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购物情况,真正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后作业,采用开放性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家长的互动和配合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协调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应构建合理的趣味性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