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让初中物理课堂展现风采
作者: 张雨阳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生活元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能激励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展现初中物理课堂的风采。
一、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导入成功与否关系着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由于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为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时,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生活情境作为导入环节。新课伊始,教师先让靠近窗户的学生把窗帘拉上并固定好,以免有太阳光漏进来。由于窗帘是遮光的,一拉上教室立刻漆黑一片,学生很是好奇,不知教师要干什么。教师拿出了一个手电筒照向教室后墙黑板。有的学生被手电筒光刺到了眼睛,而有的学生还处于漆黑中,在后墙黑板上参差不齐地显现了几个头像。这时,教师让一个在光线中的学生站起来,他后面的学生感觉没有了光照射,而在后黑板上显现了一个很大的身影。教师又拿出一个激光手电和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教师打开激光手电筒,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一道光从缸体的前端射向后端,亮线是笔直的,且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入亮线都是笔直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要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已经被成功激发,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对其中的物理现象产生好奇,成功地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进行新知探索。
二、引入生活元素,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规律是抽象且难懂的,尤其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进行注入式的授课,即便教师讲解得再详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也还会有困难,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把生活元素加入规律的讲解中,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规律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内容,这将有助于学生思考、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一课时,由于平面镜成像规律这一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教师在课上向学生提出“照镜子”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参与热情瞬间被激活,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当你站在平面镜前面时,你会在镜子里发现怎样的情景呢?”由于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这种情境,很快有学生想到镜子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是处于镜子的前后两侧,根据镜子中显示的景物可以知道自己和镜中的像应当是关于镜子对称。有的学生提出自己和镜中的像是等大的没有夸张,这大概也是人们照镜子的原因吧,还有学生提出当用手去镜子后面触摸自己的像时却是什么也摸不到,可见所成的像是虚像。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更为具体、形象地展现了出来,降低了学习难度。
教师利用生活素材助力物理知识的讲解,把抽象规律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内容,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既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生活问题,拓展思维能力
生活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让学生体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领略物理无尽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密度》一课时,当教师讲述基础性的内容后,学生对密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现在社会上比较有热度的问题:“购买的黄金是否有掺假,利用今天所学的‘密度’知识怎样进行判别?”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当教师在物理课堂中提出这个热点问题时,学生自然很兴奋,经过思考,学生提出,根据密度的公式,可以分别测量出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带入密度公式计算出购买的黄金的密度,最后与黄金的标准密度进行比对,就可以判别是否有掺假。购买的黄金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出,在测量物品体积时学生遇到了麻烦。由于各种物品的形状不规则的比较多,那么要如何测量体积呢?有学生就想到了量筒,可是黄金物品有大有小,体积小的可以直接用量筒测量出来,那么大的要如何才能测量出来呢?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想到可以把大的放在已经装满水的容器中,通过量取溢出的水的体积而得到。最后把测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计算出来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就可以判别了。这时教师提出:“这样测量会不会有误差?”学生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有的学生提出:“溢出的水会有一部分附在容器侧面和底部,那么可以在容器侧面和底部抹上一层蜡烛,这样就会减小误差了。”
教师利用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热点问题中,实现了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四、生活助推实验,提升学习能力
实验是物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日常生活与物理既然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加入生活成分,那么实验课堂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生活内容的助推下,学生将更加主动地融入思考、分析、探究、操作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一次性纸杯、硬纸板和水等生活用品。在课堂讲解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些生活用品进行操作:把水放入纸杯中,然后用硬纸板盖在纸杯上倒转,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并分析原因。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进行了自主实验。课堂上不时传出学生的惊叫声,有的学生把水倒入纸杯中,盖上硬纸板还没等完全倒转过来,水就洒了一地,可有的学生即便把纸杯倒转到口朝下水也没有流出。学生开始思考、分析、探究自己不能做到的原因,最后查找到了问题:纸杯中的水没有倒满就把硬纸板盖上了。学生重新调整实验操作步骤:把水倒满再盖上硬纸板,这次倒转纸杯时水也完好地保留在纸杯中。学生开始分析出现两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得出结论:存在着大气压强,是大气压强让硬纸板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再进一步讲解大气压强的知识,学生对大气压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生活现象进行助推,增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自主学习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认知。
总之,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有着广泛的链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科优势,让生活元素适时地出现在课堂中,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观察,获得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从而展现出初中物理课堂的风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