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自主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王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专注于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推进教学的进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现代教育理念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用结合生活元素、开展合作学习、导入优质问题、加强游戏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度的有效提升,突出其学习主体地位,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结合生活经验,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系统地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主要以教师为主导。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产生自主性学习意愿。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元素,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意愿,这样,学生通过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能够更好地感知教材内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一课时,学生对于容量单位了解较少,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继而引发其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向学生介绍:“像生活中常见的水桶、水杯这种可以盛液体的器皿叫做容器。当我们用杯子去盛水时,玻璃杯盛水的多少便是容量。”这样便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往玻璃杯中倒水,感知容量的多少。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哪个壶容量更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一般用容器计量水、油等液体的多少,用升作单位,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可以用毫升作单位。最后,教师给出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填出相应的容量,用升或毫升来表示。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对于新知的好奇心在教师的积极转化下,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并通过其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实现了对容量单位的理解。

在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析,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结合生活元素,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启发,更好地参与和思考数学问题。

二、合理利用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地位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大多依靠教师的引导,据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情况等,适时调整上课的教学模式,布置合理的小组合作,帮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其积极主动和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小组活动,从合作中逐步了解教材内容,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时应和本节课要讲授的知识相互衔接,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使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小明妈妈去超市购物,要买60副陆战棋,要求每20副打一包,可以打几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用6÷2=3,60÷20=3或是列竖式的方式求出可以打3包的结果。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练习效率,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计算96÷20,150÷30,以此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计算结果中有余数的除法,向学生展示教材例2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涉及余数,学生的独立探究效率不一定高,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继续进行小组探究,引导学生用列竖式的方式计算,结果为分12个班,剩20根。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推动学生自主开展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以此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问题情境,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他们无法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分析出相应的结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优化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问题情境的方式,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数学问题主动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收获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要结合相关的课程知识,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单元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的物体移动,初步认识物体不同的运动和变化现象,教师可先利用白板出示几张动图,分别是火车车厢的移动、电梯的上下运行,基于图片,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学生通过手中模具自主探究,得出这些物体都是水平或垂直地向一个方向在运动。基于学生的发现,教师为学生总结出这种运动可看作是平移。其次,教师出示电风扇扇叶、钟表上指针的运动,并提出问题:“在观察风扇和钟表时,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自主探究出它们按照一个点在转动,教师便引导学生得出这是物体的旋转。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飞机和蝴蝶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飞机和蝴蝶有什么特点?”继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得出这些物体两边完全相等,形状大小一样,也都是对称的,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了解了轴对称的概念。

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在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问题情境,丰富问题内容,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在主动探究中感知数学规律,在探知过程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增设游戏环节,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通过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学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游戏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安排合理的游戏互动,使学生在玩中充分激发自主探究能力,真正学好课堂知识。

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出示温度计测量的三个城市的气温,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得出,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是0℃、零上20℃、零下20℃。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负数进行表示,并教会学生怎样读数,如何正确书写。其次,教师可组织游戏活动,开展区分正负数的小游戏。教师让一名学生举着标有-5、+26、-40、+103等正负数的牌子,其他学生依次区分牌上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看哪个学生回答正确的次数多,便为获胜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游戏过后,学生通过对自身表现的总结,反思了其对负数知识的认识和把握。教师也通过开展举牌的小游戏,使学生学会了正确区分正负数,实现了对正负数表示方法的初步认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应通过加强游戏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同时,合理的游戏环节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也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内容。

总之,基于新阶段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掌握有效的教学途径与形式,形成更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