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对话式教学的开展

作者: 汤琪

数学生态课堂是基于课程改革形成的一种全新课堂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大力实施开放式、互动式教学,营造自主、交互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对话式教学是生态课堂构建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借助“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对话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自主对话空间,让学生围绕问题、线索或者主题等展开一系列的对话,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实现生态课堂构建目标。

一、 双重对话构建生态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生态课堂中的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还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本质上是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参与到自主学习中,体现生态课堂的自主、交互与开放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生态课堂的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要主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问一答”对话形式,通过“双重对话”帮助学生实现自主交流,让学生不断尝试自主思考与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以《克和千克》生态课堂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帮助学生构建克与千克的单位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一节课知识之后将其运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教师以“一瓶水的重量”为例,设计对话教学问题:(1)生活中,描述一瓶水的重量如何说?两瓶水呢?200瓶水呢?(2)使用克描述,与使用千克描述有何不同?举例说明。设置问题之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讨论,可以与教师讨论,也可以与自己的同桌、同学讨论。教师为学生构建了“师生混合交流”的开放性生态课堂,此时学生纷纷投入交流中,双重空间内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过程如下:

生1:200瓶水可以表达为100000克,但是有好多零,我该怎么办?

师:可以使用其他的重量单位,请大家尝试转换。

生2:200瓶水的重量是100千克,每瓶水的重量是500克。

生1:我阅读了教材,我认为也可以使用吨,1吨=1000千克,200瓶水就是0.1吨。

生2:但是描述一样物品的重量,还需要使用“小数”的方法,会很麻烦吧。

师:对,需要根据物体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重量单位。

通过“双重对话”交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性与自由性的生态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预习所得参与到对话交流中,教师在交流中有意识地“保留”知识,学生发现之后能够直接指出,形成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发现“教师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发现与提出问题,并指正教师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二、 通过对话梳理学习线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生态课堂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对话”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对话交流空间,还需要将对话看作是一种引导工具,通过对话为学生梳理学习线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不断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生态课堂的教学为例。教师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设计了“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问题限制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动大脑,教师分别引入教材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构成元素”“正方形的周长推导”等元素,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发现“小乌龟的行走路线计算”的线索。教师提出问题:要想计算小乌龟走了多远,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以此为切入点引起学生关注,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自然形成对话活动,在对话交流中逐渐理清问题线索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生1:需要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每分钟的速度”。

师:如果不知道这两个元素呢?你能够使用尺子直接测量出来吗?

生2:那需要知道乌龟行走的图形,这样才能够知道怎样测量。

生3:也就是说,解决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明确问题本质为“计算乌龟路线所形成图形的周长”,之后罗列出计算周长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边长、图形特征,最后使用周长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到路线长度,解决问题。

通过本次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活动可以发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若能够通过对话的形式抛出“线头”,学生则能够在对话交流中顺着教师的“线头”抽丝剥茧,逐渐得到问题答案,且通过解决问题推导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也能按照“分析问题本质—归纳问题思路—顺藤摸瓜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方式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 借助对话引入生活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形式引入大量生活元素,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生生对话中研究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对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关联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生态课堂构建的有效性。

还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生态课堂的教学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将生活元素作为学生对话的主题,让学生在对话中逐渐深入理解周长计算这一核心知识点。

生:买沙发之前,爸爸都会先使用尺子测量具体的摆放位置,以便于买到合适的沙发。

师:需要测量什么呢?

生:沙发的长度与宽度,计算沙发的周长。

教师根据这一原理,引导学生测量手中纸条的长度,思考:(1)是否可以满足不同周长长方形的制作需求;(2)若满足,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至此,学生纷纷投入研究与操作中。此时一组学生开展生生对话。

生1:我认为可以先测量小纸条的总体长度。

生2:可以截取相应的长度,根据C=2(a+b)搭配长方形,只要保证4个长方形的周长总和等于小纸条的全部长度就可以了。

可以看出,在对话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研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参照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对话交流中,不断交流、不断思考,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周长测量等形成深刻、直观的理解,进一步体现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教师要灵活运用课堂对话,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对话交流,借助对话的方式形成合理的课堂生态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供保障。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中,教师要运用对话教学,通过对话构建学习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环境;借助对话梳理数学线索、引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理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凸显对话式教学对构建生态课堂的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