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小人物” 活用“真素材”
作者: 冯海霞笔者曾公开授课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王》,听课教师为之心动,课后都为笔者的课堂教学点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一课,笔者设置的主题是:关注“小人物”,关爱弱势群体,授课重点没有放在老王凄惨的人生经历,而放在课程背后对“小人物”引发的深思、引起的共鸣,这一课确实起到了尺水兴波、点石成金之奇效。
第三单元讲的是一些平凡人物的辛酸和闪光之处,笔者的写作教学也从中获得了灵感。国家的蓬勃发展、家庭的苦辣酸甜、百姓的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些“人物”“素材”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可我们总是视而不见,甚至挖空心思胡编乱造,甚至学生的写作也要从假大空、虚无编造或者是偶像剧中走出,因此,笔者强调要扎扎实实从事现实主义写作。通过本单元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读名家之作”到“写自己所想”的过程。
那如何写好“小人物”、如何活用“真素材”呢?下面笔者就谈几点思考。
一、选材要有广度——“材”源滚滚来
作文的“选材”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如何突破“选材”这一瓶颈,达到“选材的广度”,如何在选材时考虑的角度广,进而在写作时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我。记述和表现“自我”的个性、爱好、理想、成长经历、生活感悟是学生写作选材的首选方向。一道作文题“谁不说 是一道风景”。有的学生写的就是《谁不说我是一道风景》,写得洋洋洒洒,有种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感觉,所以写作文,先写好自己,才能准确描写他人。
2.家庭。学生生活的范围最多的是“家庭”,所以看到一个题目时,应多从家庭中选材,选择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身上发生的或者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而表达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喜、怒、哀、乐。如,中考作文题目《幸福就是现在》,学生就可以从“家庭”角度选材,选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组成的充满温馨的家,就是“现在自己最大的幸福”。
3.学校。学生生活的第二大范围就是学校,在学校里发生的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事情。读书、考试、比赛等校园生活,同样是学生写作选材的主要来源。如《 最美》,也可以写成《亲情最美》,展现家庭中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如,中考作文题目《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学生可以从“学校”角度选材,“你”可以指老师、同学、书、诗词、考试等。
4.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感悟自然、感悟环保,这些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在作文时如果多从这些角度选材,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中考作文题目《沿途的风景》,学生可以从“自然”角度选材,截取自己上学途中太阳的升起、花朵的绽放、小草的绿意、小河的流淌、空气的新鲜,欣赏大自然的风景,表现大自然的美。
5.社会。围绕中心,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选材的对象,而且从这些角度选材更能突显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比如说鲁迅的笔下写的大多是平凡人物,老舍的《骆驼祥子》写的也是平凡人物,季羡林等大家写的散文中大多也是关于平凡人的平凡事。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专题,《夸夸我身边的能人》,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己,关注家人,关注学校。
二、立意要有深度——小弦拉高调
人常说:文以载道。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作文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
其实,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问题。
以《散步》为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次日常的散步,一个小小的分歧,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却生发出这样深刻的主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之独运,思考之深邃。
一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段,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三、构思要有角度——知人而论世
构思一:崇高人物中的能量效应
他们可以是冒着寒风、顶着烈日的清洁工,可以是用晶莹的汗珠和大把的青春换来万家光明的电业工人,可以是逆风而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民教师。学生可通过记叙和描写这些平凡人物,歌颂他们的奉献精神,表达自己的敬意。而鲁迅笔下的阿长,为迅哥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每年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平凡中传递着正能量。《曹刿论战》中曹刿,乃一介平民,却位卑未敢忘忧国,为鲁庄公献计献策,一鼓作气战胜齐国,小人物有大智慧;《蚊子和狮子》中的蚊子用自己之长攻他人之短,打败了兽中之王,小人物有大能量。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借鉴。
构思二:不幸人物中的人文情怀
还有许多人物,他们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卑微甚至悲惨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无业者等,他们可能有着无数的人性光辉,但却艰难、卑微地生活着,其生存状况令人同情。有些文章就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记叙和描写,思考其社会原因,表达了作者的关爱之心和人文情怀。如《老王》《祥林嫂》《闰土》等,他们本性善良,勤劳淳朴,自食其力,忠厚老实,作者哀其不幸的同时,更要呼唤社会的人文关怀。
构思三:丑陋人物中的社会因素
人大多是“看戏的不怕台高”,世上许多事,不论事好事坏,好像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己只管袖手旁观,像看戏一样。如果事情好了,自己自然要有一份,事情要是不好了,自己也只不过是个旁观者,与自己也没有多大关系。最多,也就是再换个地方过活就是了。因此,看热闹的多,真正能站出来仗义执言的少。现在有什么事都在用手机“啪啪”拍照,有事情当笑话看,当趣事谈,不去管,不敢管。如小品《扶不扶》,多少年来,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很深的烙印,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
还有课本中的小人物。《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做卖肉生意,受剥削阶级影响较深,有很重的市侩习气。他学就了随风转舵、看人下菜的坏习惯,养成了巴结富贵、鄙薄贫困的势利眼。范进中举前后,真是前倨而后恭、判若两人,这种媚上欺下的态度,让人瞠目结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害人本质。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大写“小人物”,活用“真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真实、更加亲民,关注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襄垣县五阳矿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