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间空格对汉语母语者和二语者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
作者: 江新 张嫚 龚伶俐
[关键词] 汉语拼音;阅读;词间空格;字间空格;眼动
[摘 要] 本研究采用眼动跟踪技术考察词间空格对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实验以中国大学生和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为被试,收集他们阅读三种不同空格条件 (词间空格、字间空格和无空格)的汉语拼音句子的眼动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与无空格条件相比,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条件的注视时间短,注视次数少,首次注视位置距离词中心近;母语者在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条件下阅读效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语学习者阅读词间空格文本的阅读效率大于字间空格文本;词间空格对于印欧语母语者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泰语母语者。这些结果表明,词间空格对汉语二语者有促进作用,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受母语文字背景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1-0045-11
1. 引言
汉语拼音是汉语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学习者认读汉字、学习汉语/普通话的“拐棍”。拼音除了跟汉字同时呈现,形成注音文本,有时也会单独呈现。英国和澳大利亚汉语学习者大都只学拼音(马庆株,2008),部分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使用了纯拼音的形式(如《外国人学中国语》《互动式汉语口语》)。由于使用拼音学习汉语的效率可能高于使用汉字(赵金铭,2009),汉语拼音成为了没有充足时间学习汉字的汉语速成班学生培养听说能力的辅助工具和书面交际方式(柯彼德,2020)。目前全球绝大部分汉语学习者是初学者,据此有学者提出实行汉字-拼音“双文制”的设想(柯彼德,2003、2020)。研究汉语拼音文本阅读加工的认知机制,这是一个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汉语拼音书写有一套既定的规范和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2012)明确提出分词连写法,即以词为拼写单位,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需要连写。拼音分词连写从书写形式上明确了汉语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表义单元——词,符合人们的语感(周有光,1984;柯彼德,2003;马庆株,2005)。但是,目前教材中的汉语拼音书写采用词间空格还是字间空格,并不统一。小学语文教材(如人教部编版)没有采用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形式,而是采取一字/音节一空的形式;多数汉语二语教材(如《成功之路入门篇》)采取分词连写、一词一空的形式。那么,词间空格对汉语拼音文本阅读有何作用?探究汉语拼音文本阅读中的空格效应,能够加深人们对汉语认知加工机制的理解与认识,对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徐晶晶、江新,2021)。本研究以汉语母语者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为被试,使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词间空格对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受母语文字系统的影响。
2. 阅读中词间空格作用的研究现状
2.1 拼音文字阅读中词间空格的作用
英文是典型的有词间空格的拼音文字。研究发现,词间空格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效率,删除词间空格或将其替换为其他符号则会对阅读产生干扰,增加阅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导致眼跳落点偏离最佳注视位置(PVL),最佳注视位置曲线从高斯分布变为单向下降模式(Degno et al., 2019; Drieghe et al., 2017; Rayner et al., 1998; Sheridan et al., 2013、 2016; Winskel et al., 2009)。Rayner et al. (1998)发现删除词间空格、用“x”符号取代空格以及在空格左右增加“x”符号等三种条件,都会降低读者阅读效率。Degno et al.(2019)利用眼动—脑电联合采集(co-registration investigation)技术考察正常空格和随机字母代替空格两种条件下的预视效应,眼动指标和注视相关电位(FRPs,fixation-related potentials)指标都表明,空格缺失干扰了中央凹和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针对其他有空格的拼音文字系统的研究,如西班牙语(Perea & Acha,2009)、德语(Inhoff et al.,2000)、 波斯语(Hermena, 2021)、俄语(白学军等,2012)中也都发现空格信息异常显著干扰了读者阅读。
泰文是无词间空格的拼音文字。研究发现,增加空格能提高泰语母语者阅读效率,影响读者的眼动策略 (Kasisopa et al.,2013;Winskel et al., 2009、 2012)。Winskel et al.(2012)发现,词间空格增加了泰语母语者阅读泰语句子的注视次数,但显著减少了单词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引导读者将注视点落在最佳注视位置附近。研究者认为,虽然词间空格条件会降低阅读的跳读率,但能够促进读者后期的词汇识别和句子理解(Kasisopa et al., 2013; Winskel et al., 2009、 2012)。
2.2 汉语文本阅读中词间空格的作用
汉语文本通常指用汉字书写的文本。汉字和拼音文字有很大不同。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对应一个音节。在常规的汉字文本中,字与字之间存在空格,而词与词之间则没有明显的标记。关于词间空格对汉语母语者汉字文本阅读的作用,已有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有的研究采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法,发现词间空格条件的阅读速度慢于无词间空格条件(Bassetti & Masterson,2012;刘英茂等,1974)。Bai et al.(2008)采用眼动跟踪技术,比较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以及非词空格四种条件的阅读效率,发现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严重干扰了阅读,而词间空格条件与无空格条件的阅读效率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实际上没有发现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者认为词间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与文本的熟悉性之间存在权衡,即被试对词间空格文本形式不熟悉,这使得词间空格的促进作用被不熟悉的视觉形式抵消了(Bai et al., 2008; Ma et al., 2019; Zang et al., 2013)。Li和Shen (2013)通过在句子中的目标词前后插入空格来考察词间空格的作用,发现只有在目标词后插入空格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即在目标词后插入空格,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缩短,注视次数减少,注视词边界处的概率减小。
关于词间空格在汉语二语者阅读中的作用,大多数研究发现词间空格对汉语二语者阅读有促进作用,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效率高于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且这种促进作用不受二语者母语背景的影响(白学军等, 2009、2011; 高珊、 江新, 2015;田瑾, 2009; 王迪, 2011; Shen et al., 2012), 即无论二语者的母语文字是表音文字(如俄文)还是表意文字(如日文),存在词间空格(如英文)还是不存在词间空格(如泰文),汉语文本阅读中均出现词间空格效应。二语者的词间空格效应可能表明二语者阅读汉语文本时更依赖自下而上的文本信息输入(高珊、江新,2015),词间空格有助于二语者更好地完成词切分,从而更好地通达语义。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词间空格的作用受二语者的母语文字和汉语水平的影响,例如Yao(2011)发现加入词间空格会阻碍高级汉语水平的泰语母语者的汉语阅读,但对中级汉语水平的泰语母语者以及不同水平的印欧语母语者均无显著影响。
2.3 汉语拼音文本阅读中词间空格的作用
考察汉语拼音文本阅读中词间空格作用的研究并不多。Bassetti(2009)以汉语母语者和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为被试,采用图片—句子匹配任务(picture-sentence verification task),探究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对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发现母语者在两种空格条件下的阅读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词间空格文本的效率高于字间空格。在后续研究中,Bassetti & Masterson(2012)发现,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和成人阅读有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的拼音文本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他们认为,由于英语文本有词间空格,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文字的阅读策略迁移到汉语拼音文本的阅读中,因此能从有词间空格的文本中获益。
最近,徐晶晶和江新(2021)、于秒等(2022)采用眼动跟踪技术研究了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对注音文本(标注了汉语拼音的汉字文本)的加工,Cui(2023)采用眼动跟踪技术考察了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对于无空格汉字文本、词间空格汉字文本、非词空格汉字文本以及词间空格拼音文本的加工差异,还有没有看到有学者采用眼动技术研究词间空格在汉语拼音阅读中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关于词间空格对阅读的作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拼音文字和汉字文本的阅读,对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研究非常少。现有的有关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研究主要采用图—词匹配、完型填空等非实时任务,还没有研究者采用眼动跟踪技术考察读者汉语拼音阅读的即时加工过程,以及词间空格对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汉语拼音阅读的作用。与拼音文字文本和汉字文本相比,汉语拼音阅读的认知加工有何异同,这是一个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问题。其中,汉语词切分和识别的关系在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关于词间空格对汉语拼音阅读作用的研究,可以为回答该问题提供独特的信息。
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对母语者阅读汉语拼音文本是否有影响?(2)词间空格和字间空格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阅读汉语拼音文本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是否会因其母语文字系统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3. 实验一:词间空格对汉语母语者汉语拼音文本阅读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实验共招募22名汉语母语者,其中男生11名、女生11名,平均年龄24.13岁,均为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被试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在实验结束后获得少量报酬。
3.1.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45个汉语句子,选自对外汉语教材《成功之路:起步篇》《成功之路:顺利篇》(邱军主编,2008)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刘珣主编,2002)。实验句的句长为9~12个汉字,句中所有字词均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2001)中的甲乙级字词,且词语在句中复现率较低。为保证材料的难度和通顺度,请17位不参与后续正式实验的初级汉语水平二语者对句子难度进行五度评定( “1” 表示很容易,“5” 表示很困难),请15名汉语母语者对句子通顺度进行五度评定( “1” 表示非常不通顺,“5” 表示非常通顺)。评定结果显示,句子难度的平均分为2.09 (SD = 1.09),通顺度的平均分为4.5 (SD = 0.5),表明实验句通顺且易于理解。
实验句采用汉语拼音形式呈现。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收录的词对实验句进行词切分,每个实验句设置字间空格、词间空格以及无空格三种呈现方式,采用拉丁方设计将不同条件的句子在被试间进行平衡,保证同一个句子每个被试只看到一次。实验材料在一台19英寸的DELL CRT显示器上呈现,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实验材料示例见表1。
3.1.3 实施过程
实验采取个别施测的形式进行。使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 1000 plus眼动仪记录实验中被试的眼动轨迹,眼动仪采样率为1000Hz,屏幕刷新率为150Hz。实验时被试坐在眼动仪前,将下巴放在下颌托上固定头部,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约为76cm。实验开始前进行三点校准,以保证有效记录被试眼动轨迹。正式实验阶段,每个句子阅读呈现前,电脑屏幕左侧(句子第一个字所在位置)出现一个黑色圆点,被试需要注视黑色圆点并按下空格键开始阅读句子。每个句子单行呈现在电脑屏幕中间。为保证被试认真阅读句子,部分句子呈现后会出现一道判断正误的阅读理解题,要求被试根据前一句内容按“J”键或“F”键进行判断。在正式实验之前有15个练习句,每种呈现形式各5句,保证被试熟悉实验流程和任务。完成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