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作者: 蔡武 朱宇 陈武元


[关键词] 行业汉语;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时代价值

[摘  要] 行业汉语直接体现语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文章认为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为语言特征,文章阐述了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概念内涵、分析原则、研究内容与方法。行业汉语的时代价值包括:为现代汉语理论体系的完善服务;为国内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服务;为外籍劳工汉语素质的发展服务;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华贸易企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3-0010-08

1. 引言

2021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①(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要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要求各部门特别是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围绕国家需求,探索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语言文字政策和举措”。《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的语言服务”。

语言具有经济属性,且语言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李宇明,2012)。甚至有学者提出,语言贯穿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具体过程中,无论是完成任务或者进行交易,都要通过语言这一重要的中介,其本身就是能被交换的有价值的商品,具有经济价值(付慧敏、洪爱英,2020)。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织单位,按照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最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和1380个小类。而在我国,行业汉语正是语言经济属性重要的实践途径与成果,直接体现语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本文通过论述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尝试回答行业汉语存在的本因,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以及其当代价值何在。

2. 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属于哲学或逻辑学讨论的范畴。在哲学领域,逻辑起点是事物“本来的思维”,揭示对象最本质的规定。②如在黑格尔的思想中,逻辑起点具有以下特征: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最简单的规定;既是绝对的,也是抽象的;与历史起点是一致的;逻辑起点和终点辩证统一(冯振广、荣今兴,1996)。

为此,在面对某个学科或者某个问题的逻辑起点问题时,不少研究将逻辑起点定义为揭示该学科或问题最简单、最本质、最抽象的规定,并根据其哲学特征确定逻辑起点。例如,基于“学生发展”是教材伦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范畴,也是教材实践的决定因素以及教材发展的根本遵循,因此穆建亚、刘立德(2021)将“学生发展”作为教材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鉴于“虚拟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研究起点,是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包含虚拟社会主要矛盾的萌芽,决定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故陈联俊(2013)将“虚拟社会关系”作为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是抽象的存在,最简单的东西,构成公共政策的基本元素,公共政策源于又止于“公共利益”,二者具有一致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故李玲玲、梁疏影(2018)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起点。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其逻辑起点。何为最简单、最本质、最抽象的规定,就某个具体学科体系或者研究问题而言,亦有着不同的解释。逻辑起点是对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进行回答所依赖的最为简单、高度简化的关键概念,不仅影响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还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并能够将本理论体系和其他的相关研究区别开来,体现其个性特征(周越、徐继红,2006)。

逻辑起点往往是问题的出发点,是探究一个学科或问题领域之前要预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学科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穆建亚、刘立德,2021)。而只有将逻辑起点置于整个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才能确定其最终的定义。李枭鹰、陈武元(2021)指出,应将逻辑起点定义为“一个假定”而非“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这样更具“理论张力”和“理论建构的普适性”。

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是行业汉语的开端,是整个行业汉语理论体系形成、推演和发展的关键。只有确定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其理论才能由起点逐步展开。结合以上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我们认为,“语言特征”是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具体而言,指的是行业汉语对语言特征(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各级语言表达手段)的使用有着区分于汉语其他语域①的显著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语域。“语言特征”之所以能作为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语言特征,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其贯穿于整个行业汉语的理论体系,体现其个性化特征,是其理论体系的基础。语言特征将行业汉语与汉语其他语域区分开来,例如,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与通用汉语的语言特征存在差异,也与学术汉语语言特征存在差异。与此同时,行业汉语内部各分子语域语言特征的使用特点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产业汉语与服务业汉语,往往具有明显不同的语言表征;第二,语言特征是一个简单的范畴,是整个行业汉语理论体系中简单和基本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假定,预设行业汉语与其他汉语语域有着不同的语言差异;第三,语言特征是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起点,体现行业汉语的自身特点。同时,也回答了行业汉语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解释了行业汉语内部各个分支语域的差异,体现了逻辑起点和逻辑重点的辩证统一;第四,语言特征也是行业汉语的历史起点。追根溯源,“行(háng)”源自春秋时期军队纵向的排布单位,通常以二十五人为一行,后也指因从事相同经济活动而聚成的小团体,如:“行帮、行当、行会”等;“业”,本指装饰悬挂的钟/鼓的大板,后指“功业、事业”,并渐有部门、职务、财产等意。“行”和“业”的联合使用,也就具备了“为财产或事业等共同目标而聚的人群”这样一个基本含义。由于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区分了不同行业,而不同行业的语域必然体现不同的行业特征,即语言表现的特征。这体现了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

3. 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行业汉语的理论体系应该回答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关于内涵,即什么是行业汉语?其源头在哪里?在汉语体系中的位置如何?与行业语的异同是什么?二是关于基本观点或原则,即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是什么?行业汉语语言特征的探索宜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理念?三是关于研究内容和方法,行业汉语研究什么内容?行业汉语各研究内容可通过什么方法、途径进行研究?这些基本问题的解答,构成了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基石。

3.1 行业汉语的概念内涵

伴随着行业的兴起,行业汉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产物一直默默扎根中国大地,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国历史上就有“行业”这个传统概念,所谓“三百六十行”“商行”“内行”等说法都反映了它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由来已久。伴随着现当代中国经济的成长与崛起,行业汉语的一些支脉渐渐走出国门,开始对外传播。其中人们较为熟悉的有商务汉语、中医汉语、法律汉语等。然而仔细推敲,“行业汉语”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也常和一些近似概念相混淆。在汉语研究领域,似乎至今都很少有人提及甚至对多数研究者而言,几乎未曾听闻。

“行业”一词发展至今,在《大辞海·语词卷》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在《大辞海·经济卷》指“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显然,后者的界定更符合社会生活实践,因为它同时囊括了工商业及其他经济活动类别,如农业、医疗行业等。与“行业”关联密切的“职业”在《大辞海》的定义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由此可知,“职业”与“行业”的区别:一是前者本质是“工作”,而后者的本质是“经济活动类别”;二是前者的着眼点是“个人”,而后者关注于“类别”。

《大辞海》并没有给出“行业汉语”或“职业汉语”的定义,却对“行业语”作了如下界定,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群使用的专门词语”。在汉语言研究领域,自1987年张旺喜等将“行业语”定义为“各行业所使用的、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专门的词和语”后,相关论文也基本沿用了这个定义(韩梅,2002;梁永红,2013、2015)。然而如欲对各行各业的语言面貌及使用规律进行探索,“行业语”这个概念就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从事特定行业的人群,不仅使用专门的词和语,即便是对共同语词(即非术语的语词)的使用也有其独特性,形成了特定的体式(如:烹饪行业的菜谱、工程行业的验收报告、医疗行业的病例等),甚至生成了独特的语法规则,如语体语法(冯胜利,2018;冯胜利、施春宏,2018),呈现出与汉语共同语不同的语域风貌。

郑通涛、曾小燕(2021)把“行业汉语” 定义为特定人群在社会生产的交际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特定汉语符号系统,可以说这是涵盖性较高的一个定义。如果将“特定汉语符号系统”与“专门术语”加以更明确的剥离, 或可如下界定:“行业汉语”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群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汉语言语的总和。行业汉语形成的基础是汉语(或更严格地讲,是“通用汉语”),但各行业的人群使用通用汉语的实践活动,造就了其表现差异或特征,形成了行业汉语及其内部各级语域。

职业汉语与行业汉语虽属不同概念,但两者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倘若借鉴Jordan(1997)对英语的二分法,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一览无遗了(参见图1):汉语可以二分为通用汉语和专门用途汉语,专门用途汉语可以二分为学术汉语和行业汉语,行业汉语又可以二分为产业汉语和服务业汉语,二者也都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服务业汉语分为租赁服务汉语和商务服务汉语,而商务服务汉语又可分为商业汉语和消费业汉语,它们也都可以更细分,如:将消费业汉语分为“餐饮服务业汉语”“零售服务业汉语”“酒店服务业汉语”等等,而这一层次的汉语才最接近“职业汉语”。

在英语界,1970年代“Industrial English”的概念曾昙花一现(代表作如:Jupp, 1975)。这里“Industrial”可以狭义理解为“工业”或广义理解为“行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失去生命力并鲜有问津。在现当代普遍流行的相近概念是“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以下简称EOP)。在研究领域,出现了以职业英语为主导的国际核心期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不仅西方有不少学者研究职业英语,被中国知网收录的以职业英语为主题的期刊论文近10年也有近2000篇之多;在实践中,以职业英语为主要内容的托业考试(TOEIC)在40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绩被全球超过160个国家的14000多个机构所认可,年均常规考生规模超过600万人,深刻影响了劳动力培育市场和就业生态环境。Industrial English(行业英语)和EOP(职业英语)两个概念的兴衰历程,令人回味,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反映出西方世界普遍更重个体发展的现实。而在我国,职业汉语随着职业英语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随着“职业+汉语”而迈向国际,是汉语应用语言学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处于职业汉语上位的行业汉语,着眼于完善汉语语域和语体理论体系,提升基础和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语文素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及“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更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及社会实践指导意义,是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

3.2 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分析原则

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是行业汉语理论体系里最基础的问题范畴,所有行业汉语的理论问题都由此出发,而行业汉语的具体实践也都以此为归宿。如何确定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分析行业汉语与汉语其他语域间的语言差异,明确行业汉语内部各分支语域间的语言差异,是行业汉语理论体系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行业汉语不是一种新的语言,它的语言要素无一不是源自汉语言,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汉语长期以来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所发挥的独特语言功能和所表现出的富有特点的语言形式又使其成为了汉语言的一种变体。在行业汉语的研究尚处萌芽甚至行业汉语的概念还未受到足够关注的当下,清晰明确地指认行业汉语的语言特征是不现实的。笔者在此与同仁分享和讨论的是汉语语言特征探索中需要注意的三个基本原则,希望对后续的相关研究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