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刘垚瑶 马知遥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摘 要]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丰富必修环节课程内容、培养综合全面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教材编写等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此外,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课内外教学实践,让文化从文字走向生活,将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图分类号]H1-09;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1-0018-09
随着各地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了学校,走向了大众的视野。国际中文教育课堂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2012)中所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烙印在民族的发展历史当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国际间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在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融入与实践,将更有益于中国故事的叙事和中国形象的书写。目前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等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尚显薄弱,因而本文将基于这一现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是让留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距离交流接触等形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重要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22)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随后,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2022)中强调:“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全球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开设中文课程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多达八万多所,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了三千万。”逐渐增长的数据表明,中文学习的蓬勃兴起也促进着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也是体现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历史沉淀。截至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及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也足以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教学内容应当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承担的重要角色。
综观现有研究发现,有近百篇硕士和期刊论文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民俗文化与中华才艺等相关内容,关注点多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语言研究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类的教学案例设计等,在文章中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很少,有的文章对于民俗文化也没有很清晰的界定,甚至宽泛到了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誉为“中国当代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1998:88)中对民俗文化的定义是:“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服饰、饮食、交通、岁时节日、语言等方方面面,其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明确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包含却也各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在社区和自然环境中再创造,也一直在被社区和群体所认同,证明这一文化遗产是符合人类主流价值观的,且被大众所认同的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一种文化遗产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保护、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不是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古老的遗产,而是活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还在发挥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重点强调了某一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却往往忽略了进一步指出,它们同样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生活中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介绍给留学生,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在感受中、接触中获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
在目前高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中,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尤其在多数理工科院校中,尚未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多数只是设置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容易出现一些中国学生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以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甚了解的现象。将此现象再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中,这一专业多开设在高校的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或相关的语言文化研究院等,但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课程并没有在本、硕、博学生中普遍开设。这样便容易出现将来这些学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时,在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可能无法向留学生阐释得非常全面的现象。结合我国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随着沿线各国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需要懂沿线国家文化的中国人。民心相通的关键是文化相通,文化相通的关键是需要各国民众对双方国家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但并不是只要是中国人就能理解和熟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有能力解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不仅仅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更在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政策指导下,加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让更多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服务。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当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名称的变化,体现着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增加以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其中的学科内涵也同样在发生着改变,体现着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多学科交叉的属性。进而也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研究和教学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适宜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刘珣,2014:71-122)。“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所以自己首先要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祖晓梅,2015:17-109)。因而,没有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沟通,或者说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根难出现一批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认同者。语言是基础,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国际理解能力的提升。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如果没有实践中的应用,很多语言是僵死的,或者仅仅是考试过关的工具;但学习汉语又不仅仅只为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如果学习者不懂得目的语国家文化深层的含义只是了解表面的中国文化,那么他们仍旧不会读懂中国,也不会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所以,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把文化课教学仅作为汉语言学习的辅助的观念需要改变,文化课教学已经开始成为汉语言教学并重的内容,而非物质遗产作为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留学生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和了解,更加有利于理解中国各地区不同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出现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等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授,将无形的文化记忆通过有形的形式向留学生展现出来,例如:中国书法、剪纸、篆刻等等,让留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形式,亲自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拿起剪刀修剪出一副剪纸作品;拿起刻刀勾刻出一枚印章等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将更有利于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中国文化探索的欲望,也能够帮助汉语教师更轻松的吸引汉语学习者的注意力。因而,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并形成系统的课程,而非单一项目的粗浅了解势在必行。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分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现状,本文更侧重于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课堂授课情况,并基于笔者的授课和听课调查所得,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2.1 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都向留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必修、选修以及实践类课程。文化必修和选修课多为《中国概况》《中国风俗》《中国历史》《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区域与国别文化》《中华才艺》《中国当代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实践类课程多根据各高校现有师资进行安排,一般为中国茶道、武术、书法、剪纸、传统曲艺、古琴、古筝等课程;户外语言实践类课程,多选择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景点和语言实践基地等。以天津大学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为例,可以发现大量的课程集中于汉字、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几大类,文化类课程多集中于本科三、四年级,这与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相关。而关于文化实践类课程如:中国古琴、中国书画、中国武术等课程面向所有年级学生开放。
当下面向留学生所开设的听、说、读、写等课程,多为必修类课程,且占较大比重学时。民俗文化类课程多为选修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这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留学生可以不将文化类课程作为自己选修课的选择,而去选择其他类型的课程来满足学年内的学时或学分要求,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开设在文化选修课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的留学生在读期间因为没有选择这门选修课而缺失对这一内容的系统了解。容易出现类似于上过中国书法课或剪纸课却不知道这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模糊,容易直接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源和所属国家的界定出现不清晰的现象。
基于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增加系统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必修课,且算入留学生培养方案中相应的课程要求;2)在低年级段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为高年级段的理论课程做准备;3)增加以地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户外交流实践课程,例如:天津地区的高校可以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年画制作体验以及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体验等作为文化交流实践课程内容;4)由于非物文化遗产内容的讲解对学习者词汇量和汉语水平的要求较高,适合在高年级段开设,但如果存在文化课只能是选修课无法变更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在高年级段的阅读课中,加入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相关介绍,从而加深留学生对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而避免只是生硬的讲解题目的对错等等。
2.2 教师教学方面
其一,存在部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了解的现象,可能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出现如前文所说所的留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昆曲,却不知道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象;其二,直接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上成了手工课,例如:在一节讲授中国剪纸的课程中,教师只是提供了剪纸的材料和如何剪出一个图案的详细步骤,却缺乏对于中国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讲授,容易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学会了剪一个图案,却不了解剪纸最初的用途以及背后丰富的民间文化信息和精神的寄托;其三,部分院校的文化类课程没有交由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或者有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去讲授,而是直接交给中文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直接交由该专业的任课教师给留学生授课,容易出现该教师不了解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不了解留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文化差异,将留学生视作中国学生看待,授课方式及难易程度并没有做相应调整,留学生会出现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教师授课内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