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气词“呗”的降量表达功能

作者: 王咸慧

[关键词] 语气词;“呗”;降量表达

[摘  要] 本文基于口语语料,探讨句末语气词“呗”的核心语义功能,并尝试分析其功能形成的过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语气词“呗”可以拉低说话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降低认可、降低预期和降低评估,我们把这种功能归纳为“降量表达功能”,这种降量表达功能既可以作用于命题层面,也可以作用于话语表达层面。“呗”字句降量表达功能的浮现受负面态度的语境影响,“呗”负面语境关联的常规化与“呗”降量表达功能的规约化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呗”字句态度表达的多样性也与所在话语的分布和功能有关。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3-0066-10

1. 语气词“呗”的相关研究与降量功能的发现

已有关于语气词“呗”的研究注意到,“呗”可以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事实就是这样、道理简单、无须多说”的语气(刘月华等,2001: 429; 鲁健骥、吕文华,2006: 28; 吕叔湘,1980/2007:69;齐沪扬,2011:15),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出现的情况不介意、无所谓、没关系(吕叔湘,1980/2007:69;齐沪扬,2011:16),说话人用“呗”时多不太满意、不够客气、不太礼貌(刘月华等,2001:429),或表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提出的劝告或要求(齐沪扬,2011:15)。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发现,“呗”所表达的语气有些是混杂在一起的,它既有“道理简单、无须多说”的语气,同时也表示出“不客气”的意味(如“不懂就问老师呗”);此外,有些语气意义是“呗”具有的,但不是“呗”特有的,表示“道理简单、无须多说、不够客气、无所谓”的语气时,我们不仅可以使用“呗”,还可以使用其他语气词,如:

(1)不懂就问老师啊/嘛。

(2)你怎么来的?——走来的啊,这儿又没车。

(3)丢了就丢了嘛,咱们再买个新的。

此后,先行研究开始关注“呗”区别于其他语气词的特有功能,这类研究主要倾向两种观点,一种是“唯一说”,认为“呗”的核心情态意义是“述唯弃责”①(徐晶凝,2007),“呗”侧重于“情形唯一、无特别之处”(郭红,2012);另一种看法是“消极态度关联”说,认为句末语气词“呗”在语境中起到了“增强该句与语境中某种消极情绪关联度的作用”,“呗”具有消极信息关联功能(王璨,2006:28;李咸菊,2010),“呗”可以表达不在乎、无奈何、不耐烦和不满意四种态度取向,这几种态度取向都是以消极情感为特征的(赵春利、石定栩,2015)。这些探讨“呗”区别于其他语气词独特功能的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同时,我们在考察口语语料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还没有论及的现象。

首先,“呗”字句其实可表达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认同或执行自己所说的话,并且语气很强烈,并没有放弃对听话人交际身份处置的责任,如:

(4)刘 梅:我估计到你高考那会儿,还得是3+X,语文、数学、英语的家教好找,X综合特难找,那种家教。

夏 雪:那就别找了呗。(《家有儿女》第100集03:47)

例(4)中,“呗”字句强烈地表达出说话人不希望找家教的负面态度,在日常交际中“呗”的音长可以拖得很久②。这种“呗”字句不仅没有放弃对听话人交际身份的处置,反而是说话人主观上对听话人后续行为的强烈干涉。

其次,我们发现语气词“呗”在应答句和祈使句中都存在连用现象,如:

(5)陆武桥说:两不靠了工人吃什么?陆掌珠说:你问我我问谁?下海呗,做小生意呗,偷呀抢呗。陆尼古一听很不高兴,说:别把工人说得那么没觉悟。(CCL语料库\当代\文学)

(6)余得利:我就纳闷,按说咱们智商也不低呀,也都小精怪似的,怎么就让这俩家伙蒙了?怎么瞅这俩怎么像弱智。

假何必:大意了呗,想占便宜呗。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呢。(CCL语料库\当代\文学)

(7)牢骚还要发,工作事业照样干,还是那句话,良心,良心,良心。干呗,发呗,干着发着发着干着,再让您来回永世不得翻身就好了。(CCL语料库\当代\文学)

“呗”字句的连用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果“呗”所在的断言或祈使是唯一的可能,那为什么会在“唯一的可能”后出现其他“唯一的可能”呢?然而“唯一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呗”所在的断言或祈使也许不是数量上的“唯一”,可能是某种量级上的端值,或者说在交际互动的过程中“呗”拉低了说话人某种主观态度量,“呗”在话语表达中表现出某种降量功能。已有研究指出,“呗”常与“得了、算了、行了、准是、大不了、顶多”等词语搭配,有往小处说的意味(郭红,2012),此外,从发音方法上看,语气词“呗”的开口度较之于“啊”“嘛”“吧”等都要小,这也是我们假设的一个佐证。

“消极态度关联”说认为,“呗”字句主要作为应答句而非引发句,“呗”的核心语义界定为“应而不愿”,即“在话语上必须正面回应对方但情感上却是不情愿的”(赵春利、石定栩,2015),其实情感上的不情愿也可以看作是说话人的态度取向从积极向消极降低的结果和体现。此外,在语料中我们观察到,“呗”字句除了可以表示“应而不愿”之外也有其他的用法,如在例(8)中,“呗”字句用于引出一个新的话题,这里没有明显的不情愿的态度,而是将祈使和命令的语气柔化为试探或商量,从而降低了祈使句的命令程度。

(8)陈鲁豫:杠杠今天几岁?给我做下自我介绍呗。

王兴芝:说。

徐一涵:八岁。

陈鲁豫:八岁。

徐一涵:九岁。

陈鲁豫:啊,你那个决定好了吗?是八岁还是九岁。

徐一涵:九岁。(媒体语料库\《鲁豫有约》\ 2012-03-22)

这些现象说明,语气词“呗”所表达的功能可能还有更多的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上述语料中的“呗”字句,运用最小对比法和话语功能验证法,尝试进一步分析“呗”字句的各种用法,并提炼“呗”的核心功能。

2. 语气词“呗”的降量表现

语气词“呗”的降量表现为降低所附着话语的态度,即“拉低X”,这里的“X”概括为说话人的认可、期待和评估。“呗”可以使所依附的命题解读为既不是说话人特别认同的,也不是说话人热切期盼的,还不是说话人认为代价巨大的。

2.1 降低认可量

“呗”可以降低说话人的认可,对于话语内容,说话人知道但是却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可以是针对谈论对象的,可以是针对命题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听话人言语行为的。

2.1.1 降低谈论对象的认可量

“呗”可以用在带有负面评价意味的句子末尾,如:

(9)A:您那信的内容你还记得吗?

B:就是吹牛呗,就说我这优秀,那优秀,所以你要不选我的话,就肯定是你眼光不优秀了,类似这种的。(MLC语料库\《鲁豫有约》\2011-01-20)

(10)A:听上去大彻大悟似的,那为什么只对韩国如此呢?

B: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呗。(MLC语料库\《新闻夜谭》\2010-08-11)

(11)对于人家平常刻苦读书,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来说,那又当如何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大伙都别念书了,到时候都抄去呗。也许你能混过这一次,可如果你今后一直抱着这种想法,进入社会,工作了,还这样,早晚有你碰壁的时候。(MLC语料库\《话说天下事》\2009-06-11)

(12)这就是个待遇问题,一碗水没端平。联合国打中间和稀泥呗,两边劝,最后给列出来五个备选国名。(MLC语料库\《话说天下事》\2008-02-22)

上述例句中即使没有“呗”也可以表达负面态度,它们是“呗”出现的一个典型语境,“呗”附着在负面评价句后,与所在话语共同表达了说话人对于谈论对象或谈论事件的不认可,“呗”更加降低了这种负面态度,强化了负面立场。

2.1.2 降低命题内容的认可量

“呗”还可以附着在中性表达之后,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于命题内容不那么认可的态度,如:

(13)这100块钱当然是羊毛出在羊在身上了,病人掏呗。看个小感冒,没有三五百块,绝对不能让你出门。就这样,您说能有好吗?(MLC语料库\《话说天下事》\2008-06-24)

(14)记 者:儿子和媳妇以前在家种地吗?

马少布:不种地。我种地,人家就在旁边看呗,土弄到身上还要拍干净。(MLC语料库\《央广新闻》\2013-12-31)

(15)虽然学校只说的是避免男女生互相喂饭,但是潜台词咱们都懂,还是怕学生早恋呗!这样做也许确实能让吃饭这事更像吃饭,但是孩子总归需要有正常的交流,而且学生的主要任务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成长。(MLC语料库\ 《新闻纵横》\2013-12-27)

例(13)~(15)中,“病人掏钱”“站在旁边看”和“怕学生早恋”这些命题本身并没有负面评价色彩,但加上“呗”之后表达说话人对于命题内容并不赞同。不仅如此,即使命题内容单独来看是正面表达,带上“呗”之后依然带有负面态度,如:

(16)A: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

B:她长得漂亮呗。(自拟例句)

(17)我女儿两岁时,有一天被我看毛了,就问我,看我干吗?我就很花痴的回答,你怎么长得那么好看?女儿就轻轻地蔑视我一眼说道,你会生呗!(MLC语料库\《一路畅通》\2009-03-03)

(18)他怎么这么积极呢?显得他重要呗。那美国人怎么评价他呢?四个字,比较极端。(MLC语料库\《话里话外》\2010-04-01)

在上述例句中,“她长得漂亮”“你会生”等命题本身并没有负面倾向,但是加上句末语气词“呗”使句子带有负面情绪。“呗”字句的命题内容是对于前文问题的回答,这些命题内容与前文的疑问构成了广义的归因关系,在上述例句中分别表现为“她受人喜欢—因为她漂亮”“女儿长得好看—因为妈妈会生”“他很积极—因为要显得他重要”,“呗”字句的命题内容是构成归因关系的一部分,这里,说话人用“呗”降低了自己对这种归因的认可度,表现出正话反说的意味,即给出回应但不认同。

已有研究认为,“啊”“嘛”“呗”在陈述句末尾带有不耐烦、本应如此、显而易见的语气(赵元任,1980/2002:398;吕叔湘,1980/2007:69;刘月华等,2001:429;鲁健骥、吕文华,2006:28;屈承熹,2008;齐沪扬,2011:15;郭红,2012),在上述例句中,如果将“呗”换成“嘛”或“啊”,“道理简单、无须多说”的语气意义依然存在,但是说话人不认同的语气就消失了,如:

(16)A: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她?

B:她长得漂亮啊/嘛。

(17)我女儿两岁时,有一天被我看毛了,就问我,看我干吗?我就很花痴的回答,你怎么长得那么好看?女儿就轻轻地蔑视我一眼说道,你会生啊/嘛!

(18)他怎么这么积极呢?显得他重要啊/嘛。

由此可以看出,降低认可功能可以看作是“呗”区别于其他语气词的一种用法。从对于谈论对象的不认可到对于命题内容的不认可,“呗”受到了负面评价语境的沾染,具备了明显的负面态度用法,即使命题内容是中性或正面的,整个语句依然带有说话人的负面态度。这种功能还体现在求证疑问中,说话人以疑问的形式强化了不满和挖苦的负面义。如:

(19)王 嘉:其实单身贵族选择这种高档公寓,盛博知道高档公寓什么样吗?

盛 博:你的意思就是我没见过世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