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示证语还是认识情态标记?
作者: 徐晶凝 赵嘉怡[关键词] 示证范畴;认识情态;主观性;示证语
[摘 要] 本文在主张严格区分示证范畴与认识情态范畴的理论前提下,基于大规模语料,
对“看起来”的语义及用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描写,结合汉语具体的语言事实,认为“看起来”是一个亲知示证语和推知示证语,它在某些用例中所表现出的言者不确定的承诺态度,仅是其衍生功能。
[中图分类号]H146;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3-0076-09
1. 引言
“看起来”是一个同形异构的语言形式,至少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用法:
(1)有的小朋友抱着本书,就地一坐,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新华社2001年6月)
(2)尽量使用客户的名词来指称客户的表格、制度等。如果你为了让合伙人看起来容易,你可以加上一个注释。(孙含晖《让数字说话》)
(3)我们看看蒋介石,蒋介石在我看起来是窃国大盗。(《李敖对话录》)
(4)新的角质无法透出来,皮肤看起来厚厚的、沉闷而晦暗,摸起来手感硬、有些粗糙,有时还会起小疙瘩。(姬晓安《好肤色吃出来》)
例(1)“看起来”表达阅读动作开始进行,小句主语进入新的状态(刘月华,1998:364);例(2)“看起来”可以大致理解为“看的时候”。例(3)中“看起来”用于“在/照/据 + 认知主体 + 看起来”框架构式中,其后引出认知主体对人或事物的看法,而例(4)中“看起来”则用于引出言者的看法(刘月华,1998:373),但言者却隐而不显。
本文只研究最后一种“看起来”,以下行文中所谓的“看起来”皆指称这一用法。以往学界对“看起来”的讨论,大多是将其作为“V起来”的一个具体例示,探讨过该结构的语义、句法属性及其语篇功能(宋玉柱,1980;吕叔湘,1980:442;刘月华,1998:371-373;高顺全,2005;殷树林,2006;齐沪扬,2009;吴为善,2012;周红,2016;江洪波,2020等)。而对“看起来”进行的专门研究比较少,且多是将它和其他相近格式 ( “看来”“看上去”)一并进行讨论的(张谊生,2006;廖开敏,2006;刘楚群,2009)。综合这两部分文献,有关“看起来”的研究结论主要是:1)“看起来”的历时演变。大多认为它是由表达行为起始的动趋短语“看 + 起来”虚化而来(张谊生,2006;刘楚群,2009)。而“看起来”作为短语词表达主观判断或评价的用法,最早出现在元代,明清时期意义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表现为具有句法的可分离性,出现多种语用结构等(张卓,2011;杨婉萍,2014)。2)“看起来”的语义。大多数学者(刘月华,1998:372;廖开敏,2006;刘楚群,2009;齐沪扬,2009)认为“看起来”主要表达评价或推测,曹宏(2005)、陈颖(2009:68-78)①、徐晶凝(2008、2022:34)等则在示证范畴(evidentiality)的理论框架下将其看作示证语(evidential)。3)“看起来”的句法属性。传统上将其界定为状语(宋玉柱,1980;殷树林,2006),齐沪扬(2009)、吴为善(2012)等则进一步论述了其话语标记的特点,江洪波(2020)指出它是元话语成分。4)“看起来”的语篇功能。齐沪扬(2009)、江洪波(2020)论述了其语篇衔接和组织功能,而刘楚群(2006)、张谊生(2006)、陈颖(2014)等还发现“看起来”的一个突出特征,即常用于让转语境。文献中还论及其他语篇功能,不再赘述。
这些研究对“看起来”的观察描写相当全面,本文感兴趣的问题是,有关“看起来”的讨论中涉及到两个语言学范畴,即示证范畴和认识情态范畴。刘月华(1998:371-372)等认为“看起来”表达评价或推测,实质上是将其看作认识情态标记;而徐晶凝(2008、2022:34)、陈颖(2009:68-78)等将其看作示证语,则属于示证范畴。我们知道,认识情态范畴和示证范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徐晶凝,2008、2022:32-34;杨文江,2023:18-20),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看起来”的深入描写与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2.“看起来”的示证功能
示证范畴和认识情态范畴之间的关系,学界的意见大致有三种:1)二者之间是包含关系(Palmer,1986:51;Chafe,1986);2)二者是相互独立的范畴(De Haan,1999;Aikhenvald,2004);3)二者相互独立,但有部分重合(Plungian,2001; Nuyts,2006)。造成争议的原因除了二者之间的确关系紧密之外,还因为诸多文献并不是在同一个含义上使用“示证范畴”这个术语。比如,Chafe(1986)认为示证范畴指的是对知识的态度(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既包括信息来源,也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确信度等言者对知识的主观态度。而最早提出该术语的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Boas(1947)以及De Haan(1999)等学者则认为,示证范畴表达知识/信息的来源(source of knowledge),即言者所依据的证据。这种“名同实异”的术语使用会带来很多概念上的混乱。本文赞同将认识情态和示证视为两个独立范畴的观点,即认识情态与言者的主观认识有关,指的是言者对命题真值的承诺程度,其本质特征就是主观性;而示证范畴则只用于标明证据来源或信息的获取方式。
Willett(1988)依据38种语言的材料,构建了如下示证范畴的框架体系:
这一分类框架虽然遭到一些批评,认为它混淆了信息来源和证据类型(Botne,1997),但杨文江(2023:16-18)结合Aikhenvald(2004:65)的研究结论指出,这个分类框架的第二级大致还是成立的:直接证据类(经验证明)属于“亲知”,表达言者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得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渠道;报道类证据属于“闻知”,即言者向听者转述听来的信息;推断类证据则属于“推知”,即言者基于感知到的事实证据或其他常识做出推论。下面我们依此分类框架分析“看起来”的示证功能。
仔细分析“看起来”的用例,可以发现言者在用它引出自己的看法时,实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分别将之命名为“看起来1”“看起来2”“看起来3”。
2.1 看起来1
“看起来1”的功能是明确显示或者让听者知道,言者所言是眼睛直接感知到的信息。即言者用“看起来1”表示他依据眼睛所见,感知到事物的物理属性、表象状态或人的外貌、仪容、精神面貌等外在特征,并如实做出描写或评价。如例(4)“厚厚的、沉闷而晦暗”是言者视觉感知到的有关皮肤的直接信息。因此,“看起来1”是一个“亲知”示证语。
作为标明视觉来源的亲知示证语,“看起来1”还可以和其他的感官来源或闻知类证据共现,如:
(5)我割过的胶树摸上去手感平滑,看起来宛若螺纹。(《人民日报》1996年6月)
(6)“诺曼”白、棕、黑三色相间,看起来有些瘦弱,不过据介绍它非常健康,而且喜欢见人。(新华社2001年7月)
(7)它还能消除压力和紧张的情绪,让你看起来、感觉上都变得更加年轻。(安妮塔·耐克《懒女孩的美丽指南》)
例(5)对“胶树”的特征进行描写,从触觉维度(摸上去)做出“平滑”评价,从视觉维度(看起来)做出性状描述,前引例(4)也是同样的用法。例(6)则从视觉维度对“诺曼”的外形做出描写,依据闻知类证据(据介绍)对其健康状态做出评价。例(7)则从不同的感官维度做出了相同的断言。这样的用例中,示证语如果略去,语句命题意义的表达基本不受影响,不过,“看起来、摸起来、摸上去、据介绍、感觉上”等示证语的使用却从信息来源上进一步细化了断言的依据,使得表达更为精细严谨。当然,言者也可能是出于一定的交际意图而故意显化“眼睛所见”这一证据含义,详见2.4。
2.2 看起来2
“看起来2”表明言者依据视觉感知到的信息,结合生活经验或一般认知规律而做出进一步的推断,而所得结论则与人或事物的内在属性或状态有关。比如:
(8)她皮肤微黑、身材苗条,看起来非常健康。(张小蛇《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9)老王看了他半天,朝我使使眼色,悄悄地指了指他。过了一会儿,高个子挤到中部,在一位拎包的女士旁边坐下,不到五分钟,他又起身回到前门位置,看起来他没有得手。(1994年报刊精选)
例(8)中,言者看到她的外在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做出推断,得出“(她)非常健康”的断言。例(9)中,言者目睹了高个子的一系列行为,做出“他没有得手”的推断。这些用例都包含了视觉证据,但结合言者的主观认知,对人或事物进行了定性推断。①
可见,“看起来2”具有“推知”示证语的特征,即明确显示出言者是依据自己所掌握的视觉事实通过推理方式而得出某个结论的。对于做出推断所依据的具体的视觉证据信息,言者有两种选择:一是不明确将具体的视觉证据呈现出来,如“今年88岁的艾薇看起来非常健康。”;二是明确呈现视觉证据,如例(8)“皮肤微黑、身材苗条”以及例(9)对高个子系列动作的描述,都是对视觉证据的明确呈现。
2.3 看起来3
“看起来3”的情况较为复杂,如下例所示:
(10)远远地就闻到了一股香味,主席说,“看起来,你们这个厨师的技术比老周还过硬!”。(《作家文摘》1995年)
(11)但他们明白,这些先生都说这座庙很重要,看起来以后庙里的香火要盛起来了,这总是好事情。(张清平《林徽因》)
(12)运动员们既要适应这里的气温,还要改变已经习惯的冬季训练的周期。看起来,金牌不仅是付出汗水就能拿到的。(《人民日报》1998年)
(13)大人物被历史记载下来了,小人物又在哪里?帝皇将相被记载下来了,张三、李四又在哪里?当然,这也不能责怪我们的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写历史是要靠资料的,那些张三、李四却像轻烟似的没有留下痕迹;即使挖开他们的坟墓,也只有一把骨头,连可供研究的殉葬品也没有一件。历史学家提到他们的时候,也只能是一言以蔽之了。看起来要想把生活中的普通人记载下来,此种光荣的历史任务只能是落在了小说家的肩上了。(《作家文摘》1996年)
这些用例显示,言者做出推断时所依据的信息并不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例(10)言者基于嗅觉感知到的信息对厨师的技术做出评价,例(11)基于听闻到的信息推断庙里香火的发展趋势。例(12)则是基于认知领域中已然存在的事实做出推断。例(13)言者基于逻辑分析得出结论。
“看起来3”中“看”的语义更为虚化,甚至在不少用例中,它可以替换为“听起来”而完全不影响语义表达。如:
(14)四只鸡闹出了一条人命,看起来荒唐,却是极左路线的必然结果。(当代报刊《读书》)
(15)我国已有十多家高尔夫俱乐部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更高达50余家。这一数字看起来不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差距悬殊。(《人民日报》1993年)
以上语言事实表明,言者用“看起来3”并不能起到标明证据来源属性的作用。同时“看起来3”还表现出一些认识情态标记的特点。比如“看起来3”小句往往带有言者“不确定”的承诺态度义,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几乎都可以替换为认识情态词“似乎、好像”等,如例(14)(15)。不过,本文认为不确定的认识情态义只是衍生意义,“看起来3”还是一个“推知”示证语。这样定性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是语料显示,“看起来3”可以和不同梯度的认识情态词共现,且共现比例并不低,大概占比15%。如:
(16)固定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虽然在第三季度出现有限的上升,但看起来可能会稳定在30%左右或略高些。(《人民日报》1995年3月)
(17)它是不是脑的一部分的作用体现呢?看起来应该如此,但具体哪个部分负责“意识”却是众说纷纭。(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