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依归与应然路向

作者: 李宝贵 车晓晓

[关键词] 华文教育;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逻辑依归;应然路向

[摘要] 华文教育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首先阐释了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依归,表现为华文教育提供面向全球的中华语言文化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为更好发挥华文教育在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作用,提出应通过培养海外华人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信念、发挥海外华人社会各方主体优势、推动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凸显华文教材中华文化元素、提升华文教师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等途径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4-0009-08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习近平,2022:45-46)。第五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推动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新闻网,2023)。华文教育被誉为海外华人社会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是联结全球华侨华人的纽带和桥梁,在凝聚侨心侨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李宇明、王玲玲,2023)。同时华文教育天然地肩负起中华文明当代阐释和创新表达的使命(乐琦、王一赛,2023),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需要以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发挥华文教育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关键性作用,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动能。

目前,学界对华文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华文教育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内涵和学科归属研究(王辉,2021;吴应辉,2022;邵宜、卢月丽,2023等)以及华文教育的功能研究(祝晓宏、周同燕,2017;郭熙,2020)。另一方面,关于华文教育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三教”问题研究(李嘉郁,2008;李泉,2015)、办学模式研究(郭熙,2018)、华语传承研究(曹贤文,2017)和发展策略研究(李宇明,2017;贾益民,2018)等。上述研究为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宏观层面对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之间逻辑关系的探讨,相关研究有待系统展开。因此,本文首先总结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依归,进而提出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应然路向,为新时代海外华文教育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学理支持和决策依据。

2. 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依归

逻辑依归是某个观点或实践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合理依据。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依归研究,旨在从多个维度揭示华文教育在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提出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可行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2.1 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内涵意蕴

厘清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内涵意蕴,可为深入剖析华文教育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指引。

2.1.1 华文教育的内涵

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郭熙(2022)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有两个路向:一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传承,一是中文作为外语的国际传播。王辉(2022)认为可将华文教育放置在“国际中文教育”整体框架下,既保持各自的定位和特点,又协同、融合发展,共同形成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体系和协同共进的事业发展格局。吴应辉(2022)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国外的中文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三大组成部分。

可见,华文教育作为主要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理解。狭义的华文教育是指面向华侨华人学生、以华语语言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华语文教学(贾益民,2018)。广义的华文教育则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还涉及华人社会的各个层面(郭熙,2020)。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在海外兴办的、以传承和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传统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旨在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推动中华语言文化海外传承传播。

2.1.2 中华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注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1371-1372)。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并延续下来的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廖永林、崔发展,2024;刁敏、靳玉军,2024)。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2023:509),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但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提供充足的文化养分,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2.1.3 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逻辑关联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需要。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能够有效带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华文教育承担着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是延续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魂的基础性工程。在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充分发挥华文教育在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2 新时代华文教育在海外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旨归

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教育不仅承担传授中华语言文化知识的教育责任,更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2.2.1 华文教育提供面向全球的中华语言文化教学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华文实用性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学习华文的需求和动力与日俱增。华文教育从兴起到兴盛、从低谷到复兴,已发展成为在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相对正规、最为有效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形式(李刚,2016:1),为全球范围内的华文学习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中华语言文化学习途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华文教育提供丰富的课堂语言文化教学。华文学校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场所,致力于系统、全面地传授中国语言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海外华文学校历史悠久,自1690年第一所海外华文学校——“明诚书院”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曾毅平,2024)。据了解,目前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在海外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的华侨华人创办了不同形式的华文学校。目前全球各类华文学校约2万所,华文教师20多万人,在校学生数百万人(谭天星,2021)。华文学校遍布全球,通过开设多样化的中华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比赛和文化讲座,为全球范围内的华人华侨子弟提供母语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

第二,华文教育提供多样化中华语言文化在线学习资源。其一,华文教育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将中华语言文化资源数字化,使其更加易于获取和传播。例如,马来西亚的“董总官网”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文教研中心研发的“新加坡华文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资源。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作为世界各国了解、学习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窗口,线上教学产品矩阵持续完善。截至目前,累计发展用户1066万,覆盖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闻网,2023),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中文教学的共享和交流,有效促进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其二,华文教育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元宇宙等技术创设真实场景,进行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如实景课堂项目以实景直播的形式将真实场景带到华裔学生眼前,让华裔学生直观感受中华语言文化,使中华语言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2.2 华文教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习近平,2014)。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本身就是一部分成员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离开祖国,客居他乡并落地生根的结果。从族源认同的角度讲,海外华侨华人也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严庆,2018)。华文教育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延续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魂的基础性工程,在帮助海外华侨华人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培养中华文化认同以及提升华人社区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第一,华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齐付清、孔建勋,2024)。海外华人始终坚守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美德。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强烈认同,使他们肩负起将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使命。华文教育由海外华侨华人自发组织兴办,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化的语言文化教育,如历史典故、文学经典等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得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不仅让他们在语言上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更在情感和精神上与之共鸣,进而显著提升他们对祖国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华文教育有助于提升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华文教育机构在开展中文教学的同时,经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区活动(如书法比赛、舞龙舞狮表演、中秋节晚会等),为海外华人提供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华人社区的凝聚力。这种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使得海外华人社区更加凝聚,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共同体意识的团体,能够更好地在异国他乡传承和弘扬中华语言文化。华人社区的繁荣稳定,也有益于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社会更好地生存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2.3 华文教育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华文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著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书写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篇章。

第一,华文教育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华文学校的教学对象不仅包括华裔学生,也包括非华裔学生。例如,在马来西亚,大部分华文学校非华裔学生占比四分之一,有的甚至超过一半(中国侨网,2023)。通过学习中文,非华裔学生能够拓宽了解中国的渠道,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此外,华文教育机构还常常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而这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李宝贵、李慧,2024)。通过举办“云上牵手·结伴同行”“中华大乐园”等活动为中外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彼此文化的机会。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还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第二,华文教育培养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华文教育以“侨”为桥,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并向所在国居民进行传播,在海内外架起一座文化联谊、交流、学习的沟通桥梁。例如,“海外传播官培育工程”组建了一支以爱国侨领为主,华裔青少年、华文媒体负责人、海外优秀留学生为辅的多群体海外文化传播队伍(中国新闻网,2021)。华文教育培养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使者,凭借其双重文化背景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促进了中外友谊的加深,还为全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

第三,华文教育有效拓宽中华文化传播的场域。华文教育依托广泛的华人社会网络,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6000多万海外侨胞遍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力军。华人群体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口口相传、亲身示范等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周围的人,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2万多所华文学校,中华文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各地华文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习者,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