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Y更W的是X”的焦点性与信息推理过程
作者: 左乃文[关键词] 话语焦点;信息推理过程;比Y更W的是X
[摘 要] 文章从外围的逻辑关联和话语标记出发,确认“比Y更W的是X”的焦点属性。在焦点
构式内部,“的是”的语境提示作用显示其含有一个对比焦点X。根据构件YX的比较关系,分为由普遍到具体的对比凸显以及由表象到本质的对比凸显。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焦点构式的信息推理过程和话语功能。背景句的参照-言据功能与解释句的交互-认同功能,都围绕“比Y更W的是X”焦点信息的构拟和识解展开。“比Y更W的是X”是语篇衔接连贯的偏爱手段,也是汉语递系式动态流水句的典型代表。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1-0014-06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更”是一个递进标记,出现在比字句中不仅可码化为“X比Y更W”(宗守云,2011),还可以将比较对象后置形成非常规比字结构“比Y更W的是X”。这一句式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例如:
(1)a.南极比俄罗斯更冷。
b. *俄罗斯比南极更冷。
c. 比俄罗斯更冷的是南极。
(2)a.身体健康比物质满足更重要。
b.物质满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c.比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例(1)W常为性质形容词,是客观比较的结果,若无语境提示,比较对象无法互换(如1b)。例(2)W常出现评价、情感类形容词等,是主观比较的结果,比较对象可自由互换(如2b)。例(1~2)都可将比较对象后置,但二者的语篇表现不同。客观比较的(1c)可独立存在,依赖社会常识即可理解,不需在语篇内追加阐释性话语。主观比较的(2c)表达的认识是动态可变的,一般不独立存在,需依赖于特定语境,增加解说成分。
学者们对常规比字句的结构类型、语义特征或语用功能进行过深入探讨(殷志平,1995;陆俭明,2001;吴福祥,2004;张谊生,2009;宗守云,2011),而对非常规比较结构中的焦点性表现关注不多。本文以(2c)为研究对象,其在主观比较等级W的基础上引出新的比较对象X,且内部含有焦点标记“的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是,除结构自身特点外,话语中哪些要素会对焦点识别产生影响。本文将引进外部语篇环境,分析构式产生的原因,并讨论焦点构式的信息推理过程及话语功能。
2. 构式的焦点识别与影响因素
2.1 语篇逻辑关联与焦点识别
从构式外围的语篇环境限定其使用条件。该构式常与转折义关联词“但、但是、然而、可是、不过”等共现。转折词语的运用并不表示与前后话语的实际语义相反或相对,而显示出聚焦功能。“但是”的作用是转换话题、标示注意焦点(张健军、吴长安,2010)。例如:
(3)延安的发展变化的确令人欣喜,但比这些数字更为宝贵的是延安人的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人民日报》1994年10月31日)
构式前除转折关联词外,也可通过否定形式、“固然”类副词等,标示焦点属性,提出言者的观点看法。例如:
(4)金钱是诱惑人,但部队文艺工作者万不能只讲钱,比金钱更珍贵的是部队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情感,他们给予的精神奖赏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人民日报》1993年7月20日)
(5)比赛固然要夺金牌,但比金牌更重要的是和平、友谊、参与和挑战。(《人民日报》1994年9月6日)
例(4)在转折词“但”后出现否定形式“不能只讲钱”,言者并不否认“钱具有诱惑力”,而是以此为基础,提出更为“珍贵”的新认识。例(5)在转折关联词前出现副词“固然”。语篇内直接明示背景信息“比赛要夺得金牌”,“固然”带有确定事实的功能。邵洪亮、胡建锋(2015)指出“固然”在确认某种说法的同时,认为还需补充重要信息。利用“固然”进行语境化提示,说明前述背景并非表意重点。“比Y更W的是X”一方面回指上文的背景,明确“Y与W”(比赛与夺金)的联系,另一方面预示后文的焦点信息。
该构式不仅需建立与前文/认知的回溯关联,也在语篇中实现了话题转移。伴随焦点内容的改变,引出不同于常规认识的新观点,激起大众好奇心,进一步预示后文应对构式观点加以佐证,答疑解惑。因此,构式后常出现表示原因的关联词语“因为、由于”、举例义的连接成分等。例如:
(6)比统计数字反映差距更大的是老百姓的感受,因为这是平均数字,它掩盖了极端,缓和了矛盾。(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7)美国队的詹妮·芬齐,这位金发美女,芳龄23,身高1米84。不过,比出众的外貌更为重要的是,她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位“疾速”投手。据报道,她自出道以来,平均每局能淘汰对方的两名击球员。(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例(6)在构式后出现了解释性原因“因为”,解说言者得出新认识的理据。例(7)Y“出众的外貌”是对前文叙述内容的概括,语篇由描述詹妮·芬齐的外貌转移到对她职业的评价。后文“据报道”列举的事实是为证明X中提出的新观点“疾速投手”,更大限度获得大众认可。
2.2 话语标记等参量因素与焦点识别
除关联词语外,构式前还可通过对象、范围等多个参量标记,吸引受话人注意,显示构式的焦点性。
2.2.1 人物参量
人物参量是指表述重点随人物改变而发生变化,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观点发出者的变化,二是针对特定对象,配合出现对象标记“对……来说/讲”等。
2.2.1.1 观点发出者的变化
(8)对于家长和学生特别看重的“分”,大连市教委也大胆“降温”。实验小学的观点是,比“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习惯和自信。(《人民日报》1996年10月4日)
例(8)首先提供了常规认识“家长和学生看重分”,新的话语主体“实验小学”利用“比Y更W的是X”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观点间的比较(分数 VS 习惯和自信),在W的评价等级序列上,降低“分数”的重要等级。
2.2.1.2 观点适用对象的变化
(9)刘国梁和林志刚拿了3站双打冠军。带队教练尹霄总结说,对刘国梁这些小将来说,比拿冠军更重要的是赢球以后信心长了。(《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4日)
例(9)利用对象类视角标记“对……来说/讲”,指明后续观点是具体、有针对性的。“拿冠军重要”,遵循了大众的普遍性共识。伴随叙述焦点的转移,以大众认识为基础,实现从共性常识到个体认知的视角转变,更易于受话人接受。
2.2.2 范围参量
焦点构式的接受度受到适用范围的影响。构式前出现的标记成分“在……中”“在……方面”等框定评价的具体范围,提示焦点认识只在某个范围内适用,能够减少认识分歧。例如:
(10)在对外交往中比外语这门武器更为优先的是要通晓自己本行的专业知识,以及想用外语去达到什么目的。(《人民日报》1993年7月10日)
3. 构件间的焦点凸显与对比性
从形式上看,常规比字句“X比Y更W”是对语篇内出现的对象XY作出比较,焦点为“W”。当比较对象后置时,则形成了非常规的比较结构“比Y更W的是X”,激活语境或预期中“Y”和“W”的联系,焦点为引出的新信息X。在构式整体的焦点属性内部,存在一个对比性焦点X。
3.1 构件“的是”的焦点指认
针对“SVP的是NP”格式,有学者称它作“准分裂句”,因为它与英语里的“准分裂句”(pseudo-cleft sentence)存在很多相似性。刘林(2013:94-95)提到准分裂句中的“的是”有突显后续焦点的作用,且突显义是由结构整体带来的,而非某一个部分。“……的是”的肯定焦点为“是”后的成分(吕叔湘,1985),“是”可轻读并标记对比焦点(方梅,1995)。王冬梅(2021)指出“是”字比较句和肯定性相关,通过增强某个指称性成分的指别度,使其在同类事物中凸显出来,凸显事物与其他事物形成的图形和背景关系,一明一暗自然产生比较。也有学者从功能角度入手,分析“X的是”的主观评价功能和逻辑关联功能,并认为其话语功能与焦点功能具有一致性(祁峰,2011)。
我们认为,“比Y更W的是X”只是部分肯定背景观点,主要是通过焦点标记词“的是”的强调作用以及与Y构成的比较关系,提出焦点信息X,实现对前述观点的修正补充,表达主观的认识评价。
3.2 构件YX的对比凸显
受外部话语关联及焦点标记“的是”的制约,内部构件的选择也围绕如何在焦点结构中突出对比焦点X展开。根据构件Y是否指向具体事件,可分为现实性和认识性两类。前者与具体事件相关,后者没有事件指向,一般为大众普遍认可的常识信息。以Y为参照产生的比较对象X,只具有现实性,即必须与现实情况相连。
3.2.1 现实类:由普遍到具体的对比凸显
从语篇角度看,YX都具有指称事件的功能。在同一个事件框架内,YX之间的对比凸显对应着由一般性事件的常规认识到对特定事件超常规认识的飞跃。例如:
(11)回首燕园,在此必须着重一提的是,对我们尤其对我,比读书、恋爱更重要的是演剧。我来自特有戏剧传统,出现过张彭春、周恩来、曹禺诸中国话剧先驱的南开中学。(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例(11)Y与X不是行为比较而是事件比较。校园里“读书、恋爱”是人们惯常认为重要的事,言者利用视角标记“对我们尤其对我”,提出了与大众一般认知不同的新认识“演剧”,在常态事件与特殊事件的对比中,增强新奇感,吸引受话人的注意力。
(12)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幅员有限、基础脆弱、过分依赖自然经济等等,都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但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没有管好、用好自己的丰富资源,大量肥水外流,自己却过着穷日子。(《人民日报》1994年8月5日)
例(12)中“Y”为指示代词,整体回指上文。话语背景提到的“经济停滞不前”的影响因素,是大众普遍共知的认识,可通过“不可否认”加以证明。由构式引出的焦点句,指称具体事件。
YX的形式表现各异,但语义相关,都是为了引出背后的事件信息,进而以背景事件为参照突出焦点事件。换句话说,Y指向的话语背景提供了静态客观认识,通过普遍性Y与具体性X的对照,引出主观动态认识X。
3.2.2 认识类:由表象到本质的对比凸显
当YX在不同事件框架内时,二者语义虽无关,但都具有指称功能,其对比凸显对应着由表层认识到深层本质认识的飞跃。例如:
(13)公司党委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凝聚。只有全心全意依靠职工,把职工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紧地捆在一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民日报》1995年6月4日)
例(13)中不是“金钱”与“人心”的表面对比,而是在企业发展这个事件中,金钱与人心凝聚所起作用的对照。前者指向表象认识,后者指向深层认识。
(14)杨欣获得了漂流探险一等奖、摄影一等奖,并被选为共青团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然而对杨欣来说,比荣誉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人民日报》1996年1月19日)
例(14)中Y出现的体词性成分“荣誉”前指杨欣“获得一系列荣誉”这一事件。利用视角标记“对……来说”改换注意力,实现焦点转移。
焦点往往是说话人认为最本质和最应注意的部分,YX从普遍到具体、从表象到本质的对比凸显,也与外围语篇环境中的焦点化相关联。
4. 信息推理过程和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