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字句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韵律实现

作者: 黄彩玉 赵雨婷

“没”字句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韵律实现0

[关键词] “没”;否定辖域;否定焦点;韵律实现

[摘 要] 以“没”后是状中结构的双项动词性成分的否定句为例,考察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韵律实现问题。语音实验结果表明:“没”的否定辖域是其后的所有成分,在语调中最突出的投射是辖域内的调域压缩。自然焦点否定句中,说话人优选否定词后毗邻成分为否定焦点,和“没”共同构成自然焦点否定句的联合焦点。否定焦点和否定句焦点可以分离,可以重合或部分重合,由否定辖域内结构和强调焦点的有无及位置决定。

[中图分类号]H04;H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1-0019-09

1. 引言

否定辖域是一个否定成分所作用的最大范围,即这个否定词所否定的最大语义投射范围,是这个否定词否定的所有项的集合。在实际语流的交际环境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交互作用,构成辖域众多项之间一般只有一项是被真正否定的,这个被否定词否定的中心项即为否定焦点。徐杰、李英哲(1993),李宝伦、潘海华(1999),袁毓林(2000),胡建华(2007)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探讨了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相关问题,但仍然存在不少争议。

部分学者解释否定焦点时,把语音层面的表现考虑进来。沈家煊(1999:72)指出,句子中被否定的成分总是出现在否定词的后面,如果出现在否定词的前面,那就要加标志,例如特殊重音。刘丽萍(2014)提出否定词之前的时间状语需要通过对比重音手段变成句子焦点进而否定。语音实验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严谨的数据支撑。韩静静、时秀娟(2013),时秀娟(2018),许峰(2019)分别以 “不”字句和“没”字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手段考察否定句及否定焦点的语音表现。

学者们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汉语是否存在明确的否定辖域?如果存在,否定辖域是否定词后面的所有句法成分,还是否定句中所有实质性成分乃至整个句子?如何证实或证伪?第二,否定句中是否一定存在否定焦点?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否定焦点和否定句焦点是分离还是合一?我们尝试在语言其他层面寻找答案本文以“没”字句为考察对象,运用韵律格局实验研究范式,从音高、音长、音强三个维度来展现“没”字句的综合韵律特征。在科学范式实验分析过程中,为解释以上问题找到韵律层面的证据支持。

2.“没”否定辖域和否定焦点的实验语音分析

2.1 实验语料

为考察否定副词“没”的作用范围以及否定焦点的表现,我们在沈炯(1985)实验句的基础上适当修改,设计四个实验句:(1)为自然焦点陈述句,也就是基式句;(2)为基式句插入 “没”后的自然焦点否定句,没有明确指出否定中心;(3~4)是和(2)一样的同构否定句,称之为否定焦点句,括号内为前导问句,发音人根据前导问句说出被考察句,自然体现否定中心。为降低不同声调对于实验数据的影响,我们将句中所有单字调统一成和“没”相同的阳平。

(1)吴国华划船回阳澄湖。

(2)吴国华没划船回阳澄湖。

(3)吴国华没划船回阳澄湖。(吴国华是划船回阳澄湖的?)

(4)吴国华没划船回阳澄湖。(吴国华划船是回阳澄湖了吗?)

自然焦点基式句中有“吴国华”“划船” “回阳澄湖”三个韵律词,九个音节,谓语部分是状中结构的双项动词性成分。否定句中有“吴国华”“没”“划船”“回阳澄湖”四个韵律词,十个音节。文中的韵律词指按照母语者语感确定,内部无语音停顿,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的语音词。下文会根据讨论问题的需要,分别分析音节或韵律词的不同表现。提示发音人(1~2)根据语感自然说出即可,(3~4)句根据前导问句自然说出被考察答句。

2.2 发音人及录音

四位发音人,两男两女,普通话一级乙等。录音在安静的无杂音干扰的环境下进行,发音人在录制实验语料时, 每个实验句进行3次发音,发音间隔为1-2秒,用cool edit4.2软件采样录音,保存的音频文件格式为.wav,采样频率为11025Hz,16位,单声道。

2.3 实验工具和方法

采用南开大学石锋教授等开发的语音分析软件“桌上语音实验室”(Mini-Speech-Lab)对有稳定的韵律特征信息的发音材料进行测量和处理,然后使用Excel软件对所测出来的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和统计分析。采用同样数量的男女发音材料,并且采取数据平均值来降低性别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分析

依据语调格局的研究范式,运用数据相对化和归一化的语句调域、时长比和音量比①来分析实验句,主要考察韵律单位调域的高低宽窄和走势以及音量和时长的动态变化分布模式,为观点的得出找到语音层面的证据支持。语句调域计算是把Mini-Speech-Lab提取出的赫兹值用下面的公式转换成半音值:St = 12*lg(f/fr)/lg2,其中“f”表示需要转换的赫兹数值,“fr”表示参考频率, 男性设为 55 赫兹,女性设为 64 赫兹。然后采用石锋等(2009)提出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把半音值转换为百分比数据。时长比计算公式:Dx = (Sx+Gx)/S#,其中Dx代表音节的时长比,Sx代表一段音节组合中音节x的时长,Gx为该音节后的停顿,S#是该段组合的音节平均时长。如果 Dx > 1,被认为发生了音段延长。音量比计算公式: 音量比( E 值) = 某单字音幅度积/单字音幅度积平均值。单字音幅度积的平均值计算方法是: 这个句子中所有字音的幅度积之和/这个句子的字音数量。如果音量比大于 1,被认为发生了音量增强。

2.4.1 音高实验结果分析

将相对化和归一化的音高百分比数据通过Excel作图,形成以下实验句的各级韵律单位百分比调域图。

百分比调域图中每个小框中的数字代表字调域的跨度,每个大框上方和下方的数字分别表示韵律词的调域上线和调域下线,韵律词调域跨度为韵律词调域上线数值减去调域下线数值,每个细线框底下分别和每个字对应。

四个实验句句调域上线均出现在句首韵律单位中字“国”上;句调域下线则被句末韵律词承担,但自然焦点否定句除外,句调域下线被句中韵律词“划船”承担。自然焦点陈述句词调域有音高下倾的自然趋势,词调域的音高上线和音高下线从句首到句末逐步降阶,但自然焦点否定句的句中韵律词“划船”比句末韵律词低2%。而(3~4)句中因有明确强调的否定焦点,词调域上线在各自句中焦点处打破阶梯式下倾趋势。

基式句句末韵律词“回阳澄湖”受到自然焦点调和句末边界调的叠加效应,调域跨度为全句最大值,末字“湖”达到最大字调域,为78%。基式句插入“没”之后,“回阳澄湖”从83%压缩至59%,体现为调域上线的大幅下降和调域下线的大幅抬升;句中韵律词“划船”也从75%压缩至63%,体现为调域上线的大幅下降和调域下线的小幅降低,调阶降低;两个成分中核心动词“回”和“划”字调域压缩至63%和58%。“没”前主语调域保持不变,仍是70%。基式句插入“没”之后,“没”后成分音高调域大幅压缩,说明在语句中负载的语义量出现了变动,这种变化应该是“没”引起的。可以认为“没”管控的范围是其后的所有成分,而主语在辖域之外。

和基式句相比, 自然焦点否定句中“没”后成分受到否定辖域的作用,表现为词调域的压缩。其中,本是词调域最大的 “回阳澄湖” 压缩成为本句词调域最小的韵律词,压缩幅度达24%,已经失去句末自然焦点的典型特征。相比较而言,“没”后的“划船”受辖域压缩的作用较小,词调域压缩幅度为12%,压缩幅度比“回阳澄湖”小12%,反超出 “回阳澄湖”4%。尤其是调域下线还要低于句末韵律词“回阳澄湖”2%,违背了自然焦点陈述句的降阶趋势。同是“没”后辖域内成分,都要受到辖域的调域压缩作用,为什么毗邻“没”的“划船”压缩幅度要小于句末的“回阳澄湖”?为什么自然焦点句中处于句中位置的“划船”会有音高的非常规表现呢?李宝伦、潘海华(1999)认为,否定词在没有焦点的情况下否定靠近否定词右侧的成分, 形成毗邻否定。综合音高实验结果和前人学者的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否定辖域内有多项成分,在没有明确否定焦点的情况下,说话人会优选否定词后毗邻成分为否定中心,并在辖域内突破辖域的压缩作用及句末焦点调的调节作用,使其韵律上有所凸显。许峰(2019:37)通过实验证明SV和 SVO结构的“没”字句的否定焦点由否定辖域内动词来承担。他的实验句中“没”后只有光杆动词或单项动宾短语,“没”后毗邻成分就是否定辖域内动词。

同时我们看到,自然焦点否定句中,否定焦点 “划船”并不是因为强调、语气或情感等因素产生的焦点,而是说话人优选的否定中心。虽然“划船”压缩幅度比“回阳澄湖”小12%,也仅超出“回阳澄湖”4%,该否定焦点不能等同于否定句的焦点。

否定焦点句1的“划船”和否定焦点句2中“回阳澄湖”作为各自句中明确强调的否定中心,突破否定辖域对音高的压缩作用,调域最大化扩展,目的就是引起听者注意,使听话者在否定辖域内达到信息聚焦的作用。他们词调域跨度达到85%和98%,主要体现为调域上线的大幅抬升。“划船”和“回阳澄湖”不仅是在各自句内词调域最大的韵律词,还分别超出自然焦点同构句相应成分22%和39%。石锋(2017)指出:“每一个字音在话语中的交际负担量不同,韵律成分的表现就有差别。在音高、时长、音量方面反映出来,就是增减的量化程度。通常的情况下,5%以下的差异还不明显,超过5%就开始明显起来,超过10%以上的差异就很值得关注了。”沈炯(1994)也指出,声调音域的高音线显示调核及整个语调结构,反映有关句子语义信息的聚焦。另外,和基式句及自然焦点否定句相比,否定焦点句1 的“划船”后的成分调域上线下降,跨度压缩,这也是反衬焦点的表现。Xu(1999)认为焦点后调域压缩(post-focus compression,简称PFC),陈怡、石锋(2011)也认为,焦点前调域保持稳定或小幅压缩,焦点后调域上限下降,调域跨度压缩。否定焦点句2 的“回阳澄湖”也有类似情况。在音高表现上,两个韵律词在各自句中既是否定辖域内否定信息的聚焦,也具备了强焦点的典型特征,成为否定句的强调焦点。

三个否定句中“没”的单字调域都超过65%,尤其在自然焦点否定句中,“没”是句中最大字调域,达到67%。为考察“没”字调域凸显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自然焦点否定句单字调域原始数据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比较自然焦点否定句中“没”字样本均值和其他九个字总体均值(检验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05的水平上,“没”字调域均值与句内其他单字调域总体均值差异显著(sig. = .001)。(3-4)否定焦点句中,因有明确的否定焦点,“没”并不是句内音高最凸显成分,所以不进行统计学分析。“没”因其在句法上担当否定功能投射的中心语,传达了主要的否定信息,下文会结合音长和音强表现探讨“没”韵律增量的意义。

2.4.2 音长实验结果分析

音长数据通过相对化和归一化得出四个实验句各音节时长比的的平均值,见图2。

冯隆(1985),石锋、梁磊、孙雪(2008)等人的相关实验研究证明,经过补偿调节作用后汉语不同音节的时长趋同。在进行时长比比较分析时,音节的本身时长不同可忽略不计。

基式句插入“没”之后,“没”前主语平均时长比从0.94升至0.97。而“没”后韵律单位音长缩减明显,“划船”平均时长比由1.13压缩至1,“回阳澄湖”的平均时长比由0.98压缩至0.92,缩减幅度均超过5%。那么,自然焦点否定句中,同是“没”后辖域内成分,毗邻“没”的“划船”平均时长比超出 “回阳澄湖”8%,其中核心动词“划”超出“回”6%,差异均超过5%。为进一步检验时长比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对基式句和自然焦点否定句单字时长比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5的水平上,两句主语平均时长比差异不显著(sig. = .0910),“划船”平均时长比差异显著(sig. = .000),“回阳澄湖”平均时长比差异显著(sig. = .005),自然焦点否定句内“划船”和“回阳澄湖”平均时长比差异显著(sig. = .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