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兰婷

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研究0

[关键词] 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孔子学院;中文教师;教学资源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地区合作不断深化,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拉美地区中文教育成果显著。基础教育阶段,多国推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程;高等教育阶段,多所高校开设中文相关专业;孔子学院(课堂)充分发挥主力作用和辐射效应;华文教育初具规模,为中文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拉美地区中文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有待提升,本土化水平亟需提高,中文教育力量分散、孔子学院同质化严重,疫情带来的挑战等。为推动拉美地区中文教育的发展,应深化中拉合作,进一步提升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区域研究,了解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区域联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中文教育发展;推进内涵发展,提升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的本土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1-0079-09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习近平,2021)。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吴应辉,2022),只有加强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中文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为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重要支撑(梁宇,2022)。

拉美地区,全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目前共有33个独立国家,区域面积达2070万平方公里①,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和立,1980);总人口超过6.6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2%②。拉美地区区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地区友好合作和经贸往来不断加深。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目前已有19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③。随着中拉关系的深化,拉美民众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中文热”和“中国热”持续升温,拉美地区中文教育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拉美地区共在25个国家设立了46所孔子学院和23个孔子课堂①,每年注册学员超过5万人,文化活动覆盖人群超过800万②。为更好推动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满足拉美民众的中文学习需求,原孔子学院总部于2014年5月在智利圣地亚哥设立了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是继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后设立的第二个海外地区中心。

另外,在个别国家主动关闭部分孔子学院的情况下,有学者建议考虑适当调整孔子学院在全球的结构布局,用更多资源支持对中国更具战略意义的中文教育的后发市场,比如“一带一路”国家、南美地区等(朱瑞平等,2020)。

基于上述背景,加强对拉美地区中文教育的研究,对推动中文教育在拉美各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取得的主要发展

2.1 基础教育阶段,多国推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文纳入海外国家国民教育体系是指海外各国通过颁布法令、教学大纲等形式,以大、中、小学开课、高中会考、汉语专业学历教育等方式,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学段进行汉语教育(李宝贵、庄瑶瑶,2020)。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智利、哥斯达黎加、巴巴多斯、巴拿马(李宝贵、吴晓文,2022)已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他拉美国家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中文教育发展,推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程。

2009年5月,智利教育部将中文列入国家中等教育外语选修课程,智利成为拉美地区第一个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张学珍,2019)。截至2019年,智利教育部下属的16所公立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刘雨萱,2019)。2018年,智利教育部编写了试行版的《智利汉语教学大纲》,大纲的颁发规范了智利中小学中文教学,对当地中文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哥斯达黎加直到2007年才与中国建交,但中文教育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该国教育部于2016年启动的“让我们说中文”项目。通过该项目,中文教学正式进入哥斯达黎加公立中学课堂,开设中文课的试点中学已由2016年的6所发展至10所(张淑娜,2019)。

在英语加勒比地区,加勒比考试委员会③2016年6月通过了《加勒比中级水平能力证书》(Caribbean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Level Competence,CCSLC)中文科目的论证报告,并开始中文考试大纲的编写工作,计划在加勒比地区16个英语国家或地区的初中阶段全面开设中文课程(李艳华,2020)。巴巴多斯政府计划在该国中小学内普遍开设中文课程(李艳华,2020)。

巴拿马直到2017年才与中国建交,但中文教育的发展远早于2017年。早在2005年,巴拿马国家自由党议员阿图罗·阿劳斯(Arturo Araúz)就提交法案,建议将中文列入巴拿马全国公立和私立中小学的必修课程④。在政府的支持下,巴拿马中文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并在同中国建交仅3个月后,建立了孔子学院。

2020年10月29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同古巴教育部签署中古中文教学合作协议,古巴将在初级中学开设中文选修课,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文课程朝着正式进入古巴国民教育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①。据新华网报道,2022年3月,古巴中学中文教学项目正式启动。

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以下简称“布市”)早在2009年,就和北京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双方互派交换生并深化布市的中文教学工作。根据“协议”,布市于2014年开设了第一所中阿双语学校(陈豪,2018)。2022年8月23日,阿根廷官方公告发布了由教育部长签署的第2321/2022号决议,正式启动“外语培训和认证计划”,其中允许40万名“进步奖学金”获得者在国立大学免费学习外语课程,中文被列为外语语种之一②。

2.2 高等教育阶段,多所高校开设中文相关专业

自中国和拉美国家建交后,中文教育进入发展期,其中一个表现便是多个拉美国家的高校开始开设中文课,培养熟悉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本土人才。例如,早在中墨建交前,墨西哥学院就在该校亚非中心开设中文课;中墨建交后,包括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陆续开设中文课,中国政府根据两国文化协议,向这些高校派遣中文教师任教。据统计,墨西哥约50所高校开设了中文课(陈豪,2018)。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多个国家的高校主动与语合中心联系,申请志愿者教师任教。

拉美地区中文教育发展的另一表现是多所高校开设中文相关专业。巴西圣保罗大学于1968年开设中文专业课,隶属于该校东方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现开设本科和硕士课程,除语言课和文学课,还开设中国文化、艺术和思想史等课程。巴西圣保罗大学是拉美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

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于2011年开设中西翻译专业。该专业学制5年,学生在秘鲁修完两年中文语言课,第三年可以申请到河北师范大学学习,最后两年的课程再回到秘鲁完成(赵文然,2019)。10年间,中西翻译专业毕业生达200人,成为当地中文人才的重要来源,在中秘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秘鲁应用科技大学也开设了中英西翻译专业。

除此之外,墨西哥学院于1964年成立亚非研究中心,并在中心设立中国研究专业,该专业开设中文课,为学生开展中国问题研究打下语言基础。

2.3 孔子学院(课堂)充分发挥主力作用和辐射效应

自2006年第一所孔子学院落户墨西哥城,截至2021年底,拉美地区25个国家共设有46所孔子学院和23个孔子课堂。十多年来,孔子学院(课堂)依托中外合作院校,凭借丰富的中文课程和文化活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拉美地区孔子学院(课堂)呈现以下特点:

2.3.1 孔子学院(课堂)区域布局合理

在区域布局方面,拉美地区孔子学院(课堂)区域布局合理。拉美地区33个独立国家中,已有25个国家建有孔子学院(课堂),孔子学院(课堂)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由图1可见,孔子学院(课堂)数量排在前6位的国家分别为:巴西、智利、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阿根廷,这6个国家也是拉美地区经济发展排名最靠前的国家③。另外,孔子学院(课堂)的数量跟所在国家同中国的政治、经贸往来密切相关。孔子学院(课堂)数量最多的6个国家均为同中国经贸合作最密切的国家。2000~2017年间,仅阿根廷和巴西两国就占中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总额的50.22%,占中国对拉美投资创造就业总量的56.06%;2017~2019年间,智利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投资最重要目的国(占拉美地区接收中国直接投资总额的31.1%),其后依次为秘鲁(21.6%)、 巴西 (17.94%) 和墨西哥(11.59%)(Enrique Dussel Peters,2020)。

2.3.2 新的孔子学院(课堂)不断设立

从时间分布上看,自2006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墨西哥城设立以来,拉美地区基本每一年都有新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设立(详见图2),再次印证拉美地区“中文热”现象。

2.3.3 孔子学院(课堂)发挥良好的辐射效应

在影响力方面,孔子学院(课堂)是拉美地区中文教育的主力机构,发挥良好的辐射效应。孔子学院(课堂)凭借在师资、教学资源、办学经验方面的优势,多发展“一院多点”模式,大部分孔子学院选择同当地高校、中小学或其他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开设教学点的形式,帮助当地发展中文教育,提升孔子学院的影响力。例如,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下设教学点多达16个②;墨西哥城孔子学院最多时曾在15所中小学教学点开设中文课③;巴西两所将中文列为必修课的葡中双语学校,分别在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和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孔子课堂的推动下,与当地州政府合作设立,对中文教育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3.4 孔子学院(课堂)生源广泛

在办学方式上,拉美地区绝大部分孔子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学生来源广泛,有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也有社会职员、退休人士和家庭主妇,极大地满足当地人学习中文的需求。因学生来源广泛,为配合学生的时间安排,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灵活,设有平时班和周末班。

2.3.5 积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和“中文+”特色课程

除语言课,孔子学院还开设文化课并定期举办文化传播活动,提升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增强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另外,孔子学院(课堂)积极探索“中文+”特色课程,满足中文学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例如,巴西FAAP商务孔子学院和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孔子学院为商务特色孔子学院;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为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巴西帕拉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致力于发展武术特色;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孔子学院开设的“中文 + 法律”课程取得良好效果。

2.4 华文教育初具规模,为中文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拉美是华人移民较早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就有中国商人、工匠、水手等漂洋过海到达秘鲁做工经商(刘小洁,2015)。华侨华人定居拉美,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为解决子女语言和文化传承问题,华侨华人开始开办中文学校,拉美各国最早的中文学校均为华侨华人创办,为中文教育在当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拉美地区华文教育历史悠久,自1886年创办于哈瓦那的古巴中西学堂开始(袁艳,2012),华文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拥有数量众多的华文学校和较为成形的华教组织。截至目前,拉美地区共有12所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分别为巴西的圣保罗华侨天主堂中文学校、袁爱平中巴文化中心、巴西德馨双语学校和幼华学园;苏里南中文学校(广义堂);阿根廷富兰克林中文学校和中国佛教会附属侨联中文学校;哥斯达黎加中哥文化教育中心;牙买加中华会馆中文班;秘鲁的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和中华三民联校;厄瓜多尔的思源中国语学校(贾益民,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