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华语融合的初步调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者: 刁晏斌[关键词] 全球华语;华语融合;普通话
[摘 要] 文章提出全球华语研究的“转向”问题,即由以差异为主到差异与融合并重,并且尽快弥补以往融合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普通话的“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对全球华语融合的具体表现进行举例说明。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融合”作为全球华语研究重要关键词的内涵;二是全球华语研究中差异、融合并重的“两翼”模式及其要求;三是全球华语融合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14-11
本文作者早在1997年,就提出并讨论了世界各地汉语之间的融合问题(刁晏斌,1997),十几年后,又有人指出“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全球华语大发展、大融合、大变化的时代”(汤志祥,2009)。此后,融合问题在相关研究中经常提及,但是却鲜少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由此而成为全球华语研究的一块短板和一个薄弱环节。
时至今日,各地华语趋同表现越来越充分,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就使得已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甚至缺欠愈发突出,因而亟待补足。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点初始性工作,首先对全球华语融合事实进行举例性调查分析,然后对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借此引起同行及学界的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这一研究。因为词汇是华语融合表现最为充分的领域,所以本文主要集中于此,而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则会涉及更多领域、更多方面,从而向系统、完整的研究迈进。
1. 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融合①
在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中,一个较早开启的话题就是“港台词语进入大陆”,有很多论著都分别以此为题或者涉及这一论题,而在我们看来,这其实讨论的就是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普通话圈通过输入港台(其实往往是整个国语圈与华语圈共有、共用的)词语,② 从而实现相互间的趋同与一致,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融合”。
在这方面,汤志祥(2000)给出了比较具体的统计数字:内地社会书面语已经使用过或者使用着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已达到687个;姚颖(2005)则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即第4版)以附录形式增收的1200条新词新义,其中来自港台地区的词占四分之一以上;而笔者最近的调查显示,在王晓梅、庄晓龄、汤志祥编著的《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马来西亚联营出版公司2022年版)D字头下所收的161个词语中,有96个在普通话报纸中已有用例,占比59.62%(刁晏斌,2022)。再就具体词语而言,比如陈瑞端、汤志祥(1999)列出以下一些台、港通用词语:“民运、飞弹、疲弱、片商、私校、录影、同业、权证、预估、私家、社工、籍着、相较、房车、核武、知会、影带、厘定、国父、执业、嘉年华、高峰会、影印机、偷渡客、六合彩、年增率、精神科、大陆客、停车位、荷尔蒙、公民权、争议性、水族馆、剧情片、生育率、民营化、同意权、移民潮、海洛因”,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在普通话中使用,很多对于普通话用户来说早已不再陌生。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融合关系极大,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推动和决定因素。以下,我们就以两个具体的词为例,来对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融合现状进行说明。
1.1 草根
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年版,下简称《时代》)收此词,标为名词,释义为“比喻平民百姓”,并在附注中指明此词“常跟‘阶层’或‘性’组成‘~阶层’‘~性’,香港也用,台湾常用。”另外,此词条后标注为“未”,即指出至少在该词典编纂的时候,此词在新加坡、香港或台湾地区早已通用,但是尚未进入中国大陆普通话。查《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从第6版开始设“草根”词条,释义为“名①草的根部。②指贫民百姓;普通群众:~文化|~阶层。”
在“读秀”搜索网站的“报纸”子库(下称为“读秀报纸”)中,①“草根”的用例早能见到,但均为“草的根部”义,例如:
(1)是谁造成的罪恶!?西南各省饿莩载道 米贵如珠,树皮草根掘食殆尽;人民含泪出卖儿女完军粮(《人民日报》1946.6.1)
义项二的用例最早见于1990年,如:
(2)香港一些基层社团人士认为基本法维护“草根阶层”权益,普通群众意见大多得到采纳(《人民日报》1990.4.15)
按,此例有明显的香港背景,并且加标引号以示其特别,正说明其属于最初“借用”的例子。②此后,一般所见仍为前一义项,而后一义项的最早“自用”③例子,见于1999年:
(3)村民自治式的“草根民主”主要属于农村基层政治领域的问题。(《社会科学报》1999.7.8)
此后,这一意义的用例就日渐增多,且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可以用于不同的组合形式中,例如:
(4)收入并不高的“草根族”们,购买经济型轿车已是很现实的选择了,“草根族”们看重的车,无非是10万、8万,甚至更便宜的“草根车”。(《中国市场经济报》2001.6.28)
(5)电信服务已经进入“草根革命”时代,开始向中小企业渗透,向平民化发展。电信服务进入“草根时代”,“效力经济建设,服务百姓生活”是电信企业的根本宗旨。(《通信信息报》2003.03.26)
时至今日,“草根”一词的使用量不仅继续攀升(我们2022年8月9日在读秀报纸中一共检索到包含此词的文章52832 篇),且用法也有新的发展。例如:
(6)李宁与安踏30年之争 王子缘何输给草根(《成都商报》2022.2.18)
(7)辣条已然不是那个“草根”(《中国食品报》2022.7.11)
以上二例中,前例的“李宁”与“安踏”分别是国内两大体育服饰品牌,前者以曾经的体操王子李宁命名,所以例中以“王子”代之,而后者则与之相对,所以代之以“草根”,这大致属于修辞上的“借代”;后例中,“草根”也非指人,而是指“原始”“低级”的手制食品,文章正文第一句“从‘草根’到现代工业化食品,究竟有多长的路要走?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在实践中做出回答……”可以为证。
如果说,以上二例可以归入修辞用法的话,那么以下用例则义有所转,属于比较典型的“化用”①:
(8)海天论坛,从“草根”走向“专业”(《江苏法治报》2021.12.13)
(9)宣讲团实现了由“草根”至“大雅”的华丽转变。(《柯桥日报》2021.9.29)
以上二例中,“草根”分别与“专业”和“大雅”相对,意思非常明确,与《时代》和《现汉》释义相比,显属引申。
以下一例中的“草根”与“专业球员”相对,用的自然也是引申义:
(10)虽然现在还是一名“草根”,但是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缩小和专业球员之间的差距,代表国家队参加更多比赛。(《北仑新区时刊》2021.11.5)
以下一例用的基本也是此义:
(11)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如果失去了草根,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6月5日,潍坊的业余足球爱好者迎来了重要时刻,2022年潍坊市足球超级联赛开赛,加之已经战罢四轮的潍甲联赛,潍坊的足球氛围日益浓厚,足球草根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酣畅和痛快。(《潍坊晚报》2022.6.7)
以上用例基本属于意义上的变化性使用,我们在同时期的各地区华文媒体进行调查,很少看到同类形式,大致说明它们属于其在普通话中引进后的新发展。
以下“程度副词 + 草根”也是如此,但主要属于用法上的变化性使用:
(12)这个家门口美术馆很“草根” (《宁波晚报》2022.2.23)
(13)山东最草根美食——煎饼卷大葱 (《山东侨报》2022.5.20)
另外,由上引两部辞书的释义以及各地华语实际的使用情况看,“草根”基本用为“总称”或“通称”,因此一般不用于指称个体,但是我们也看到以下这样的用例:
(14)1位明星 PK 6个草根(《广州日报》2013.5.31)
(15)龙凯美:一位草根的逆袭之路 (《温州商报》2022.6.17)
此外,最具普通话特点的是“草根”作为修饰性成分大量用于构成指人新词语,我们所见就有以下一些(仅列出其中心语):“名嘴、画家、作家、作者、诗人、散文家、词作者、编剧、老师、发明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收藏人、企业家、工匠、代言人、警卫、大拿、师傅、警察、明星、宣讲员、文学青年、总理、总统、导演、球员、球王、能人、人才、英雄、战士、歌手、文艺人、音乐人、主播、讲师、艺人、教练、姐姐、大师、领舞人、和事佬、雷锋、创客、人物、好人、领舞人、蒜王、牛人、网红、间谍、创业者、专家、玩家、高手、达人、维权达人、书记、青年、捐赠人、烈士、志愿者、女孩、慈善家、运动员、选手、夫妇、能工巧匠、棋王、调解员、知识分子、智者、法官、戏迷、模范、律师”。
以上组合形式中,很多在其他华语区均未检索到用例,初步可以确定为产生于普通话圈的新词语。另外,我们还看到不少指称其他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组合形式,似乎也具有普通话的特色,如“草根爱情、草根作品、草根美食、草根书、草根效应、草根擂台赛、草根道德奖、草根大舞台、草根调解超市、草根创业基地、草根篮球联赛”等;此外还有中心语为动词性的“草根协商、草根宣讲、草根创业、草根私募、草根逆袭、草根发明、草根治水、草根阅读”;以及个别以“草根”为中心成分的如“创业草根、银发草根”等。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草根”一词在普通话中,循着“引进-吸收-发展”路径,经过“借用-自用-化用”三个阶段,达到了表义及用法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与其他华语区一般使用情况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2 作秀
《时代》也收此词,标为动词,释义为“演、表演、演出”,在词条后标注“已”,指明此词已为普通话所吸收。另外,该词典还有以下说明:“‘作秀’新加坡一般只用于演艺娱乐界,一般的音乐、舞蹈、戏剧的演出,都只用‘演出’(演、表演)不用‘作秀’。港台地区、马来西亚也用。”
由此,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此词最初的使用地域较广,至少包括华语圈的新马和国语圈的港台;
其二,此词的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演艺娱乐界;
其三,普通话已经输入此词。
查《现汉》各版,从2002年第4版开始收录此词,释义为“<方> ①表演;演出:歌星们依次上台~。②指为了销售、竞选等而进行展览、宣传等活动:想方设法~促销。[秀,英文show]” 在2005年第5版的释义中,增加了义项三,即“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那人惯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2012年第6版以后释义未变,但去掉了“<方>”的标注。
由此,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其一,明确了此词的“泊来”身份;①
其二,释义比《时代》丰富,反映的是此词意义和用法的发展变化;
其三,说明此词已由“广义方源词”发展为“一般通用词”。
再查《全球华语大词典》,释义基本同于《现汉》,下边未加注使用地区,则进一步说明“作秀”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社区普遍使用的通用词。
“作秀”一词目前普通话比较常用,我们在读秀报纸共检索到包含此词的文章11982 篇。以下是我们所见的较早用例:
(16)与外国影人有过多次合作的台湾电影界人士姚奇伟认为,当初《龙年》来台湾寻觅中国演员演出,基本上是一桩经过设计的“作秀”活动,借以增加日后卖片的声势。(《人民日报》1985.9.9)②
按,此例有明显的台湾地区背景,因此属于比较典型的借用,而这也说明它有可能首先产生于台湾地区,然后才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
以下一个新加坡用例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我们的上述猜测:
(17)1975年或76年,台湾出现了一个新词,叫“作秀”。所谓“作秀”,是指歌唱演员登台演唱;“秀”是英语show的音译。(《联合早报》1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