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置列举词“等”“等等”的习得偏误研究
作者: 夏历 孟乐
[关键词] 等;等等;后置列举词;二语习得;偏误
[摘 要]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后置列举词,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等”和“等等”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与前后项、标点符号的搭配情况多样。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的偏误率较高,在抽取出的2000条语料中,存在456条错误的语料,占比22.8%。其中,搭配问题比较突出,二者混淆使用的情况也较为多见。从示范的角度看,词典等工具书对二者释义和使用方法阐述的简单化,对外汉语教材收录和展示的不均衡性、英文释义的不对等性,以及以汉语为母语者使用的随意性等,是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教材编写层面,可以提高“等”“等等”的收录比例、完善二者的英文释义,明确二者的区别;在教学实施层面,教师可以加强梳理和选择具有共识性的释义与搭配标准,提升对二者本身及其区别讲解的重视程度和力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44-09
1. 研究缘起
“等”“等等”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人们在语言表达时需要列举一些内容,可以部分列举,可以全部列举,这时需要用“等”“等等”这样的后置列举词中止列举,代替相关内容,或者用来煞尾。
从已有研究看,关于“等”“等等”本身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探讨了二者的词性和搭配情况。杨淑璋(1981)、朱军(2006)、张国艳(2011)、何伟等(2015)围绕“等”“等等”的词性进行了探讨;崔益勇(1982)、刘公望(1989)、玉光亮(1992)、钟桂华(1995)、聂凤春(1998)、张谊生(2001)、邹哲承(2007)、隆林(2008)、毛书昌(2010)、芜崧(2012)、吕军伟等(2019)分析了“等”“等等”与前后项以及标点符号的搭配情况。21世纪初开始,徐敏(2010)、李姝雯(2012)、肖颖媛(2014)、陈欣欣(2015)、吴冬媚(2015)、肖兰芳(2019)、唐溢(2021)对二者的第二语言教学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可以看出,从第二语言教学角度对“等”“等等”进行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缺乏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情况的量化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的现状,概括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的偏误,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第二语言学习者“等”“等等”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①
“等”“等等”的使用情况,可以从二者的使用频率和实际使用中与前后相关项、标点符号的搭配情况,以及使用中体现出的语义内涵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2.1“等”“等等”的使用频率
“等”“等等”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频率最高的后置列举词,使用频率高达86%。①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等”作为列举词的词条为2288条,共使用2326次;“等等”作为列举词的条数为1362条,共使用1368次。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通过检索发现“等”作为列举词的条数为3051条,共使用3332次;“等等”作为列举词的词条为3627条,共使用3631次。总体来看,两个语料库中“等”的词条数量共计5339条,“等等”共计4989条,二者的使用频率基本相当。见表1。
2.2“等”“等等”的搭配分析
关于“等”“等等”的搭配情况,可以分为“等”“等等”与列举前项、后项以及标点符号的搭配三个方面。②
2.2.1“等”“等等”的前项搭配对象
通过语料库的检索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与之搭配的前项的项数存在单项、双项和多项三种情况;搭配的前项结构类型分为词语、短语、小句、词语和短语混合四种情况,具体检索结果见表2。
2.2.2“等”“等等”的后项搭配对象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后项搭配对象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可以是词语,可以是短语,具体检索结果见表3。
2.2.3“等”“等等”与标点符号搭配
在语料库中统计到“等”“等等”与标点符号的有效搭配形式有13种,其中,“等”出现6种搭配形式,“等等”出现7种搭配形式。具体结果见表4。
2.3“等”“等等”使用中的语义分布分析
语料分析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等”表示两种意义,一种是表示列举未尽,另一种是表示列举已尽,用于列举后煞尾;而“等等”仅存在用于表示列举未尽的情况。详细数据见表5。
3.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的偏误分析
根据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的实际使用情况,参照词典、教材、相关著作和文章等关于列举词“等”“等等”的释义和用法说明,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使用“等”“等等”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偏误。
3.1 偏误总体情况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的整体偏误率较高,在抽取出的2000条语料中,存在456条错误的语料,偏误率为22.8%;常见的偏误有缺失、冗余、搭配不当、混淆、错序等;其中,搭配问题比较突出,二者之间使用混淆情况也较为多见。各类偏误的出现频率见表6。
3.2 搭配偏误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出现搭配不当的偏误占到所有问题的58.77%,其中“等”“等等”与标点符号搭配不当和前后项搭配不当,各自占了一半左右。
3.2.1 与标点符号的搭配不当
上文语料库的统计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十三种与标点符号的搭配形式,除了与工具书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例句一致的四种搭配形式,①还出现了“列举项 + 逗号/顿号/句号 + 等”“列举项 + 顿号/句号 + 等等”“列举项 + 省略号 + 等/等等”“列举项 + 等/等等 + 省略号”搭配形式,而这些形式不属于规范形式。
根据国家标准中省略号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可以得知“等”“等等”的前面、后面都不能与省略号搭配。“等”“等等”本身就是简化语言表述,表示省略的一种方式,与省略号的意义相同,因此,没有必要重叠使用。
“等”是粘着的,只能紧紧附着在列举项后,前面不能有停顿。根据逗号、顿号、句号的定义和用法可知,三者都是表示停顿的意思,故“列举项 + 逗号/顿号/句号 + 等”这些搭配形式都不正确。
“等等”是半粘着,可以附着在列举项之后,其前也可以有停顿,但不能用句号或顿号来表示停顿。句号是用于句末的标点,用在“等等”的前面显然不恰当;顿号用于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等等”虽表列举未尽,但与列举项并不构成并列关系,所以“等等”与列举项之间不能使用顿号。
因而,“列举项 + 逗号/顿号/句号 + 等”“列举项 + 顿号/句号 + 等等”“列举项 + 省略号 + 等/等等”“列举项 + 等/等等 + 省略号”的搭配形式,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等”“等等”时产生的搭配偏误。
3.2.2“等”“等等”前后项的误用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等”“等等”的前列举项不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以及前列各项出现不并列的情况,见例(12);或是直接将“等”“等等”与“以及”“和”搭配,使得前项未能正常和“等”“等等”搭配的情况,见例(13~14)。
(12)性格高尚的人,重视勤劳的人,喜欢骗人等等。
(13)不但学习后考上,而且通过旅行,打工以及等等,能得到丰富的经验。
(14)第三个是找工作很方便,由于那儿有很多商店、饭店、百货店和等等,他们需要很多人。
同时,“等”“等等”的后项搭配对象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如果出现,多是具有集合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后项搭配对象为带“有”的动词性短语,或是与“的”搭配的情况,见例(15~16)。
(15)我小时候,我的父亲往常带我去海边、山边等有很多自然的地方。
(16)城市生活可以享受地铁等的交通工具,而且什么都是基本上拿到。
3.3“等”“等等”的混淆使用
“等”和“等等”作为一组列举词,二者具有相似性,但不可完全等同。通过分析语料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等”“等等”时容易将二者混淆,主要表现为将“等等”完全等同于“等”来使用,忽略了二者的区别。这种偏误占总偏误的20.39%,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通过对检索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出现应该使用“等”却使用“等等”的偏误,分别为“等等”误用于单项列举,见例(17);“等等”与“各”字短语重叠使用,见例(18);带“等等”的形式做定语修饰单音节词,见例(19);“等等”的后项搭配对象为单音节词,见例(20)。
(17)再次,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环境问题等等。
(18)人们对吃、喝、玩等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19)这个原因不适应于生来有病,不能看或者不能听等等的人。
(20)老师还没教我们什么是规则,规矩,妈妈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教我们了,可能我们没有感觉到父母当老师的作用,但我从高中开始已把父母当作老师学习怎么跟别人打交道等等课。
3.4 其他偏误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出现冗余和缺失的情况也比较多,占总偏误的9.65%。其中,出现冗余的情况比较多,占总偏误的6.8%,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句子本身无列举意义,却使用了表示列举意义的“等”和“等等”,见例(21);一种是句中有其他表示列举意义的词语,又使用了表示列举意义的“等”和“等等”,或是多次使用“等”和“等等”,造成语义重复,见例(22~23)。此外,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中也会出现“等”“等等”缺失的情况,导致句子不通顺、结构不完整,见例(24),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占总偏误的2.85%。
(21)可是父母的性格等不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惟一的主要因素。
(22)其余没有安排举行仪式期间人们用来散步漫游,放风筝、骑自行车和其他活动等。
(23)但排除异己手法过分强烈,如捉弄、摆架子等、甚至利用流氓用暴力等。
(24)那時候我也很喜欢亦舒的言情小说、卫斯理科幻小说[ ]一些外国翻译名著,可后来因功课太忙,便把汉语丢在一旁了。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书写“等”和“等等”的过程中,还存在书写上的偏误,经常将二者写成“第”和“寺”,见例(25~26)。
(25)那达慕节日以前蒙古人都准备穿着参加传统的衣服,还骑马第第。
(26)有面条、干面、炖鸡肉面、酸辣汤和酿豆腐寺寺。
除了上述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偏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等”和“等等”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位置不当的问题,如“听音乐,看日月星的照片等等买什么东西”。
4.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等”“等等”时存在的偏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目标和学习方法等,外部原因包括词典解释、教材讲解和教师讲授等。本次分析主要从外部原因入手,统计了18本工具书①和20套对外汉语教材②的情况,并结合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试图从示范和教授的角度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
4.1 工具书的释义和用法说明方面
通过对18本工具书中的释义统计分析,发现各工具书中“等”“等等”的释义都很简单,关于二者用法的阐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从释义情况看,《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实用汉语近义虚词词典》《现代汉语同义词辨析》《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4本词典认为“等”只表示列举未尽;余下的14本工具书皆认为“等”既可以表示列举未尽,也可以用于列举后煞尾。关于“等等”,5本工具书没有将其收录,剩余的13本工具书都认为“等等”只表示列举未尽,其中《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学汉语用例词典》3本词典说明了在表示列举未尽时“等等”是“等”的叠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