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设—评述”义构式“S(,)该多(么)X”的构式特征及其生成机制①
作者: 宁柏慧 陈昌来
[关键词]“S(,)该多(么)X”构式;构式特征;生成过程;生成机制
[摘 要]“假设-评述”义构式“S(,)该多(么)X”中,前件“S”有描述性特征,后件“该多(么)X”有元语性特征。句法上,构式有复句式和紧缩式两种类型;语义上,构式语义丰富,有主观性、非现实性特征;语用上,构式表达强烈主观情态。构式生成经历了“一般级主次构式>紧缩构式”的跨句语法化过程。从构式互动角度看,构式生成是构式与构件的双向互动,构件与构件的倚变互动,频率、句法与韵律界面的互动,频率、语义、语用与认知界面的互动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4-0040-10
[收稿日期] 2022-11-24
[作者简介] 宁柏慧,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陈昌来,男,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语法学史等。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学史(分类多卷本)”(16ZDA206);上海师范大学一流研究生教育项目“现代汉语假设范畴及相关构式研究”(AC9103-21-368012008)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种假设构式 ②,形式码化为“S(,)该多(么)X”③,构式义概括为“假设—评述”义,即言者假设某种事况发生,评述带来结果的好坏。例如④:
(1)要是用跳楼自杀来惩罚他们,他们良心上该多么难过!(报刊《读者》)
(2)如果在白金汉街有她为伴该多有趣。(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3)我们搬了新房子,我的父亲也许回到矿上去,那时你就回来,那时候我该多么高兴。(曹禺《雷雨》)
构式有复句式(如例1、3)和紧缩式(如例2)两种类型。构式中“S”由假设连词“要是、如果”等引导(如例1~2)⑤, 有时无假设连词引导(如例3),但可根据上下文语境信息补出,表意不变。检索语料发现,例(3)这种情况用例不多,不是构式通常用法,本文不予过多关注。
关于此构式,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感叹句视角,将其界定为假设性推断感叹句,对其表达类型进行描写(郎大地,1987;刘雪梅,2014)。
假设句视角,论述“如果P,就q”句式的应用时提到该句式用于评说(邢福义,2001:87)。句式中前分句提出一种假设情况,后分句多为感叹句,用以评述前面的假设情况,抒发言者的主观感受(李晋霞,2009、2010、2011)。将其界定为愿望假设条件句,对其事实性及其时间条件进行讨论(鞠晨、袁毓林,2020)。
构式视角,详细探讨“要是X多好”①的构成、语义、语用,指出“多好”前常出现“该”,形成“要是X该多好”,对其简要论述(张雪平,2015;胡北,2015;杜启朕,2017)。
以上研究成果对本文有很大启发,从构式角度看,仍有问题需要厘清:
首先,构式特征上,现有研究多是对构件进行描写,未关注构式特征。
其次,构式生成机制上,现有研究提及构式经历了从复句到单句再到固化的过程(杜启朕,2017),未论述具体演变过程及机制。
最后,构式义浮现上,考察多是着眼于语用推理(张雪平,2015),从时间条件、愿望内容、语境等方面探讨构式义的识解问题(鞠晨、袁毓林,2020)。从构式互动角度看,还有探讨空间。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互动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考察“S(,)该多(么)X”的构式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2.“S(,)该多(么)X”的构式特征
互动构式语法认为,考察构式特征要兼顾构件特征和构体特征两方面(施春宏、李聪,2018)②。 下文分别从这两方面考察构式特征。
2.1 构件特征
“S(,)该多(么)X”构式由假设前件“S”和评述后件“该多(么)X”两部分构成。
2.1.1 前件特征
前件“S”由假设连词“要是、如果”等引导的小句或短语构成,具有描述性特征,构式是个假设构式,对“S”形成制约,要求“S”描述假设事况,这是构式与构件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根据事况实现的可能性(张雪平,2017),将“S”分两种类型:违实(反事实)③ 事况和可能事况。
“S”描述违实事况,其与实际情况相违,言者认为“S”不可能实现。结合语境、时制、否定、百科知识等因素(王春辉,2010;雍茜,2015),将违实事况分为过去违实事况、现在违实事况、将来违实事况、常理违实事况四种类型。例如:
(4)快走出码头时,他说:“要是您刚才没讲那些窝囊事该多好啊。(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5)今天又去你学校吃了顿香喷喷的饭,还一起坐在教室晒了太阳,如果现在还上学该多好啊!(微博)
(6)后天就要上班了,我觉得自己似乎快要得假日综合症了。不想工作,若休息到十五该多好。(微博)
(7)要是她在瞬间能将他变成哥哥,她该多么幸福呀!(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例(4)中“S”为过去违实事况,构式中过去时间词“刚才”以及否定词“没有”暗示该事况与过去实际情况“您刚才讲了那些窝囊事”相违。例(5)中“S”为现在违实事况,文中出现时间词“今天”“现在”暗示该事况与实际情况“现在没上学了”相违。例(6)中“S”为将来违实事况,据上文语境信息推知,“十五号还在后天之后”,暗示该事况与将来实际情况“没有休息到十五”相违。例(7)中“S”为常理违实事况,该事况与百科式客观常识相违。上例所述违实事况均不可能实现。
“S”描述可能事况,表达未定之事,“S”在言者说话时未实现,但今后是否实现未知,据上下文语境信息,事况若要实现需有一定途径。例如:
(8)“据说您对我的计划很关心。要是您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员,我该多么高兴。”“我也同样欣喜。只是我眼下忙得不可开交!”(西蒙娜·德·波伏娃《名士风流》)
(9)看到耿玉亭走路这样艰难,刘桂芬怎能不心疼呢!她想:如果我能用自行车带他上下班,那该多好!一个星期天,他们夫妻俩在操场上开始练习骑车了,掌握了这个本领。(《人民日报》1978.12.09)
(10)在去山西运城的路上,开车的朋友说:“这么复杂的立交桥,要是谁把它设计简单些,那该多好。”从此,他或买书、或去各地考察,请教名师专家,克服困难。他终于完成了“高速直接转向式立交桥”的初步设计。(《人民日报》2002.04.25)
上例中“S”为可能事况,例(8)由下文语境信息“我眼下忙得不可开交”推知事况后来未实现。例(9)由下文语境信息推知事况后来通过“练习骑车”实现了。例(10)中由“这么复杂的立交桥”提示“S(立交桥设计简单些)”应为违实事况,但下文语境信息显示事况后来实现了,所以“S”还是判断为可能事况,其后来通过“买书、各地考察、请教名师专家,克服困难”实现了。
2.1.2 后件特征
后件“该多(么)X”具有元语性特征。“该多(么)X”依据前件“S”提供的假设事况做出推断评述,形成“S”对“该多(么)X”的特征要求:“该多(么)X”为评述性成分,这是构件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该多(么)X”由常量“该”“多(么)”和变量“X”构成,常量“该”的语类属性为具有[+推测][+非现实情态]语义特征的情态动词(张雪平,2021),主要作用是促使构式“假设—评述”义凸显。“多(么)”的语类属性为具有[+感叹]语义特征的感叹副词,鞠晨、袁毓林(2021)指出“多、多么”等感叹副词能推动或加强愿望句的反事实意义。构式中“多(么)”主要作用是推动构式“假设—评述”义浮现,强化构式主观情感义解读。变量“X”的语类属性受构式及常量“多(么)”制约,要求“X”的语类属性为具有[+正/负面评价][+结果]语义特征的成分(如“好”“难过”等)。这是构件内部组成成分以及构件与构式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语料显示,进入“X”的成分为具有[+正面评价][+结果]的形容词“好”最为频繁。构件“该多(么)X”对构件“S”所述假设事况进行主观评述,表明言者对假设事况的态度、看法,是一种元语言行为的体现,具有元语性特征。如:
(11)要是我能在你身边,那该多好啊!(《人民日报》1995.05.12)
(12)万一出了事,妈妈该多难过。(艾米《山楂树之恋》)
例(11)中“那该多好啊”,例(12)中“妈妈该多难过”均是对前件假设事况的主观评述,表明言者对事况的态度、看法,表现出元语性特征。
2.2 构体特征
2.2.1 句法层面
构式有两种句法形式:复句式和紧缩式,具有“假设—评述”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着重强调言者的主观意图(陈昌来,2000:264),是言者主观认识上的推理关系。例如:
(13)如果要带人上山,那带八代美那子去该多好!(井上靖《冰壁》)
(14)火车在一些小站停下来的时候,可以听到有“咯咯”的蛙声震耳响成一片,连带会想到此刻外边一定有月光、清风、绿水,如果乘凉该多舒服。(王火《战争和人》)
例(13~14)构式句法形式分别为复句式和紧缩式,构式前后件之间“假设—评述”关系依赖言者主观认识推理而出。
2.2.2 语义层面
构式语义丰富,有主观性、非现实性特征。构式语义包括构式义和构式体义(皇甫素飞,2015:105),前者是句法结构相关的语义,后者是句法结构相关的语用意义(意图、情感、态度、目的、口气等)(陈昌来,2021)。构式的构式义为“假设—评述”义,即言者假设某种事况发生,评述带来结果的好坏。关于构式体义,张雪平(2015)概括为主观愿望义,胡北(2015)概括为期望义,下分希望义和遗憾义两类。杜启朕(2015)概括为希望义、遗憾义、后悔义。这些都属于主观情感义。根据假设事况和评述结果与实际事况和实际结果之间的联系,语用推理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观情感义①:庆幸义、期望义、遗憾义、担心义。例如:
(15)我们想:假如我是皮箱的失主,该多么焦急!(《人民日报》1963.08.21)
(16)眼看着这些小高炉滚滚的煤气大部分都被当作“废气”放掉了。北京石油学院煤制系人造石油专业有的学生看到这种情况这样想:“如果能把这些煤气合成出油来该多么好!”这些青年人敢想就敢干,一个多月前,他们开始了这项不平常的试验。(《人民日报》1958.09.22)
(17)要是冯村舅舅没有死,他该多么高兴!(王火《战争和人》)
(18)近日有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多么尴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5.07)
例(15)言者假设违实事况“我是皮箱失主”发生,评述带来的坏结果是“该多么焦急”,实际上事况未发生,实际结果为好结果,语用推理出对该事况实际未发生的庆幸。例(16~18)语用推理方式同例(15),分别表达对可能事况“煤气合成出油”发生的期望,对违实事况“舅舅没有死”未能发生的遗憾,对可能事况“国外把端午节申遗申报成功”发生的担心。上例所述假设事况在说话当时未实现、未发生,对其进行评述也是言者的主观叙述,因而构式语义表现出主观性、非现实性特征。
2.2.3 语用层面
构式与“要是S就AP/VP了”(李泉,1993;张雪平,2015;胡北,2015;杜启朕,2017;朱柳仿、顾军,2021)类似,在内心对话和直言对话(张新华,2013)语境中,表达强烈主观情态:对假设事况发生的主观推测性评述和主观情感情绪评价。构式中具有[+感叹]语义特征的“多(么)”以及构式末尾常带的语气词(如“啊”“呢”等)强化了构式主观情感情绪表达。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