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词重叠的否定与情态组配
作者: 修俊俊[关键词] 否定;情态;重叠;肯定
[摘 要] 文章主要讨论动词重叠的否定、情态动词对动词重叠的搭配允准,以及动词重叠在非现实语境中所起的肯定强化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动词重叠的否定需要非现实语境,但并未解释需要这种语境的动因与机制。文章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重叠的否定受限于非现实语境,是出于反向肯定的语用动机,各类非现实语境的共性表现为对否定的假设、对否定的质疑,进而达到“肯定的强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4-0050-09
1. 引言
动词重叠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朱德熙先生(1982:68)指出,动词重叠式的否定形式只出现于以下两种场合,一是“不……不……”的前一个“不”字后头,一是反问句里。例如:
(1)a.不调查调查不容易弄清楚。(假设条件句)
b.你怎么不问问?(反问句)
实际上,还包括其他一些“场合”。例如:
(2)a.这样伪军伪官就不得不打打算盘(吴伯箫《黑红点》)
b.你从来也不想想来看我。(三晋春秋《冯向光》)
之后的研究中,石毓智(2001:301)、张雪平(2009)指出,重叠式动词在现实句中都不能被“不”或“没”否定。例如:
(3)a. *她不/没看看电影。
b. *她不/没做做作业。
例(3)是现实句,动词重叠“看看”“做做”不受“不”或“没”否定。王晓凌(2009:173)的调查表明,VV式充当谓语的句子中,表达非现实意义的句子占了压倒性的多数。条件句、反问句、情态句都表现为非现实语境,这表明,动词重叠的否定与非现实语境具备强关联。朱先生所举例子也正属于非现实句,基于上述观察,我们可以说,动词重叠一般不受“不”的否定,但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却可以被否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对于重叠本身而言,一些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重叠或较难重叠的动词,在助动词的帮助下而重叠起来,并且自由地充当谓语(李珊,2003:134)。例如:
(4)a.我要欺负欺负你!
b. *我欺负欺负你;*欺负欺负
(5)a.这须要热闹热闹。
b. *这热闹热闹;*热闹热闹
例 (4) ~ (5) 表明“助 + 重”是动词赖以扩大重叠范围的重要手段之一。还需要思考的是,第一、为什么情态能够允准动词的重叠,同样作为非现实语境的实现要素,如否定、反问,为何能够允准重叠的否定;第二,与动词重叠的匹配的情态的类别差异及其原因是什么。
非现实语境是句子层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同意戴耀晶(1997:4)、陈立民(2005)的观点,应该从句子层面考察重叠问题。学界关于动词重叠的研究已然很多,主要集中在:(一)动词重叠的范围。(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三)动词重叠的条件。(四)重叠是有界还是无界等等。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我们拟进一步讨论以下具体问题:
(一)“不 + VV”的语义限制与允准条件;
(二)“别、不、没”对不同动词重叠类型否定的对立及其能说明的问题。
(三)非现实语境与动词重叠的关系,为什么非现实能够使其成立?
(四)动词重叠与情态类的匹配倾向性以及可能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重叠的范围前人已有诸多论述,本文选取较为典型的单音节AA式、双音节ABAB式、AABB式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于上述重叠,统称“VV”重叠,本文研究对象不包含用于已然的动作时常见的形式“V了V”。
文中引用的例句均注明出处,未说明出处的均为自拟例句。
2.“不 + VV”的语义限制与允准条件
本节从“界”的角度说明,“不”与“VV”式重叠所具备的特点以及“不VV”的允准条件。一般认为,“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沈家煊1995),因此有必要先讨论清楚“VV”式重叠是有界成分还是无界成分。
2.1“不+VV”的无界与有界限制
“不”对有界无界存在否定倾向,而学界对“VV”是有界成分还是无界成分存在争议。
张旺熹(2006:149)认为,动词重叠具有惯常性的特征,因而是无界的。更多学者认为重叠是有界的,如:戴耀晶(1997:79)、沈家煊(1995)、陈立民(2005)、杨安珍(2016)等。戴耀晶(1997:79)认为,汉语的短时体是通过动词重叠来表示的,其格式是“AA”,其语义内容是表达一个短时的完整的动态事件。动词重叠的完整性也表现了对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选择的观察角度是取之于外部而非内部,可见完整性隐含有界性。沈家煊(1995)认为,“没”专门否定有界成分,而“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正是由于“不”的这一性质,可以解释带数量宾语(有界名词)的句法结构是不自由的。
陈立民(2005)认为,动词重叠表示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此定义含四层意思:(一)动词重叠属事件范畴,而不属动作范畴;(二)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持续的具体时间量;(三)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有终点;(四)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是可控的。既然有终点,那么是有界的。杨安珍(2016)认为动词重叠与否定词“不”互补分布,是因为重叠式中的动词被借用为量词,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数量短语,是有界成分,不能被专门否定无界成分的“不”否定。
我们同意戴耀晶(1997:79)的观点,认为VV式重叠是有界成分,不能被专门否定无界成分的“不”否定。例如:
(6)a. 请你挪挪板凳。
b.*请你不挪挪板凳。
(7)a.我看看这本书。
b.*我不看看这本书。
(8)a.我们晚上聊聊天。
b.*我们晚上不聊聊天。
例(6)~(8)的对比说明,重叠与“不”的组配存在句法限制。本文认为,现实句①中动词重叠之后具有界性,我们可以有如下证明:
(一)“VV”不能与表持续的“在、着”连用,例如:
(9)a. *在挪挪 *挪挪着
b. *在看看 *看看着
c. *在聊聊 *聊聊着
活动动词重叠之后有转变为事件动词的倾向。当变为事件动词时,不能与“在、着”连用。事件动词的有界性或完结性与“在”或“着”的进行性或持续性是矛盾的。
(二)不能与时间成分“一直”连用,例如:
(10)a. 一直看书
b. *一直看看书
(11)a. 一直聊
b. *一直聊聊
重叠的有界与时间的持续相矛盾,因此例(10)b、(11)b 不成立。当然,由于动词重叠具备抽象意义上的“短时性”(戴耀晶,1997:76),因此,与指明具体时间的时量补语不相符合,如:
(12)a. *看看一天书
b. *说说一天话
(13)a. 三点看看书
b. 过年串串门
例(12)a中的“一天书”指明具体时间段,与动词重叠的意义不相符合,而例(13)中的时间是状语成分,表示时间范围与抽象短时不矛盾。这种抽象短时也能解释为什么动词重叠不能与表持续的“在、着”连用,不能与持续时间成分“一直”连用。
我们还注意到,“有界\无界”“离散\连续”的概念具备一定解释度,但有范围限制,比如在形容词的否定中,则不一定适用,例如:
(14)a. 红;不红
b. 红彤彤;*不红彤彤;*没红彤彤
形容词一般分为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例(14)a“红”为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用“不”否定,而例(14)b“红彤彤”为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根据规则用“没”否定,但事实是“红彤彤”既不用“没”否定,也不用“不”否定,名词也存在类似问题。
总之,“有界”“无界”具有一定解释力,但尚且不足涵盖所有事实。在动词范围,既然“不”否定的是无界成分,而重叠又具有有界性质,二者如何能顺利组配?这需要考虑句类的不同,在一般的现实句中,二者不能组合,但在一定条件下,即下文要讨论的非现实语境则允准了“不VV”的句法实现。
2.2 非现实语境对“不+VV”的句法允准
上文指出,在动词范围内,虽然“不”专门否定无界成分,而重叠表示的是有界,似乎阻断了“不”对重叠的否定之路,但是扩大考察范围,虽然在祈使句、陈述句中不能否定,但在除祈使句之外的非现实语境中却能得到允准。
石毓智(2001:32)论证了汉语里“没”和“不”最基本的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即有界性)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动词重叠之后是有量的边界,为有界成分,不能与否定无界成分“不”相容,不过非现实语境具有泛时性,实现了句法相容。非现实语境下,还原动词原型,即:“不V+非现实语境”。“不V就X”的实际用例较多,例如:
(15)a.几十年没人住,再不卖就要坍了。(余秋雨《老屋窗口》)
b.在她悠久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不挣扎就屈服了的。(冰心《冰心全集第三卷》)
c. 她是得哭呀,不哭就憋死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d. 一天不抽就活不下去。(巴金《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可以看到,在条件句中,“不V”的出现是比较自然的。而引言中我们也列举了“不VV”出现在非现实语境的例子。这说明,在非现实语境中,动词无论重不重叠都能受“不”的否定,但是重叠其中的动词,对重叠进行否定能够带来一些重要的语用效果。
3.“否定+VV”的句法可能与句类语义
本节说明存在动词重叠受“不”“没”“别”否定的句法可能性,并讨论“不+VV”所在句的句类意义差异与联系,进而明确“不”“没”“别”的否定分工,这种分工对于“不\没+VV”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3.1“别+VV”
“别”一般不与动词重叠连用,华玉明(2010)指出,语料调查显示,动词重叠用于祈使句,一般只有肯定式,没有否定式。如:
(16)a.大家来帮帮忙!
b. *大家别/不要来帮帮忙!
(17)a. 你赶快收拾收拾房子!
b. *你别/不要赶快收拾收拾房子!
(18)a. 你去打听打听消息!
b. *你别/不要去打听打听消息!
例(16) ~ (18)表明,祈使句中动词重叠一般不被否定。华玉明(2010)认为,祈使句的意义特点是表示说话人希望动作行为发生的主观愿望,表示积极的、主动的处置,具有明显的意愿性。这是动词重叠青睐于祈使句并且是肯定性祈使句的重要理据。洪波(1996)指出,为什么有的动词只能有肯定祈使形式,有的只能用于否定祈使形式,这与动词所表示的心理状况是不是说话人所希望的有关,如果动词所表示的心理状况总是说话人所希望的,则只有肯定祈式形式,反之则只有否定祈式形式。李宇凤(2016)认为,非所有重叠动词都要求“合意愿”。“合意愿”性是祈使的要求,并依托于祈使者的主观愿望。合意愿是祈使的合适条件,不是重叠动词的根本特征。陈述中的重叠动词不必“合意愿”。如:
(19)a. 在老百姓面前逞逞能,耍耍威风还差不多。
b. 犯人与犯人之间,相互吹吹牛皮,那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