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核心价值

作者: 邵敬敏

[关键词] 词语中枢说;汉字双轨说;字词组合说;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

[摘  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正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代表之一。

我们汉语追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是: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研究登上国际舞台;汉语应用服务于全人类。为此,首先需要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出“汉语自信、汉字自信”。我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梳理出关于国际汉语教学的新思路:第一,“词语中枢说”;第二,“汉字双轨说”;第三,“字词组合说”。并且建议推广“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这应该对汉语和汉字在21世纪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2-0057-0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和汉字正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代表之一。长期以来,西方某些所谓的“中国通”,出于他们的偏见或无知,对汉语和汉字妄加评议,他们认为汉语“缺乏”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变化,故而称之为“孤立语”;汉字更是看作图画型文字,数量高达几万个,是落后的文字体系,远远比不上只有少数字母的拼音文字。这些言论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甚嚣尘上,还被某些中国人看作是真知灼见。

我们汉语追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是:汉语走向世界;汉语研究登上国际舞台;汉语应用服务于全人类。为此,首先需要在“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出“汉语自信、汉字自信”,以此推动国际汉语教学、华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精准、充分、全面认识汉语和汉字的核心价值,解释汉语和汉字的互动联系。我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和研究,梳理出关于国际汉语教学、华文教学的“新三说”:

第一,“词语中枢说”,必须认识到掌握充分的词汇量是学好汉语的关键要素。换言之,汉语学习的关键不是语音或语法,而应该是词语。

第二,“汉字双轨说”,汉字具有获取信息量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通道,能够实现形义、音义双轨齐下,其优势大大强于印欧语的单轨式拼音文字。换言之,汉字是掌握汉语词语的一把金钥匙。

第三,“字词组合说”,从单音节汉字(语素)到多音节语词,汉字具有独特的派生功能、组合规则和联想机制。据此,我们倡导汉语学习的“以字识词”联想教学法。

1. 语音与文字哪个更重要?

语言的载体有两个:一是口头的语音,二是书面的文字。两者当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但是如果一定要比较比较,哪个更为重要?可能就有不同的看法。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早,人类想要表达某个意思,首先就是依赖于声音,意义和语音形式两者一结合,就产生了词语,并继而发展为短语,乃至句子。大千世界,声音千差万别,语音显然是一种特别的声音,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人类所特有的;二是表示一定的意义;三是这种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世界上有几千种不同的语言,首先表现为语音系统的千差万别。

声音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前是无法保留的,所以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就发明了文字。可见,语音和文字就是适应于人类的听觉和视觉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音是第一性的,文字则是第二性的。

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恰恰相反,语音固然也很重要,但是文字更为关键。因为借助于文字,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时间),远程学习(空间),反复学习(频率),作为书面语的主要载体,文字的重要性显然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事实上,对母语者来说,口头上会说是从小就习得的,长大后主要通过文字学习书面语。对非母语者来说,看比说往往容易得多,我们学习英语等外语就有这方面的体会,很多人阅读或翻译还可以,口语就差多了。而且即使口语交际还可以,但是想真正学好一门外语,不借助于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学习这个节点上,文字显然比语音更为重要。汉语的学习更能够说明这一点,因为汉语的方言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差异,但是使用的文字则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汉字。

2. 汉语学习的关键是哪个?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语汇重要语汇难”(1988),他的主要论点就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就是要学好词汇。换言之,其他要素尽管也相当重要,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词汇才是最最重要的。可惜那篇文章提出了很好的命题,却缺乏充分的论证(该文实际只是某本词典的序言)。

语音、词汇、语法,俗称语言三要素,其实它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中核心应该是词汇。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如果希望真正做到能说会写,主要就是学生时期大量的阅读,读名著,看小说,阅古文,背好诗,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借助于广泛、持续的阅读,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习用语等)。开始可能是半懂不懂的,不求甚解,甚至于跳过去阅读,但是坚持了十几年,就慢慢地触类旁通了。不仅读懂了,而且可以书写了,可以成文了,可以发挥了,甚至创作了。我们也许普通话说得不怎么样,我们也许不太熟悉语法的一些规则,但是事实上也很少犯错误。所以,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乃至词语的各种搭配,对学习汉语来说,的确是个关键。其实外语同样如此,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是学习外语的一个可靠的保证。据说有些人学习外语的办法,开始就是背词典,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词汇量。

但是学习词语并不容易。因为,第一,数量庞大,少说好几万个。第二,义项复杂,内部关系错综交错,有同义、近义、反义、类义、喻义等等。第三,词语包含读音,书写形式,语义理解,用法规则。针对这种种难点,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我们常常提及学习语言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其实,一个人要掌握所有的词汇,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不必要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收词8822个,其中甲类词1033个,乙类词2018个,丙类词2202个,丁类词3569个。常用词指的只是甲乙两类词,大约3000左右,次常用词指丙丁类词,大约5-6千个。这之外的就是一般词语了,根据各人的需求可以分别掌握,可以在实际使用中逐步掌握。

因此,无论对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还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人、外族人,如果抓住词汇这一关键点,突破词汇这一关,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处,尤其在初级和中级阶段更为明显。在学习词汇的进程中,顺便就学习了语音、语法和修辞。说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先明确:词语是语言的核心,精华,重点、主体。不是语音,也不是文字,更不是语法或者修辞。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词语应该是最最重要的,是学习的重点。特别对二语学习者来讲,更是如此。

3. 掌握汉语词语的金钥匙就是汉字

对汉语来说,掌握大量的词汇,前提就是要学习汉字。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就是从“百家姓”“千字文”开始的。有人一直在宣扬“汉字五难”:难读、难写、难辨、难记、难学。其实,这是种极为片面的错误看法,因为这些人并不真正懂得汉字的特点与优势。

要学习汉字,首先必须了解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优势,而这一些都必须在对比中才能显示。跟拼音文字相比较,起码有四大优势:

(1)汉字清晰度高,分辨率更高。阅读时理解速度快,熟悉者往往能够做到一目十行。跟拼音文字相比较,这一优势简直是无与伦比的。

(2)汉字的图像性鲜明,刺激大脑时,会更快更高效地获取相关的语义信息。而且还往往带有一定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减少阅读时必然会产生的疲劳度。

(3)排版时节约篇幅,大大节约开支。同样内容的书籍,中文本跟英文本相比较,前者几乎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阅读时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4)最重要的还在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采用的是“形音双轨制”,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而拼音文字则多为“语音单轨制”。

我们获得外界的信息主要依赖于五种渠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当然还有第六感觉(心觉,即下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前两个:视觉和听觉,尤其是视觉。所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视觉,是最痛苦的,“失明者”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人,因为他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当然是失去了听觉,那是“失聪者”。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兼顾了视觉和听觉,并以视觉为主。

首先是汉字的形体的具象化,看到某个汉字的形体,就立即能够产生一定的联想。因为,汉字最初就是从图画,到图形文字,再到汉字,逐步演变而来的。即使抽象了,符号化了,但还是保留了某些极为有趣的特征。象形字、会意字就不必说了,生动的线条构成的文字,可以说相当有味道,而且“一点就通”。比如,日、月、云、雨、山、水、丘、舟。至于形声字用不同形旁构成的汉字,其类属更是“一目了然”:

“木”:松、柏、杨、柳、树、架……

(显然都跟“树木、木头”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氵”:江、河、湖、泊、沟、溪

(显然都跟“水”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扌”:提、拉、拖、推、摸、扛……

(显然都跟“手”的动作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讠”:论、谈、辩、讲、说、诺……

(显然都跟“言谈、说话”有关,即其子范畴的一个成员)

由于偏旁形象的提示,大大缩短了语义理解的距离,换言之,从数万个可能性里一下子缩小为在一个有限的子范畴集合里提取。

其次,它还同时获得了语音信息,现代汉字占百分之七十属于形声字,尽管不是那么精确,但是大体上可以类推。其实即使是拼音文字的英语,它的读音也有许许多多的变化和不规则的地方,也不可能看到某串字母就都能够准确读出来。可见,汉字的这个特色,就如虎添翼,形象加上声音,双重的刺激让人们牢牢记住了这个汉字的字形与字义。这就好比:单单从收音机里聆听,或者单单看无声电影,我们都感到不太满足,有声电影(图像与声音双翼齐飞)跟这相比,那完全是一个质的飞跃!拼音文字就好像聆听无线电播音,一连串的语音,显然无助于形象的刺激。千万别小看这形象的刺激以及类别的提示,人们往往凭借这些提示产生联想和记忆提取。象形字、会意字就不必说了,字数最多的是形声字,它的形旁就很有用,在亿万的物体里,在几万个汉字里,一下子就缩小到极为有限的范围之内,识别率提醒率显然大大提高。而且由于偏旁的提示,语义的获取就更加快捷。有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无数实验证明,信息的获得,依靠形象的获取远远超过通过声音的获取。当然,如果形象与声音双轨齐下,那就无敌于天下。文字同样也是如此。有一个时期,我们有些老先生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曾经试图取消汉字,用拼音文字来替代,这必然遭到几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且时间和实践更证明了这是一条数典忘宗的错误思路。“汉语拼音方案”对帮助学习普通话,当然意义重大,但是它绝对不可能全面替代汉字的作用。

4. 核心汉字的多元派生能力

古代汉语里,单个汉字基本上就是一个词,但是随着语言的历史发展,为了词义表达的丰富与准确,依据音韵的节奏需要,单音节词多数发展为双音节词,甚至于三音节,乃至于多音节,这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占据了词汇的绝大部分。双音节词语的产生有多重途径,我们从单音节汉字跟双音节词语的关系上去探讨,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奥秘。

对学习现代汉语来说,学习一个个汉字仅仅是第一步,而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进入掌握大量词语的关键性的一步。

根据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要求,常用汉字是2905个,这些可以叫做“核心汉字三千个”;常用词语和次常用词语加起来有8822个,这可叫做“高频词语九千条”。当然,事实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词语可能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掌握“以字识词”的诀窍。

我们曾经编写过一本《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2000),就是利用这一规律,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推行“以(核心词)字识(高频)词”的联想教学法。因为汉语的词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内部包含有好多子系统,从词的形、音、义、源等多个角度,可以构成“同形词”“同音词”“近义词”“类义词”“同源词”等。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由汉字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同族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