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汉语口语语篇中连词“所以”习得的母语影响研究

作者: 梁珊珊 杨峥琳 颜海波

韩国学生汉语口语语篇中连词“所以”习得的母语影响研究  0

[关键词] 韩国学生;所以;母语影响;概念整合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建韩国学生口语中介语语料库,归纳得到韩国学生习得“所以”时的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共五类,并基于韩汉因果概念域范畴的语义层和语法层的对比,统计出母语对其语义和语法方面造成的正负迁移影响,以及负迁移影响程度的大小。接着,本文对五类偏误受母语影响的产出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因母语和目的语差异而造成的语义和语法层面上的学习难度的其他影响因素做出了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并不总为正相关。在教学中应该区分学习难度和偏误频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3-0039-08

1. 引言

“所以”在HSK词汇等级大纲中属于甲级词汇,在汉语教材中出现较早,属于初级起步阶段需要掌握的连词,也是韩国学生使用最频繁的连词,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母语者(周小兵、梁珊珊,2014)。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对“所以”的习得并不理想。韩国学生口语中会输出以下有偏误的句子:

(1)*星期五我有下午上课,所以下课以后写中文。

(2)*他分手了,所以他心里很烦恼,所以喝多。

例(1)前后分句非因果关系,不能使用“所以”,属于混淆分句间语义逻辑关系而产生的偏误,我们称之为“语义偏误”。例(2)前后虽有因果关系,但两个“所以”连续使用,不符合汉语语法习惯,我们称之为“语法偏误”。

以往对韩国学生连词习得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一重复句内部的语义偏误,如王建昆等(2006)、黄玉花(2007)、卢智暎(2009)对韩国学生书面语连接词的偏误从缺失、误代、误加等结构形式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偶有涉及“所以”的例子,但仅有简单罗列。李元熙(2012)、于航(2020)对韩国学生因果复句偏误进行了分析,但并不涉及多重复句,对母语影响也仅有简单提及,既未对韩汉因果表达进行深入对比,更没有对偏误中母语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的分析与探究。

本文基于自建中介语口语语料库①,试图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的语义偏误及语法偏误通过定量统计进行细致分析,并对母语正负迁移比例、母语负迁移对各类偏误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以及母语语义和语法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深入探究。

2.“所以”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所以”的使用偏误可分为语义和语法偏误。 本文以偏误中“所以”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的误加和误代②为主要分析对象。

2.1“所以”的语义偏误

邢福义(2001)将复句分成因果、并列和转折三种语义关系。汉语中“所以”用于连接具有因果关系的复句。此外,沈家煊(2003)将复句分为“行(content)、知(epistemic)、言(speech-act)”三个语义域③。梁珊珊、陈楠(2018)通过语料库分析,指出“所以”一般不能引导属于言域的结果分句。基于此,我们将“所以”语义偏误分为以下几类:

A 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

(3)*很多人来,所以祝你生日快乐。

(4)*那个男人一个人正在准备婚礼,所以下一天,他们举行婚礼。

例(3)前后分句间为话题顺接关系,例(4)前后关系为时间关系,均属于并列类复句(邢福义、汪国胜,2011),不应用“所以”连接。这两例偏误属于误加类偏误,应该删除“所以”。

在韩国学习者用汉语描述两人对话的场景时,混淆的情况更加突出:

(5)*他先问妈妈:“你今天几点钟回来,回家?”所以1妈妈说:“六点钟到家。”所以2他说:“你在猪肉和白菜一起买的吗”,这样问,她说:“对”。

在这段描述对话的表达中,“所以1”的前后内容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应该删除。“所以2”位于说话人之间的话轮转换,构成时间关系。这例偏误属于误加或误代类偏误,应删除“所以”或使用时间标记“然后”。

B 混淆因果和转折关系

(6)*网上是最近必须要的物品,所以上网坏处很多。

(7)*我只知道北京还有上海,因为很有名的地方,所以广州不知道了。

例(6)和例(7)两分句间语义上为转折关系,属于误代类偏误,应使用“但是”而不是“所以”。

C 混淆结果关系和原因关系

(8)*那个泡菜是有点儿辣吧,所以那个作料是切萝卜,还有青瓜,还有生姜,大蒜,然后放辣椒粉。

(9)*我要去当兵以后学习汉语,所以学汉语找工作容易。

例(8)(9)“所以”连接的两分句为原因关系,属于误代类偏误,应把“所以”改为“因为”。

D结果句为言域

(10)*我现在有急事,所以你应该一个人去你的家吧。

(11)*我的家人打算一起去,所以哪儿的名胜古迹是对我们最合适?

例(10)(11)虽然前后分句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结果分句均属于“以言行事”的言域,根据梁珊珊、陈楠(2018)对BCC语料库的研究结果发现,结果分句为言域时,一般情况下均使用零形式标记。因此我们将其也视为误加类偏误。

2.2“所以”的语法偏误

“所以”的语法偏误主要表现为语篇中“所以”的连用。多个“所以”,或“因为”“所以”连用形成了“连锁型”语篇。

“连锁型”语篇是针对韩国学生语篇中分句间常有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特点而提出的中介语偏误类型(梁珊珊、杨峥琳,2016)。韩国学生的连锁型语法偏误表现为在多重因果关系中,连词“所以”的连锁使用,如:

(12)*C1在广州很多下雨,C2所以去玩很难,C3所以我希望天气赶快放晴。

例(12)C1、C2、C3处于同一层级,形成C1-(因果)-C2-(因果)-C3的连锁关系。陈振宇(2016)认为,在汉语中,“(因为)……,所以……”结构是一种封闭式结构。而在韩国学生的语篇中,因果关系表现为开放结构,“所以”在各分句可以不断出现。上文中例(2)就属于这种偏误。

除此以外,“所以”和“因为”也常常被循环连锁使用,如:

(13)* C1对我们韩国人来说,学汉语的时候最头疼的东西是声调,C2因为我们韩语里面没有这个声调的概念,C3所以我背单词的时候呢,常常忘记那个单词的声调,C4因为还要背那个单词的读音啊,还有汉字的形状,还有那个单词的意思。

例(13)C1、C2、C3和C4互为因果关系,形成连锁结构:C1(结果)-C2(C1的原因)-C3(C2的结果)-C4(C3的原因)。C1、C2、C3、C4形成“结果—原因—结果—原因”的循环连锁形式。

2.3 各类偏误的统计

我们对语料偏误进行统计,并用spss 19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得出表1。

从表1可见:

(一)混淆因果和并列关系的偏误率和“所以”连锁使用型偏误率最高。

(二)由表中“偏误总句总频次/偏误率”数据显示,汉语水平初级到中级的学生偏误总体频率变化不大,且略有下降,而到了高级,偏误总体频率反而较中级阶段超出许多。卡方检验结果说明,三个水平阶段韩国学生中,初级水平与中级水平学生在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频率上无显著差异。而初级和高级,中级和高级水平的学生在语义偏误和语法偏误频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韩国学生语义偏误率随汉语水平提高不断降低,而语法偏误率却不降反升。说明随着汉语水平的增高,韩国学生能逐渐区分各种语义关系,然而,对于语法和语篇规则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反而随着产出的语篇长度增加,导致“所以”连锁使用增多。

3. 母语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的影响

传统母语迁移分析仅关注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但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不同却往往源自于两种语言概念层次上的差异。对两种语言概念层次上的对比不仅更有利于解释偏误现象,也更有利于探索母语迁移的本质。通过韩汉因果相应概念域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母语在语义和语法方面对韩国学生“所以”习得的影响。

3.1 因果概念域的韩汉对比

刘永兵、张会平(2015)将概念迁移分为在词汇层的表征和语法层的表征。韩汉因果概念域词汇层和语法层表征的对比结果如下:

A 韩汉因果概念域词汇层表征的对比

(1)韩语中表示因果概念最典型的接续词/连接副词①有两组“(아/어)서”/“그래서” 和“(으)니까”/“그러니까”。汉语中,最典型的因果关系连接词是“所以”。

(2)韩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两组词汇同时还可以表示其他语义关系。如:“(아/어)서”可用于时间关系以及顺承关系(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그래서”在口语中所连接的前分句可以作为后分句的前提、手段、方法、情况等(杨素悦,2016),起到类似汉语中的顺承的作用。“으니까”可以表“因为前面的行为发现后面的事实”之意(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그러니까”在口语中作为话语标记还可以起到连接前后话语,使话语不中断(이기갑,1994),以及额外解释、阐述(신지연,1998) 的作用。因此,韩语中因果关系的词汇还可以引导并列关系的分句。而汉语中“所以”仅在因果关系复句中出现。

(3)学者黄玉花(2011)通过语料库统计发现“(아/어)서”和“(으)니까”均能引导言、行、知三域的分句,但“(아/어)서”多出现在行域,客观性更强,而“(으)니까”多出现在引导表示知域和言域的分句中,主观性更强。两者的使用范围基本囊括了言、行、知三域。两者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性。而根据梁珊珊、陈楠(2018)研究可知,汉语中常用因果标记“所以”“因此”“因而”“结果”“于是”等主要覆盖了主观性语义域的中间段,主观性最弱的非意愿行域和主观性最强的言域主要用零形式标记。各标记之间除了使用语体的不同以外,表达的主观性大小也有所不同。“所以”使用的语义域范围最广,其他结果标记基本都能替换成“所以”。

此外,韩语中表其他逻辑关系的因果接续词,如“고(并列)”“는데(转折)”等, 也可表因果关系(“는데”还可以表并列关系 ),表因果关系时可替换成“(아/어)서”“그래서” 或者“(으)니까”“그러니까”。汉语中仅有“于是”可同时兼表并列和因果关系,但主要用于书面语。汉语中典型并列连接词“然后”“还有”“而且”等,以及典型转折连接词“但是”“可是”“不过”等均不能引导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韩语中因果概念的词汇层表征范围大于汉语。韩语中因果、并列和转折概念范畴在词汇层之间有交集,和汉语相应的词汇表征对应情况复杂。

对比结果如表2:

B 韩汉因果概念域语法层表征的对比

韩语属于黏着语,需要靠词尾和接续词来表明小句间的关系(남기심,고영근,2012;韩国国立国语院,2010),可以多个因果标记连用。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小句间多用无标形式,口语中多“流水句”(吕叔湘,1979;王维贤等,1994)。周小兵、梁珊珊(2014)曾对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第一集的韩文剧本和汉语剧本中的逻辑连接标记进行统计,发现韩语逻辑连接标记是汉语的1.89倍左右。梁珊珊、陈楠(2018)经过统计发现,因果复句中,无标复句远高于有标复句。可见,韩语因果标记的语法强制性高于汉语。

此外,韩语中原因和结果标记没有分开。在先果后因结构中,当接续词“(아/어)서”“(으)니까”位于原因分句之后,语义上更接近“因为”,在先因后果结构中,它位于两分句之间,语法位置和“所以”一致。因此,可以说接续词“(아/어)서”“(으)니까”在汉语中分化成“因为”和“所以”两种语义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