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路径研究

作者: 包含丽

新形势下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路径研究0

[关键词] 华文教育 ;海外华校; 中华文化; 传播路径

[摘  要] 推进海外华文教育旨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在新形势下,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现象:线上中华文化课堂主阵地教学快速发展,线上文化活动跨地域、跨国家学习现象日益增加,“寻根之旅”“亲情中华”“中华大乐园”等线下线上文化传播活动成效日趋显著,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市场化趋势不断增强,家庭环境传播中华文化关注度大幅攀升。同时,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面临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系统性不够,华文师资短缺,国内资源深度挖掘不足,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合力不够等新挑战。通过调研50个国家200所华文学校,并对浙江华侨网络学院进行案例研究,在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内外资源共享、家校协同培育等方面提出建构“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 文化知识传播体系、构筑海内外教学机构信息互通机制、构建海外华文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建立一支国际化华文教师团队等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3-0047-09

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华文教育是海外植根最深、覆盖最广、加强国际传播最为有效的中华文化传播形式,作为帮助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华文教育被誉为“留根工程”。①目前全球有约两万所华文学校、数十万华文教师、数百万华裔学生。②海外华文学校是涵养海外华裔青少年家国情怀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优势关键所在。搭建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引领的纽带和桥梁,构建内外联动的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播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搭建网络平台,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0年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外华文学校面临着学生流失、师资不足、资源不够等问题,同时也极大阻碍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国学习中华文化、涵养爱国情怀、增进文化认同的途径。

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巨大变革,海外华校规划布局、办学条件如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网络教学怎样和学校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结合?网络课程体系如何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华校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职业素养、管理水平、领导力及创新发展的意识如何提高?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传播体系,更好地为海外华裔青少年量身定制内涵丰富、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中华文化课程?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办学实践,从海外华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四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笔者研究团队对浙江华侨网络学院以及与其有合作互动关系的50个国家200所中文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对参与2021年线上中华大乐园西班牙园270名华裔青少年以及温州大学2021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207位华校校长、华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0个国家的20名海外华文学校校长以及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家长学校的10名学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归纳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发生的新现象,厘清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结合案例探索实施路径新实践,希冀对当前有效助推海外华文学校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2. 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新现象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华文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不断提升,①特别是后疫情时代,海内外华文教育机构创新教学模式,共建共享线上平台大量涌现,华文教育跨越时空、突破区域、打破时限,呈现了多点式爆发、多元化延展,为海外传播传承中华文化大跨越、大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②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现象。

2.1线上中华文化课堂主阵地教学呈现跨越式发展

疫情促进了线上中华文化课程的大发展。大部分华文学校将课堂以及校园文化活动转移到线上进行。线上华文课程极大促进了海外华文教师的信息化授课水平,从原来单一的用板书进行语言教学到现在融中华文化视频、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华文教学,实现了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华文教育模式。③问卷显示,有的华文学校生源数量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增长幅度10%-50%不等。④同时,国内线上教育机构也开始大举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国内“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线上教辅机构投入到海外中华文化传播行列,拓宽了中华文化传播渠道。⑤疫情背景下的线上中华文化课堂有了创新多元发展,除了华文教学,还开设了中国音乐、舞蹈、武术、中华礼仪、书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⑥甚至还有的华文学校把中国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等中国特色课间活动也搬上了网络课堂。⑦

2.2 线上文化活动跨地域跨国家学习情况增加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突破了区域性限制,原本在偏远地区,周边没有华文学校的华裔孩子们,因为有线上华文教育而有机会参加学习,⑧海外华文学校也从单一区域的华人社区学校变成了跨区域、跨国界的国际化华文学校。特别是海外华文学校线上文化课程的推出,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海外华文学习者因口碑相传,出现跨地区、跨国家就学的现象,这是疫情发生前未有之新情况。这“极大地利用了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不仅有莫斯科本地学生在线学习,其他城市的学生也报名该校的网络课程,甚至有加拿大的学生跟该校学生一起上课①。疫情背景下,海外各华文学校纷纷推出中秋晚会、春晚、朗诵、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此类活动海外华裔家庭参与度高,影响力大,促进了跨地域跨国家文化交流。

2.3“寻根之旅”“亲情中华”“中华大乐园”等线下线上文化传播活动成效显著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20余年。研究发现,参加过“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孩子在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度上明显高于没有参加的孩子。很多华裔孩子在多次回国参加各地“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后,对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有了深厚的感情。②如维也纳中文学校的郑婕连续16年参加了温州大学“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她在本科以及研究生阶段都选择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并学以致用,成为了一名华文学校校长,扛起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旗,将华文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并为之而奋斗。③疫情背景下,国侨办、中国侨联分别推出线上中华大乐园、“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线上春夏秋冬夏令营等活动,受到海外华裔青少年热烈欢迎。如全美华裔青少年协会,疫情至今已经组织了8000多名美国华裔青少年参加各类线上文化活动,孩子们身着中华传统服饰在线上参加开闭营活动,通过听中华传统故事、角色扮演、拍摄小视频等活动,文化传播效果显著。④2021年线上中华大乐园西班牙园活动中有80%的学员表示通过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让他更喜欢中文了。⑤

2.4 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呈现市场化趋势

老一辈华侨华人将传承传播中华文化视为自身重要使命,各侨团纷纷出资创建华文学校,侨领们更是慷慨解囊捐资助学,⑥在此背景下,海外华文学校大多走的是公益化办学之路。近年来,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华文学校呈现市场化办学趋势,这类学校教育理念新、教师培养力度大,教学能力强,教学质量高,深受家长欢迎。疫情是对海外华文教育的一次洗牌,经过大浪淘沙,优秀的华文学校将通过创新模式得到巨大发展。⑦研究发现,部分公益化办学的华文学校在疫情冲击下反应速度较慢、求生欲望不如市场化办学的学校。⑧如走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匈牙利唐人街华文学校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安排线上课程,并根据疫情反复情况,线上线下同时开课,让疫情影响的孩子都能保持学习进度,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深受当地华侨华人家长欢迎,该校疫情期间生源翻了一番。⑨而意大利的中意国际学校在疫情爆发后,迅速组织教师培训,将课堂转入线上,收到良好效果,其校长表示“线上课堂效果突出:大部分班级学习进度与线下教学持平,某些班级甚至快于线下教学的进度;教学质量实现了整体提升,学生及家长课程满意率达98%以上,远高于线下课程。”⑩

2.5家庭环境传播中华文化引关注

研究表明,优秀的华文学校都非常注重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培训,帮助海外华裔家长创建中华文化学习氛围。如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已经设了四届家长委员会,与浙江华侨网络学院合作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让优秀家长分享成功经验,成效显著。①研究发现,与祖籍国的关系密切程度直接影响华裔孩子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与学习效果:家长如果经常回国,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创设文化与语言环境,孩子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就强,中文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如果家长不重视,有可能就会错失孩子中华学习最佳时机。②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金牌得主谷爱凌表示,从小奶奶给予的中华文化熏陶,如经常包饺子、念古诗词等对她影响巨大。③疫情下,很多华校的老师均表示,线上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家长歇业在家,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中文,甚至很多家长全程参与到孩子的网络课程学习之中。④

3. 海外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

问卷调查显示,疫情背景下,26%的华文学校持续盈利,44%的学校收支平衡,22%的学校较小亏损,7%的学校亏损严重,在意大利华人最为集中的普拉多城市,有10多所中文学校关闭。⑤海外华文学校在疫情期间面临生存与发展挑战,中华文化传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华文学校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系统性不够

长期以来,海外华文学校以及华裔家庭更加注重华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比较零散,华文教材中的海外中华文化内容缺少统一规划与设计,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也不成体系。华文学校办学缺乏整体布局,导致华裔孩子学习中华文化连贯性不够。作为在海外办学20多年的亲历者,意大利佛罗伦萨中文学校校长潘世立指出,欧洲华文学校发展缺乏整体布局,缺乏长远的办学规划。⑥一些社团在没有考虑周全或没有长远打算的情况下就开始办学,但因为办学没有经验、学员人数不足、教师流动性大,办了几年便将学校关闭,这对小学员们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熟悉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⑦此外,因为一些校长在国内没有接触过教育或对办学涉猎不深,校长胜任能力不足,导致对华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办学使命、华裔孩子学习特点认知不够,缺乏对课程目标的设定,包括学制、科目等都缺乏清晰的定位,对教育、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⑧

3.2 华文师资缺乏

海外华文学校经费有限,专业优秀师资匮乏。华文学校为控制办学成本,大量聘用当地留学生和兼职教师,很多都是当地留学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在华文学校工作,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较少,专业做教育的校长寥寥无几,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对外派出各级教师、志愿者的难度加大,部分学校师资团队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海外华文教师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无法长时间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教学缺乏延续性。问卷显示,大部分学校的专职教师平均仅占34%,兼职教师平均占比66%。有的学校没有任何专职教师,全部是兼职教师;50%以上的学校专职教师占比小于20%。虽然在线华文教育可以利用国内优秀师资,但许多国内优秀教师因时差、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兼顾国内外的授课。①

3.3 国内的资源未能充分地挖掘和整合

国内的华文教育相关组织非常健全,包括涉侨机构“五侨”(即全国人大港澳台侨委、国侨办、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致公党、中国侨联)、华文学院、高校华文教育基地、中小学华文教育基地以及市场化民营华文教育机构等。这些机构设在全国各地,中华文化课程资源丰富。以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温州大学为例,学校设有20个学院,师范教育资源丰富,同时还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以及欧洲华文教育研究所,有专门服务海外华文学校的华侨学院和在线华文教育平台——浙江华侨网络学院,承办了20余年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以及华文师资培训班,集华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于一体。研究发现,国内这些华文教育组织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活动存在大量重复活动、各自为战,没有全国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导致有不少华校校长反映疫情下的中华文化活动有些“无所适从”。②

3.4 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合力不够

学员、家长、学校三方协同配合、共享共治的机制未完全建立。据调研,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学员参加海外华文学校和国内相关机构举办的线上文化活动中,从疫情之初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现在的“不温不火、平平淡淡”。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商店工厂关闭、学校停课、大部分国家进入封锁状态,家长闲置在家,学校发动、家长配合、孩子参与,三方齐心协力、共同发力。后疫情时代,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孩子忙于所在国课程,学校、学员、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发生“断裂”,未能激发出相互协调、配合和支持的活力。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