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的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评估研究

作者: 李睿 王衍军

基于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的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评估研究  0

[关键词] App型词典;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汉语学习词典;词典评估

[摘  要] App型词典已成为21世纪语言学习者使用的主流词典形式,随着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App的不断推出,App型词典的质量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尚无对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的评估研究,也缺乏标准化的评估体系。文章旨在引入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并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基于该框架,文章对目前最受留学生欢迎的三款汉语学习词典App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该修正框架被证明适用于对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的评估;(2)汉语学习词典App品质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不尽人意;(3)汉语学习词典App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文章为三款汉语学习词典App提出了相应的词典编写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3-0056-12

1. 引言

词典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相较于纸质版词典时代,“数字印刷的优势已得到充分体现”(Ferrett & Dollinger,2021:67)。“随着词典编纂数字化革命的持续进行,语言学习者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数字词典[或称为电子词典②]”(Lew & Szarowska,2017:139)。如今,在线词典成为电子词典的主流,它们“可以在任何浏览器上访问,往往无需付费”,提供网页版服务,也“包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相应的应用程序[apps for smart phone and tablet,这里称为App型词典]”(Ferrett & Dollinger,2021:70)。网页版词典以互联网为依托,不能为用户提供离线服务,而大多数App型词典虽然保留离线查询的基本功能,但在离线条件下,其查阅功能往往非常有限。因而,在线词典的范畴既包括仅依赖于网络环境的网页版在线词典,也包括安装于平板与手机等智能设备上的、可在线使用的App型词典。本文主要关注此类可在线使用的App型词典。

Pearsons and Nichols(2013:201)曾指出,“印刷版词典的评审人考虑的标准代表了几十年来对于什么是‘好’词典的共识。相比之下,由于在线词典的出现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因此尚未建立一套让在线词典评审人普遍认可的标准”,基于此,两位作者首次提出针对在线词典的评估框架──皮尔森与尼科尔斯(2013)评估框架(见附录1)。该框架被认为适用于在线单语词典的评估,Lew & Szarowska(2017)则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适用于在线双语词典的评估框架(本文下面称之为“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并检验了该框架的可行性。

Liu等 (2021) 使用卢与沙鲁斯卡 (2017) 评估框架成功评估了六部最受中国英语学习者欢迎的英汉词典①,证明了该框架对以英语为源语言的在线双语词典进行评估的可靠性,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对于在线双语词典的评估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未对该框架进行引介、评论与应用。目前,对该框架的应用仅限于以英语为源语言的网页版在线双语词典(Lew & Szarowska,2017;Liu等,2021),而同样具备在线词典属性的、可在线使用的App型词典也适用于该评估框架。基于此,本文旨在将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引入国内,介绍这一框架的评估方法,并尝试着修正该框架来评估以汉语为源语言的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以突破该框架仅被应用于评估以英语为源语言及网页版在线词典质量的应用范围。

2. 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及其发展应用

皮尔森与尼科尔斯(2013)评估框架由八组评估标准及若干子标准组成,“前五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标准6及其子标准考虑了内容的质量,而这与印刷版词典评审人考虑的标准没有本质区别,标准7(更新)和标准8(来源)对于评审人来说比较棘手”(Pearsons and Nichols,2013:202)。此外,Pearsons and Nichols(2013)还为词典评估划分了1-5五个等级,作为评审人开展评估的衡量标准。这五个等级分别为:1—不满意;2—部分可接受;3—基本满意;4—满意;5—非常满意。

Lew & Szarowska(2017)借鉴了皮尔森与尼科尔斯(2013)评估框架中的几组衡量标准,例如:是否具有通用性的检索功能?是否具有广泛性的收词范围?网站上的“附加功能”可用性如何?同时采纳了皮尔森与尼科尔斯(2013)评估框架中五等级制的量化评估标准,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在线双语词典的评估框架──“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

该框架囊括了词典的四个基本领域:词汇覆盖情况、词汇在词条中的处理情况、词汇信息访问获取情况以及词典数据呈现情况。现将该框架展示如下(摘译自Lew & Szarowska,2017:143):

I. 词汇的覆盖情况

1. 词条覆盖范围(某个词条是否出现在字典中)

a)新词

b)专业信息技术(IT)词汇

c)带有常用动词的多词表达

II. 词汇在词条中的处理情况

2. 标注呈现

a)用法层级标注(如,正式、非正式、技术、文学、俚语)

b)区域变体标注(英式/美式)

c)词性标注

3. 超链接互参

a)对等语

b)例证

c)近义词

d)其他

4. 发音指示(音频、转写)

5. 例句提供

6. 附加信息:

a)用法说明②

b)近义词

c)反义词

d)相关的词和短语

7. 语法与搭配:

a)动词的不规则形式

b)名词可数性

c)不规则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

d)搭配

Lew & Szarowska (2017)、 Liu等 (2021) 使用该框架分别评估了面向英语学习者的英波双语在线词典、英汉双语在线词典,文章也将在第三节中详细采用该框架进行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评估,因而此处不再赘述。

3. 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的评估

当代词典正从纸质版时代转向数字时代,语言学习者已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数字词典,但无论是何种载体形式,词典的品质保障都离不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层面:一是词典编纂方法论;一是词典评估框架。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功能词典学理论作为重要的词典学理论之一,“很好地适应网络环境,对在线词典的编纂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李睿、王衍军,2020:86)。而在一项词典编纂项目完成后,词典评估对于检验词典质量而言必不可少,尤其是对可以实时调整与升级的在线词典而言,词典评估的作用更为突出。科学的词典评估有赖于设计科学合理的词典评估框架,然而,目前尚缺乏可应用于以汉语为源语言的在线双语词典(包括在线App型词典)的评估框架。

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可以直接应用于以英语为源语言的词典评估(即从英语到另一种语言);对于具有另一种源语言的词典,必须使用一组特定于该语言的、不同的测试项目,尽管它可以根据类似的原则创建”(Lew & Szarowska,2017:139)。基于该框架对英语—波兰语在线双语词典评估的做法,文章对该框架几个子标准进行调整,进而提出可应用于以汉语为源语言的在线双语词典(包括在线App型词典①和网页版词典)评估框架。

3.1 评估词典的选择

评估词典先要确定所要评估的词典。Lew & Szarowska(2017)确定评估的英波双语在线词典的主要原则是选择用户群(波兰英语学习者)中最受欢迎的词典,并采用了小规模的在线问卷调查。

对于最受欢迎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App,李浩囡(2021)与包佳佳、王东海(2021)等都曾做过调查。李浩囡(2021:1)根据手机应用商店里App下载量,列出了下载量位于前列的汉语学习词典App,“包括Pleco(普利科汉语学习词典)、Naver Dictionary(奈沃词典)、TrainChinese(训练中文)、Hanping Chinese Dictionary(瀚评汉语词典)、Nciku(N词酷)、Wenlin(文林)等”。包佳佳、王东海(2021:50)对不同国别的来华留学生App型词典的使用调查发现,“受访留学生使用的国别化倾向低的App型词典主要为(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Pleco、Hanping Lite、TrainChinese、网易有道词典、LINE Dictionary;另外还有部分留学生会使用Google Translate”。

李浩囡(2021)通过手机应用商店里App下载量来确定词典受欢迎程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够准确,包佳佳、王东海(2021)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更具说服力。然而,在包佳佳、王东海(2021)调查列出的6部词典中,既包括了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外向型英语学习词典App(网易有道词典),还包括了翻译软件(Google Translate)。因而,文章最终选择包佳佳、王东海(2021)调查中使用频率前三名的外向型在线汉语学习词典App──Pleco、Hanping Lite、TrainChinese作为本研究的评估对象,它们均属于语文词典。

3.2 评估框架

“任何评估都需要标准”(Lew & Szarowska,2017:139),本文采用的评估标准主要来源于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表1列出本文将使用的评估框架──修正版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它的主干基于卢与沙鲁斯卡(2017)评估框架,并在该框架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针对汉语的特殊性,修正版评估框架将“词条覆盖范围”中的第三个范畴“带有常用动词的多词表达”改为“汉语四字成语”,因为“带有常用动词的多词表达”在汉语中并不典型,而四字成语作为固定词块组合,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框架剔除了“标注呈现”中的“(英/美)区域变体标注”,将隶属于“区域变体标注”的“方言”类型放入“用法层级标注”中,同口语、书面语一起平行评估;同时,剔除了“发音指示”中关于语言变体子范畴,并去掉了不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子标准7(语法与搭配信息①的提供)。

文章在对表1中的每个标准进行评估时,遵循Lew & Szarowska(2017:142-3)的1-5等级的评估量级,“等级5”表示词汇覆盖程度及词汇在词条中的处理程度达到80%-100%,“等级4”为60%-79%,“等级3”为40%-59%,“等级2”为20%-39%,“等级1”为0%-19%。

3.2.1 词汇的覆盖情况

Lew & Szarowska(2017)为词汇覆盖情况的评估制定了三个范畴标准(即新词、专业信息技术词汇和带有常用动词的多词表达),评估方式是随机为每类范畴选取10个词条加以评估。Lew & Szarowska(2017:143)认为,“使用新词背后的基本原理是衡量词条列表的最新程度,即使它们中的一些新词会在未来消失,但对这些新词的收录也被认为是衡量在线词典收录政策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