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造就时代“大先生”

作者: 方健华

【摘 要】当前,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更多的时代“大先生”,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弄清楚“我们需要弘扬教育家的什么精神”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逻辑与理论逻辑,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弄清楚“我们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及“我们如何造就时代大先生”的实践意蕴和行动逻辑。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大先生;教师专业发展;逻辑理路;实践意蕴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07-07

【作者简介】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理论,名师名校长成长。

教育家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历史涌现,而且赓续并引领教育变革和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要求“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当前,我们如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更多的时代“大先生”?这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弄清楚“我们需要弘扬教育家的什么精神”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弄清楚“我们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及“我们如何造就时代大先生”的实践意蕴。本文仅就以上问题,谈谈笔者的认识与理解。

一、示来者以轨则: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与价值逻辑

我们为什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教育传统基因的鲜活诠释和集中表达,是中国特色教育传统文化精神的关键内核,是以“历史”视野纵览与审视其历史演进的迭代升华,为深化规律性认识而提供的新可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四有”好老师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时代“大先生”,是时代的需求,党和国家的要求,更应该是新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

1.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赋予的中国教育传统和精神的新诠释

在数千年文明传承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一大批教育名家和大师,形成了为人师表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文化,保存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精神遗产。从古代孔子、孟子到近现代陶行知、黄炎培,到当代斯霞、李吉林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连缀起中国千百年教育历程的内在精神理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教育精神追求,能够为当前我们各级各类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提供精神营养。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由古至今孕育并诞生了一大批教育家。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江苏教育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因应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外部环境之变,教育家思想精神的谱系得以阶段性生成、系统性构建、持续性发展,呈现出思想样态、思想主题、目标指向、话语符号之“变”和创生主体、精神底色、文化底蕴、人类情怀之“不变”的属性规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江苏教育家思想谱系研究及其资料抢救,不仅是强化江苏教育家文化记忆的重点工程,也是厚植当代教育家型教师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转化、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2.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赋予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注解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能力素质提升、职业发展与团队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批示和阐释,赋予了新时代广大教师以崇高的使命,是当前教育强国目标引领下,对全国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内在规律性认识与把握的创造性转化与新标注。

3.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赋予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精神旗帜的新标识

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以强大的教育家精神为旗帜引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能够达到凝心聚力的目标。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当前我们实现教育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精神引擎与强大动力源。教师是教育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对中国教师这一庞大群体的打造,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榜样示范和精神引领。弘扬、研究和推广、应用教育家精神,彰显教育家思想精神谱系的时代潜能与生命力,对构建中国未来教育家的塑造机制,培育强国之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概言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中国特色教育家思想和精神谱系研究,旨在通过对“教育大师”“教育学术巨子”的学术理解,厘清中国特色教育家形成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谱系,揭示教育家思想、精神形成的规律和实践意蕴,以期达到“示来者以轨则”的目的,创新中国特色教育家的塑造和思想精神谱系的培育机制,丰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研究和培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助力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铸魂、塑德、炼师能: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理论逻辑

我们需要弘扬教育家的什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赓续于历代教育传统,形成于民族时代拓新,既是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教师文化高水平传承作出的新概括。教育家精神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六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1.铸师魂,把握“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根本灵魂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主体精神的核心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家精神的根本灵魂正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与信念。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总是能满怀教育理想、情系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大任和使命。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家,更是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伟大教育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奉献教育事业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和生活方式。

作为教育工作者,“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播种未来”。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的素养之魂,是教育家精神之“根”。师者,人之范也。教育者只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筑牢教育强国之根基,才能教育好学生,使他们心怀国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具体表现就是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纵观古今,从孔子到陶行知、张謇,再到于漪、李吉林、杨瑞清,他们都是心系家国,实现了自我价值升华,最终成就了大写的“我”,在小我与大我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就教育者群体而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对教师群体的价值规范,是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愿景内核的精神支柱。

2.塑师德,保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基础

“精神”与“心理”两个概念同义复合,适用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对个体而言,其道德情操属于精神品质的范畴。“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首要的、最重要的是“传道”。因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为人师先为人,树人者先立德。教育家的精神品质必然是道德高尚、充满人格魅力的,道德情操理应作为教育家精神之“基”,在师德垂范中彰显教育家的品格风范。教育家道德情操的具体表现就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作为教书育人的代表,教育家本质上就被赋予了独特的社会道德偶像、道德范型的意义,因此,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内在的道德修为和外在的道德行为中,达成向上向善目标,是教育家修养的基本路向。

正如陶行知所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弘扬教育家精神,就是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生命取向、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是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因此,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学者将学生“动词化”,认为学生就是“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学生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做人,因此,“学生”含义的灵魂是学生命意义,而生命意义的核心则是“崇尚道德”。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有一定的模仿、向往、师从对象,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而,教师职业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弘扬教育家精神,就必然要以教师德行滋养教师行业风气,使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恪守准则,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守正道、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炼师能,造就“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真本领和育人真智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美好、完善和人性的解放。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育人智慧作为对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家精神之“本”。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教育要对教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刻的洞见,适合每一名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据此,“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能力的集中表达与集体呈现,也是对教师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本领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从理念与实践层面对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规范、专业职责和专业能力的科学阐释,是为师者的必备素养。

教育不是抽象地培养人,需要以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知识为载体。这也就是说,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门“求知”“启智”的学问,我们不仅要培根铸魂,还要启智润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把握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才是“启智润心”的根本。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形式,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维。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做学教合一,等等,无一不闪烁着教育家启智润心教学智慧的光芒。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就必然要求教师科学把握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分层分类,设计教学目标、重构内容体系、选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个性与创造共生的课程教学文化中自由生长。

4.笃师行,保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和躬耕态度

古代学者倡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践证明,躬耕、笃行的态度是教育家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是教育家精神的“关键”要素。“躬耕”教坛意在行动上坚守、在思想上锤炼,敬业乐教、扎根课堂、默默耕耘、以文化人、奉献一生。勤学笃行,是指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品格和作风,做到知行合一、理实融合;求是创新则要求教师能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超越。尤其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数字化生存素养、关键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精研学术,永葆活力。为此,教师应当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以致道。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向教育家学习“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态度和行为,“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不懈怠,不躺平,不断更迭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实事求是,探索创新,用自己躬耕教坛、攀登科学高峰的态度感染、激发学生,为学生树立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学术榜样,做学生的“引路人”。

5.怀师爱,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崇高情怀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培养人”。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需要教师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更有爱”“更有责任”。师爱是教师人格的核心。不分美丑、不分成绩高低、不分家庭背景等的“仁爱之心”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必备素养,也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乐教爱生既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是对学生的无私的爱,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行为表现。有了乐教爱生的情感基础,甘于奉献作为更高级的教育情怀则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等等,也正是以博大而真挚的师爱为情感基础的。有了这种无私的大爱,教师才能甘为人梯,诲人不倦,誓把金针度与人。从另外一层讲,“尊师爱生”的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同样也是以爱生为前提的,有了爱生和尊师的教育情感基础,以解放儿童灵魂为宗旨的教育才能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