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学:教育者的生命底色
作者: 陈秋苹【摘 要】勤学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需求。教师的学习通常发生在与日常工作的结合中,这是专业学习和实践场域的完美结合。教师需要包括学科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具有职业能力特征的专业学习。课题导向式学习、团队互助式学习、师生互动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勤学;教育家精神;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14-03
【作者简介】陈秋苹,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这个职业的专业性要求主体不断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勤学,是教育者应有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专业定力。
一、勤学之要
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人种对于勤学有着相同的理解和认知。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些耳熟能详的金句都说明,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认知局限性都是在不断学习中得以突破的。[1]
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粗算起来,入职前师范生的学习训练,作为教师入职的门槛,也用了将近一万小时。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教师的职业资格,但这是否足以让他们成为专业的教师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原因在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各种被认为是“素养”积累过程的非专业性成分和缺乏实践性智慧生成的场域。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其在漫长而又短暂的职业生涯中,对学科知识的发展有持续关注,对来自复杂背景的多元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有准确把握,对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积极追求。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本立而道生。
二、勤学之道
勤学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要求。但勤学经常被“苦”定义,原因在于教师未从学中得乐。这是教师把学习与日常工作分离的结果。因此,从“苦学”到“乐学”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自由快乐的灵魂
自由快乐的灵魂,能够让教师享受这份职业,主动勤学。《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说的就是如果不喜欢这种技艺,就不能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它。教师专业标准强调了师德修养、教育情怀、爱岗敬业、积极进取、高度责任感等专业素养,激励着教师能够从教乐学,在勤学支撑职业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为师的满足感。丹·C·洛蒂在其经典著作《学校教师》中用大量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感和效率感,对其是个极大的推动力[2],能向教师展现一种更加美好、更加令人向往、更加迫切、更具人格成就感的未来愿景[3],这是教师学习的原动力。
2.作为第二本能的习惯
教师学习是与其日常工作密不可分的。在教师走向讲台的准备过程中,从学科知识到学科体系,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评价,教育的内容、理念和方法都需要学习。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师导生创,本身就在学习。课后的感受,无论是喜悦还是懊丧,是享受还是反思,都是学习。当教师职业成为生活方式,学习的习惯就是第二本能。当学习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专业学习和实践场域就能实现完美的结合。
3.基于规律和常识的认知
在分科教学模式下,无论如何提倡融合教育,单科仍是跨科的基础。教师需要基于学科素养的、具有职业能力特征的专业学习。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框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点。同时,教师还要在实践中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4],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践履回归常识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参与这样基于教育规律和常识的反身性活动,能够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三、勤学之术
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却很少探讨教师的学习方式。古人把学习分为道、法、术、器四个维度,其中,道指学习的目的,法指学习的路线,术指学习的方法,器指学习的工具。这对当代的教师学习仍有启发意义。在一万小时的职业准备学习中,有人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培养了思考的习惯,而有人收获甚微,乃至于要靠工作后的学习获得工作能力,这是因为学习方式不同导致的。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刻意练习”的概念,即“足够长时间下的正确练习”是最为有效的,其有效性是建立在准确的目标和切实的计划基础上的,这同样关注的是学习方式。鉴于教师学习的现状,笔者提出推进教师学习的三种方法。
1.课题导向式学习
课题导向式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问题与目标的确定。在规范的研究中,课题是基于教育问题而生发的思考。宏观层面,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关系的客观性,生发教师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国家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其间的各种障碍,既有政治问题,也有专业问题。中观层面包括学校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问题,班级组织的建构问题。微观层面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问题,教师对自己课程专业化的理解问题、知识以何种结构传递给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申报课题或自设课题的形式,围绕问题开展学习探究。这种学习是迭代式的学习,每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都有明确的目标、有过程中的反馈,并且在不断调整中前行、深化。迭代式学习相较于瀑布式学习,不是要“格”尽所有经典理论后才能“致知”,而是强调过程中的探索—学习—探索,是一种开放式的、螺旋式的学习。
2.团队互助式学习
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经验中有一个宝贵的“教研制度”。教研制度因其参与的广泛性、日常性、互动性,使一个人的学习变成了一群人的学习。这群人因其职业生涯处于不同阶段,对教育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着差异性的表现。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对课堂的把控,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经过了岁月的沉淀;青年教师在教学信息、教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活力。《尚书》中的“学,效也”说的就是学习就是效法模仿的过程。课前阶段对课程的研讨,对教学重难点的探析,对知识结构化的建构;课中阶段相互的学习观摩;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思,无一不是在学习。这种学习的制度性设计,让每位教师都不能懈怠。思想的交换与碰撞,相互的学习与启发,职业生涯的相互观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师成长。
3.师生互动式学习
最能激发教师学习动机的是面对学生的求知欲而必须给予的即时满足。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权威正走向泛化,教师知识权威被分享和削弱,教育已经不能独白,而是需要对话。对话应基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造,是对师生积极关系的塑造。学科专业教学的魅力在于:学生向教师学习知识的发生、知识的结构以及探究知识的方法,促成自身与知识的联结,实现深度学习。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强。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能引起学生引经据典的反驳和讨论。教师应该力求做到的是清晰地表达知识,然后形成探究知识、整合知识的方法和理念,并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这样俯身回应学生需要的过程正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的关键,因此向学生学习是教师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爱好、愿望和性格是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以学习者的面貌,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主动回应学生需要。学习过程中有师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这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培养了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凡此种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独学。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做同事、学生的朋友,能使勤学更持久,教师的生命底色更加厚重而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陈文海.激扬华章下的恒流与变异:关于卡莱尔及其历史观念[J].学术研究,2007(4):102-114,160.
[2]陈秋苹.高校组织改造的基础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8):33-35.
[3]陈秋苹.高校组织改造的系统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13-17.
[4]屈社明,张曙晨,孙博洋.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知向行转化的逻辑路向:基于ACT认知模型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6(1):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