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学习:追寻诗与远方的教育之旅
作者: 袁晓琳【摘 要】勤学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以及对教育理念的深入反思。作为教师,持续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推动教育进步、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保持教育的活力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勤学;持续学习;教学生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17-04
【作者简介】袁晓琳,江苏省如皋中学(江苏如皋,226599)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如同一艘航行不息的航船,引领着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而学习,便是这艘航船得以破浪前行的动力源泉,是每一位教师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品质。勤学,是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对教育理念的深入反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唯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够保持教育的活力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回首三十年的从教生涯,学习始终与我相伴,助力我不断前行。
一、跨越迷茫:基础学习开启智慧之门
出身农村的我以极高的分数被当时的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提前录取。毕业时,我怀着满腔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学校信任我,将一个比较落后的班级交给了我,希望我能够扭转局面。然而,面对调皮的学生和简陋的教学环境,我的内心充满了挫败与失落感。现实的冷峻与理想的光辉相碰撞,我深感困惑与迷茫,怀疑自己是否选对了人生道路和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半月谈》杂志上读到了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孙维刚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孙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深深触动。“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使别人更幸福!”孙老师的这句话不仅促使我深刻反省,更让我明白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与伟大,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从那一刻起,我决定不再抱怨和逃避,而是积极迎接挑战,以全新的态度和更强的责任感投入教育工作。
初入职场的几年,是极其美好的一段经历,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如今回想起来,多亏了孙维刚老师,我才没有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宝贵年华。我工作的第一站是一所农村初中。在那个年代,城乡在许多方面都差距巨大,教育也不例外,农村学校的教研氛围远不及城市学校浓厚。学校的老师大都是本地人,白天教书上课,晚上各自回家。我是极少数晚上住在学校的外乡人。我列出了两年的学习计划,再把计划进一步细化到每周,然后工整地抄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上。每当白日的喧嚣过去,在宁静的夜晚,我便沉浸在学习中。后来,我第一时间报考了本科学历进修的考试,并以高分通过,三年后顺利完成徐州师范大学的本科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几年后,我又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选拔考试,经过三年的学习,成为全省最早一批教育硕士。教学业务上,我每天都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凡是有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和提高业务的培训,我都积极参加。总之,我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刻苦学习让我很快适应了角色,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春风化雨:进阶学习绘就育人篇章
适应了教学工作后,学校安排我当班主任。刚开始,我以为班主任就是“传话筒”和“管家婆”,只要上传下达、管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就行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班级管理很无趣,日复一日,没有新鲜感,学生也缺少精气神。我再一次陷入了迷茫和无助。一次,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看录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他的报告中,引用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这段话使我醍醐灌顶:班主任工作竟然可以做到这样的境界!再后来,我陆续在现场或者媒体上听到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名家的报告,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犹如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指引方向的光亮。我迫不及待地购买了他们的专著,订阅了《班主任之友》《班主任》等杂志,通过阅读向前辈和同行学习。
渐渐地,我明白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道了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会了“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耕耘”。我把“做学生生命中的‘关键他人’”作为教育追求,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对于后进、顽劣的学生,我不会另眼相看,而是“在人格上尊重,在生活上关心,在情感上感化”;每当学生犯错,我告诫自己“允许孩子犯100次的错或重复100次错,但自己要有101次耐心”;学生早恋了,我不会如临大敌,而是采取“心中有事,目中无事”的方法,不留痕迹地解决敏感问题;通过《成长心路本》,我分享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及时疏导他们心里的“小疙瘩”;班会、晨会等各种活动有声有色,成了锻炼学生能力、提高班级凝聚力的舞台和引导学生体验真善美、探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平台;通过品读经典美文和观看精选视频,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中秋节畅想”是别样的生涯规划,“集体生日”是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我还与学生一起漫步校园、外出参观,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从而更好地审视自我。就这样,班级管理有了灵魂,班级成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师生感情无比深厚,我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被评为“南通市师德标兵”“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教师)”。
我不仅学习前辈和同行的教育理念和智慧,还努力学习他们的人格品质。曾经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害羞、缺乏幽默感、对未来不乐观,后来我发现这样的性格不利于给学生树立榜样,便有意识地悄悄改变自己。学生说“袁老师笑起来很好看,希望不要整天板着面孔”,我记住了,也做到了;我曾以学生的身份参加班级的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凡是要推荐给学生看的文章、书籍、电影、视频等资料,一定自己先认真预习,吸收消化,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即使身处逆境,我也保持乐观与自信;时至今日,我依然保有强烈的好奇心,热爱工作,积极生活。
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不仅帮助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还提高了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桃李不言:蜕变学习成就专业成长
2014年9月30日,《江苏教育报》刊登了我的文章《“附加值”也能产生“正能量”》。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常年负责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同时担任班主任和备课组长,后来又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整天忙得如飞转的陀螺。尽管如此,学习与研究仍是我一直的‘牵挂’。我购买了不少教育专著并常年订阅数十种核心期刊。节假日、睡觉前、等车时,这些便是我宝贵的精神食粮。我备有三本读书笔记,分别放在办公室、家中和随身携带的包里,电脑里有‘读书笔记’专用文件夹。我是个‘贪婪’之人,一旦发现好的素材、创意,我会立即记下来或者到网上搜索、储存,以备一时之需。”这段话中描述的做法正应验了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然而,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仅有勤学的态度是不够的。学习要服务于实践,而实践又反过来促进学习和反思。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延续了学生时代记日记的习惯。一天中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刚开始,我只是记录每天的琐碎日常、生活轨迹,常常是碎片式的。久而久之,我的记录里有了更多的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乔布斯说:“You canno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你无法把点滴与未来联系,只能通过回顾才能看见)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当我的教育教学随笔和反思达到20万字的时候,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冯卫东老师给了我及时的鼓励和指点。在一次调研中,冯老师被“在以高考和分数为主旋律的高中一线,能有这样的坚守与坚持的晓琳”感动了。他鼓励我将随笔整理成文,给报刊投稿,并力争将来能够出书。
我照着冯老师的说法去做了。投稿的结果有好消息,然而,更多的是坏消息。当屡屡遭遇“石沉大海”,我把自己的文章和期刊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对比,便发现了问题所在:我的文章侧重于实操做法,但缺少理论支撑;切入点太大,对问题的剖析缺乏深度。于是,我又开始阅读教育理论类书籍。随着自我阅读从碎片走向系统、从肤浅走向深入,我的教育教学研究有了更多理论的支撑、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见解。后来,《以优化话题提高英语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英语课堂中预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捕捉与运用》《教师成长从常态课起航》《德育渗透——知识价值的境界提升》等20多篇教学论文先后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外语教与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策略》《成长要趁早——写给新入职班主任的一封信》《高三,我这样关注“隐性生产力”》《“晓琳语录”,说的力量》等教育论文发表于《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江西教育》等期刊。除此之外,我还主持了“‘学习科学’视域下的高中生有效学习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中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课例研究”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
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思得精彩,才能做得精彩;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写得精彩又促使我做得更精彩。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三尺见方的讲台是一方无比重要的大舞台。每一台45分钟的戏,我都会用无数个45分钟去策划和准备,精益求精。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汪活水。于是,我广泛阅读英语杂志、收听英语广播、观看英文视频,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敏锐地发现“好东西”并巧妙运用于教学中。
我的学习对象除了前辈、同行,还有学生。有一次,我根据“a slim chance”是“机会很小”的意思推断“a fat chance”就是“机会很大”的意思,不料学生查字典后说不完全是这样。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断提醒我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善于探究和质疑的学生时时为我提供不竭的灵感,也“倒逼”我持续学习、与时俱进。教学相长让师生相互成就。
就这样,我乐此不疲地学习着,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特色逐渐明朗,形成了“智美”的教学风格。智慧课堂高效、灵活、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无效劳动和低消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美感课堂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美好感觉和体验,教会学生用美好、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世界。学生经历了智慧课堂,便学会了智慧学习、智慧生活,进而在遇到问题与挑战时,也智慧应对、不惧风雨;学生经历了美感课堂,便可感悟学习的美好、生活的暖阳,进而在未来人生路上逐光而行。智美讲堂,教会学生智慧地学习与生活。
2023年11月,我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重读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于我而言,与第一遍阅读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都感到“心有戚戚焉”。“学习—运用—反思—再学习”的闭环过程,让我能够与作品产生更好的共鸣,更好地与作者对话。这样的感觉妙不可言,也让我更加坚信终身学习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从如皋市教坛新秀到骨干教师,从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组成员到江苏省特级教师,从雉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到南通市学科培训基地领衔人,从迷茫无助到游刃有余再到示范辐射,这一路的成长,坚持不懈地学习是我最重要的推动力和保障。
教育被誉为“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的和最充分的艺术”。教学艺术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晨光熹微时的上班路上,在晌午的办公桌上,在暮色四合的教室里,在深夜的书桌旁。作为教师,持续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推动教育进步、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往后余生,我将继续关注全球教育教学的新特点、新形势,跟随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一步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和广大同行一起,追寻教育的诗和远方,且学且进步,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