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勤,学而求索

作者: 胡连成

【摘 要】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教育教学的目的应是追求人的完整而理性的发展,实现学科育人。为解决育人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勤学、善学,学而求思、学而求索,实现育人追求;要立足教学实践,善于发现育人问题;要结合问题主动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要在学习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携手同行。

【关键词】勤学;教育家精神;情境教学;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34-03

【作者简介】胡连成,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梁寨镇梁寨初级中学(江苏丰县,22174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工作28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回顾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陪伴与成长同在,快乐与幸福共享,我们一起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伴随着一届届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我也先后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

从一位中师毕业生到站稳讲坛的初中数学教师,再到成为致力于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教学探索者,秘诀就是“勤学”,我相信“人生在勤,学而求索”。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育人困惑,我主动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尝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2015年开始,我开展了系列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课题实践探索,学习、思考、实践、总结,在育人和育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实践思考,开展课题学习

1.关注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真正学习

教学的关键一方面在于教师深邃的思想、精巧的设计、灵活的引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建构和运用。我尝试以“情境教学”为突破口,进行相关的探索。为此,我购买了李吉林老师的《激情萌发智慧:李吉林情境教育论文选》《情境教育精要》,吕传汉教授的《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数学情景与数学问题》,王文静博士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等著作,并从中国知网上下载了“情境教学”的系列论文,编集成册,反复阅读、思考并付诸实践。

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申报了徐州市陶研会“十二五”专项课题“生活经验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行动研究”等课题,组建了以江苏省特级教师尹建林、朱广科为导师的研究团队,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通过课题研究,明晰了“情境设计”的目的在于“挑起事端”,引发学生思考、形成认知冲突,生成数学问题;理清了“情境与问题”是指向内部关联的本体与生成,问题与情境相伴而生,问题随情境而产生,情境为问题而设计。

2.探索问题教学,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情境设计的目的在于问题的生成,如何开展问题引领下的深度学习,自然就成为情境教学的延伸探索内容。为此,我深度参与由朱广科老师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本原性问题驱动下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行动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且学习了问题变式的相关理论,阅读了顾泠沅、鲍建生、郑毓信、李静等关于问题变式的文献,明确了变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变式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变化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来凸显其本质特征,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思考中探寻变化的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我虽然明晰了变式教学的本质和基本策略,但通过变式形成的系列问题有哪些类型特征,体现了怎样的思维关联,这些问题还没搞明白。为此,我们关注到了“问题链”教学的相关研究,并开展了对黄金荣、唐恒钧等教授关于问题链教学的文献的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问题链的基本内涵:基于情境冲突所生成的核心问题,通过归纳、递进、演绎、引申、逆向关联、类比迁移等方式,形成的具有逻辑关联和开放度、生长性的系列问题。归纳了基于数学思维的问题链类型,即基于一般化思维的问题归纳链、基于特殊化思维的问题演绎链、基于类比思维的问题类比链、基于逆向思维的问题逆向链。

3.聚焦思维发展,实现学生理性自觉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数学知识掌握,是解题技巧(能力)提高,还是核心素养培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何为理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此,我们团队进行了文献研究,学习了郑毓信教授的《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孔凡哲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王小明教授的《学习心理学》、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的《学习心理学(第六版)》等著作及林崇德教授等专家的相关文章。在此基础上,我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认知内驱力的农村初中问题情境教学的行动研究”和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并深度参与了江苏省教师发展课题“指向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发展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基于理性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结合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通过分析情境问题思考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我们归纳了学生问题解决中思维发展的三阶段:基于问题生成,实现思维定向;基于关联融合,实现思维内化;基于辨析迁移,实现思维外显。

二、勤学善学,实现共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为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践行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提出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一线教师要有主动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学习精神,要善于发现教学实践中的育人困境,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聚焦问题本质,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在“勤学”“善学”中开展实践探索,尝试回答好育人问题,实现学科育人。

1.立足实践,发展问题意识

实践是发现问题的源泉,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主动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成长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思考这些问题的核心要素,理清其产生的深层背景和原因,实现对问题本质的深度思考。

2.问题思考,进行理论学习

教师要聚焦学科育人的要求,基于实践中的育人困境,主动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取决于对已有研究成果掌握的广度。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文献研究,开展理论学习,充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关注核心期刊、学科主流期刊及知名的教育教学公众号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关注教育大家、教学名师的相关著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学习。

3.问题聚焦,开展课题探索

问题的深度探索,需要教师从现实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思考其本质内核,聚焦问题的本质,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如上文所言,从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出发,我们开展了聚焦“情境创设”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情境问题如何深度引领学生思考出发,我们实施了关于“变式教学和问题链教学”的课题研究;从对数学教学育人目的的思考出发,我们开展了基于思维发展和理性精神培养的课题探索,通过研究一个问题而实现系列的深度探索。

4.成果梳理,实现深度研究

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具有成果意识,要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成果梳理和学术表达,形成典型教学案例,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并积极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近3年,我们团队在开展基于思维发展和理性精神培养的课题探索中,先后发表了关于“情境—问题—思维”教学模式探索系列论文和聚焦思维发展的系列专题文章近2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有5篇。

5.携手同行,达成共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学习,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教师不要做学习的孤独行者,而要打造学习的研修团队。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尹建林、朱广科为导师的研究团队,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学习,每学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大家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互相帮扶着可以走得更远。学习之路没有捷径,育人之路没有止境,让我们携手同行,走在学习的路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探索育人的真谛。

*本文系江苏省教师发展研究重点课题“指向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发展的情境教学实践研究”(jsfz-c03)、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研究”(B/2021/02/3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