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倦,在“以言立人”中践行教育理想

作者: 栾娟

【摘 要】基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立言立人为价值追求,不断寻找突破路径。阐述如何从经验中生长教学观念,在科研中建构教学模式,在迭代中孕育教学主张,在创新中践行教育理想。

【关键词】笃行;问题导向;以言立人;躬耕教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42-04

【作者简介】栾娟,南京市雨花台初级中学(南京,210012)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都有明确要求,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而,有的教师常常忽视写作教学,有的学生也畏惧写作。基于此种现状,我开启了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研究。22年来,从教学模式的建构到育人目标的深化,我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形成“以言立人”的教学主张,彰显写作在初中学段的课程育人价值,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教改背景下推动教学成果从实践培育走向应用推广。

一、点燃引擎,在经验中生长教学观念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曾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他强调,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愿望,让写作成为一种常态,引导学生在多写多练中习得方法、生发智慧。工作前十年,我以“小组作文”为引擎进行写作教学实践。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安排五名左右的学生,每天让每组的一名学生进行同题写作,题目由师生轮流提供,我当天批改并讲评,每月进行评比表彰。

1.倡导自由写作

“小组作文”的文题来自生活和当下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话可写;鼓励多样化写作,除了常用文体,还可以创作诗歌、剧本、故事接龙,让学生更加享受写作的过程;学生可以自主命题,提高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写作体裁不限,有叙事、议论等,自由鲜活。如某天语文教师外出培训,学生拟题《今天没有语文课》,有的学生表达对语文教师的想念,有的学生认为各门学科都和语文学科密切相关,今天并非没有语文课,语文课其实无处不在。

2.关注及时反馈

相较于以往的两三周写一次作文、较长时间才得到反馈的情况,学生在“小组作文”中每周都能参与集体练笔,第二天就能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写作情况,及时复盘和修改。同样,教师从一次性批改两个班的作文改为每天批改部分学生的作文,不仅大大减轻压力,而且能够尽快梳理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进行指导。

3.注重情感交互

“小组作文”不仅是写作训练,更是师生、生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场域。学生在同伴作文后面留言,表达感受;教师给出修改意见,指引方向。我和学生常常同题写作,互相评议。每届初三,我都会给全班学生写信,在新年的第一天一一赠送给学生。学生毕业多年后,还常常谈到当天的情景,至今珍藏着当年的信。

“小组作文”实施以来,受到历届学生的喜爱。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宣言、目标,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每月评比表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佳作不断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每学期编撰一本作文集,学生自主完成图文设计、排版打印等各项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二、混合驱动,在科研中建构教学模式

因为写作教学成效突出,我常常应邀做经验分享。一线教师更希望得到在教学中可操作的、能快速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于是,2012年,我带领课题组成员反复论证,决定以课文为范例,以读写结合为抓手,申报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初中作文层级式训练的实践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建构教学模式,提升写作教学能力。

1.提炼教学方法

我与课题组成员学习余映潮、黄厚江等关于读写结合的论述及课例,形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教学观念;深入阅读文本,提炼写作知识,形成“建模入轨—修模入境—超模入神”的层级式写作教学路径;结合课文内容,借鉴写作技法,超越单元布局,指导学生随文写作或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在“向谁模仿”的范例选择上,我们强调“取法乎上”;在“模仿什么”的方向选择上,我们强调“生活至上”;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强调“循序渐进”。

2.编写校本教材

我与课题组成员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设计写作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一是从内容上,我们根据课文内容、主题等,整理归纳出系列写作素材18类;二是从写作技法上,确立每学期的训练重点,结合课文、美文及名著等,形成教学设计30篇,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另外,我们还收集整理优秀作文100篇、升格作文36篇,将其汇编成册,供学生学习参考。

3.进行专业表达

我与课题组成员让课题进课堂,下移课题理念与实践方式到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课+交流”的形式进行教研活动。我们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就像不断扩大的圆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每学期、每学年都在不断涉足同样领域。每次涉足,都是他们在此方面能力的强化和提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形成了一系列论文,如《“蔷薇三度开”层级式作文训练案例》《变式朗读 情味悠长——〈雨的四季〉朗读教学新探》等,相继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我的论文《一部微电影,一堂作文课》于2014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三年“草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构建了基于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教学范式,让写作教学有层级、接地气、有成效,该课题于2015年顺利结题。2016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广使用,36个写作专题既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又有贴近生活的情境和螺旋上升的目标,与我们的研究形成了呼应。

三、重新定位,在迭代中孕育教学主张

通过复盘梳理、提炼阐述,我对已有教学理解作了冷静回顾和理性定位,一种对教学样态的新追求生根发芽,即不再满足于对写作“技法”的探求和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追寻写作之“道”。2016年,我带领区域骨干教师申报了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活动式作文教学的案例研究”,在写作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写作品质的跃迁。

1.厘清项目内涵

一是“活动式作文教学”,其以“活动理论”为支撑,以课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为指引,立足生活,创设鲜活的情境,以主动构建、自然习得、互动提升为路径,聚焦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表达的提升,开展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思维品质”,其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体征,反映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写作思维品质的关键要素是清晰性、深刻性、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和系统性,它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来提高和完善。

2.聚焦思维训练

初中生正在逐渐形成逻辑思维,教师要关注其言语背后的理性思考和正确价值观。我带领团队教师积极开展多元写作活动,为学生搭建知识和程序支架,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如教师组织学生游览学校附近的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通过绘制游览图、片段写作、修改创编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落实游记写作的基本要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材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若干个景点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找到突破点,从而确定写作对象,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注重螺旋上升

常态教学中,教师大多围绕“如何审题”“如何立意”等某一专题展开。事实上,写作是非线性的,贯穿其中的各种思维活动是相互关联与相辅相成的。它更像一个罗盘,指针指向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诸要素,指向哪个点,哪个点就可以作为写作过程的起点。在转动过程中,不必强求学生收获了哪几个知识点,因为之后还会开展同样的训练。如此螺旋上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不断得到训练,训练到一定阶段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经过不断实践反思,团队逐步形成“以生为本,关注思维发展,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写作素养”的教学理念,学生写作水平普遍提高,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并有上百人次获奖;团队教师发表论文26篇,我的论文《初中语文写作过程指导路径及实施策略》《“支架”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以〈学写游记〉一课为例》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团队开设区级以上写作教学公开课、讲座32场,送教四川、河南等地;推出学科教学微信公众号“朝雨作文课堂”,出版专著《朝雨写作微课堂40讲》,课题成果获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

四、价值导航,在创新中践行教育理想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学习生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以来,我领衔申报了南京市语文学科示范基地、江苏省乡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力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读写课程,重新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提出“以言立人”的教学主张。“以言立人”,就是在语言学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完整的人。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带领骨干教师从资源、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写作创新实践。

1.无边界读写

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获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读本,撰写阅读随笔。我们创设开放多元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见解,在生活中阅读,在借鉴中创造。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通过阅读各区核酸检测证明卡,提高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受到小标语写作的启发,再设计新的核酸检测证明卡,自然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连接,学以致用。

2.金字塔课程

我们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言语实践活动和课外拓展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表达能力。课程分三个层次:一是立足国家课程,在听说读写中生成言语智慧;二是开展形式丰富的拓展学习,如戏剧表演等活动,借助戏剧的多种表达及表现方式,深化学习层次,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三是组建文学少年培育站,选拔文学素养高的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并输出成果,如编撰文学期刊、参加写作大赛、进行文学联展等。

3.泛在写作

我们从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环境三方面多管齐下,传递“无时无处不写作”的理念。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教学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还创造性地带领学生编写语文课堂实录文集,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连续推文。在课外,教师组织开展辩论赛、采访、演讲等活动,进行校园泛在学习空间设计,如文化墙、学科走廊的文字撰写;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如文都少年行,寻访南京的文学踪迹,在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进行实地演讲,传承雨花英烈精神。

4.言语智慧增值评价

我们关注学生整体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生动态生成性发展;进行常态评价、叙事性书面评价,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收获;通过量表考查学习共同体言语智慧的共生共长,并形成思维图示和行动模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新闻专题“活动·探究”单元时,我们进行采访、新闻写作、小报编辑等活动,分别赋予评价量表,以评促学。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工作22年,我与团队教师基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真实问题,依据课标要求和育人目标,循着“多写多练—读写结合—思维训练—以言立人”的梯度走向,以“笃行”的态度,矢志不渝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未来,我们将坚守初心,继续前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新质生产力,推动语文教学品质提升和师生更好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2021JY14-L6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