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于任事 善于研究 敢于创新
作者: 刘炜杰【摘 要】教育工作者的躬耕态度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是教育家精神的“关键”构成因素。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融入教育教学行为中,直面困难,勇担责任,提高工作效率,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责任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49-03
【作者简介】刘炜杰,江苏省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宜兴,214200)校长,正高级讲师,江苏省中职机械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线教师最大的追求。反思个人的成长经历,观察、访谈、分析职业学校卓越教师、卓越校长的成长故事,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实干笃行,具体表现为勇于任事、善于研究、敢于创新。
一、勇于任事
何为勇于任事?勇于任事是一种态度,是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退缩、不推诿、主动应对的工作态度。勇于任事是一种精神,是毅然承担责任、困难或挑战并勇敢行动的担当精神。勇于任事是一种行动,是解决问题并承担后果的勇敢行动。
2000年,我中途接手了一个对口单招班的“机械基础”教学任务。开学后的第三周,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反馈,学生对我的教学效果提出了质疑,她建议我退出这个班的专业课程教学。对于这个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其实我最初是拒绝的,除了因为本身的工作任务重,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不熟悉课程。我一直都只执教“机械制图”“冲压模具设计”等专业课程,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不熟悉教学要求。二是不熟悉课程考纲。这个班的学生是要参加单招考试的,而我对单招考试缺乏研究。三是备考时间短。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距离单招考试仅剩50多天,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我之前没有执教过这个班,对学情了解不多。
我怕辜负学校的期望、耽误学生的发展,曾几次婉拒,但最终考虑学校的困难,我决定服从学校安排,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现在退出去,岂不是毫无责任心可言,而且我也不能接受任何对我专业度的质疑。
我对学校和学生郑重承诺,一定认真改进。在接下来的备考过程中,我更加认真地研读考纲、分析考题、研究考试方向;经常与有经验的同事交流;只要有时间就到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我的坚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班的“机械基础”课程的单招考试成绩非常优秀。
现在想来,这一次勇敢的挑战,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大大提升了我的职业素养。之后,我不断地走出“舒适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能力圈”,这些都为我成长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反思这些经历,我的体会是,勇于任事是教师突破自我、实现发展的关键素养。
二、善于研究
何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中的研究,研究中的行动。在面对困难、问题或挑战时,行动研究者不是听之任之、坐而论道,而是躬身入局、履责于行;不是迷信、盲从、蛮干,而是理性分析、科学应对。在行动研究者眼里,办法总比困难多,研究教学行为便是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必由之路。
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必然是教学行动的研究者,这是因为职业学校一直面临适应性问题。第一,课程的适应性问题。随着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的转型升级,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节奏,不适应性日益凸显。第二,教学的适应性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具有更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个性要求更为强烈,更关注产品品质和精神内涵,[1]按照标准化的传统方式去教育他们,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适应性问题要求教师基于实际问题开展持续的行动研究。
2002年,我接手的新班级带给我成为教师以来最大的挑战。学生缺乏学习目标,集体荣誉感不强,规则意识淡薄,课堂纪律松散。怎么办?我通过悄悄观察研究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好胜心和表现欲都比较强。于是,我以学校篮球比赛为契机,确立班级共同追求的目标。我组建篮球队、啦啦队、宣传组和后勤组,组织赛前准备会、赛后总结会,评选“最有价值球员”,在活动中增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从小组赛到淘汰赛,从半决赛到总决赛,学生的活动组织越来越有章法,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逐渐增强,发展目标逐渐明确。随着与学生交往的深入,我了解到因为家庭教育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情感上存在缺失。于是,我开始定期组织班级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共同参与、合作的事业和共享的知识库”[2],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班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除了班集体建设,我还在行动研究中推进教学改革。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设计他们“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或项目,引导他们自主研讨协作,要求他们上台展示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及成果,让学生在学校不仅有归属感,还有价值感。
行动研究,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让我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技能包”,实现了专业发展上的新突破。在此期间,我完成了一项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三、敢于创新
何为敢于创新?敢于创新是一种基本认知。技术迅猛发展,地方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学生更是千差万别,因循守旧不行,止于标准不行,“一刀切”也不行。敢于创新是一种行动方式。敢于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源于勇于任事的实践积淀,是对行动研究的深入探索,是面对真实情境下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的积极行动。
职业学校学生的问题比较突出,被动地应对很难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001年,我担任学校学生处副主任,为了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我对违纪学生和违纪事件进行创新研究。首先,研究事件特征。我按类型、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结果等对违纪事件进行列表梳理和比较。其次,研究违纪学生的特征。我深入了解违纪事件中的人物关系,违纪学生的平时表现、性格心理、班级文化、家庭背景等。再次,研究事件与人物的相关性。了解违纪学生与违纪事件的相关性,研究班级文化、家庭背景、处置方式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
在研究的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提出违纪事件教育预防的“望闻问切法”。“望”是指教师认真观察,主要观察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闻”是指教师留心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化解潜在的问题或矛盾,当然,倾听的前提是教师要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问”是指访谈,教师定期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及时提供适切的引导;“切”是指切块,主要是进行教育预防工作的分工协同,根据班主任、值班行政、值日学生、任课教师、门卫、宿舍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划分各自教育管理的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作,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违纪事件教育预防协同管理机制。
职业学校教师的敢于创新,不只有对学生教育的方法创新,还有对学校发展困境的路径创新。2008年,我转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面对学校存在的地域劣势、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等困难,创造性地提出“整体规划、重点投入、产教融合、集群建设”的专业建设思路。我希望在产业需求、教育供给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建设重点,联合行业企业推进从订单培养到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并面向岗位群、围绕重点专业建设专业集群。这一思路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投入产出的绩效比,大大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先后建成四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五个现代化专业群,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首批优质特色职业学校。
总之,从我个人的专业发展而言,勇于任事是第一关键素养,只有勇于任事,行动研究、敢于创新才有生长出果实的土壤;善于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素养,如果没有对教育行动的研究,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可能脱离客观规律,沦为蛮干瞎干,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敢于创新是专业发展的关键素养,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克服困难的阻隔和条件的限制,勇于任事、行动研究才能实现更大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炜杰,李斌.学生多元化发展背景下的职业学校师资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9(28):35-40.
[2]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李茂荣,欧阳忠明,任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