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与学的“问题”中前行

作者: 蔡效猛

【摘 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问题意识为教师进一步认识教学、改进教学提供方向。教师通过对教学问题的价值追问,在行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应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52-03

【作者简介】蔡效猛,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宿迁,223800)副校长,正高级讲师,江苏省中职化工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始终紧扣“问题”,在困顿中生发“问题”,在怀疑中探究“问题”,在创新中解决“问题”。面对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我的态度是“迎难而上”,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定前行。“问题”是我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在困顿中生发“问题”

2007年,我从普教转入职教。起初,我对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非常不适应,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当时,我对中职课堂教学的认识是:教师首先布置一个实操任务,然后步步示范、时时指导,而学生则是处处模仿、反复练习。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能掌握一些技术的操作要领,但如果教师对任务的条件作些许调整,一些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是教师设计和布置的,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做、和谁一起做”都是按教师的计划实施的。学生的学习是“复制”教师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反复练习,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做成这样”,学生知之甚少。机械模仿的弊端显而易见,教学中过度重视技能的习得与训练,教学的目的局限于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工人,学习者被工具化塑造,忽视了学科育人的本质属性。

基于教学中的困顿,我开始重新思考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下高效课堂教学形式的构建。我以为,“以就业为导向”绝对不是“重技轻能”的机械操作和重复模仿的课堂教学形式。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教给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技能操作背后的逻辑原理,还要强调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于是,我开始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如何破解“有行无思”的教学现状。

一次到德国学习研修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研修期间,我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独立完成了“电骰子制作”“太阳能汽车制作”“晚宴安排”等项目。我发现,这些项目都是基于真实的生产任务所建构的,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自我判断、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等关键能力效果明显。这种教学法对解决我当时的教学困惑有一定的启发,于是,回国后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最为突出的就是硬件的不足,如学生人数众多而实训工位少、学校合作热情高而企业配合度低等。这些客观现实使得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出现了水土不服、落地困难的问题。

教师要在困顿中继续前行。因为教学的困顿,我产生了如何破解机械操作、重复模仿的问题,而在探究过程中,又生发了“行动导向”教学法“水土不服”的新问题,“问题”再次成为我教学研究的原点与动力。

二、在怀疑中探究“问题”

教学中的困顿是我在实践中找寻破解难题之法的不竭动力。在短暂的怀疑之后,我开始积极探究如何提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适应性。我坚定了“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的念头,坚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定蕴含着解决‘行思割裂’问题的教育智慧”。

1.带着“问题”学习

我认真搜集和梳理我国古代教育中具有行动教学特征的史料。从《左传》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等学说;从夏商周圣贤的畴人世学、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的文吏之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门阀教育、隋唐的经师兼授、宋代的经邦济世、元代的务实致用、明代的学贵践履,到清代的经世致用等教育思想;从纺丝的嫘祖、造字的仓颉、酿酒的杜康、锯木的鲁班、治水的李冰、造纸的蔡伦,到建桥的李春等百工的劳动智慧……

先贤智慧犹如日月星辰,照亮我探索跋涉的道路。在经典品读中,我坚定了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渐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思考“问题”破解之法

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我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汲取先贤智慧,针对“教师处处示范、学生处处模仿”的灌输式教学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行思共育”的教学主张。“知行合一”是主张之根,“行思共育”是对先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我主张以“思”为核心、以“行”为路径。思考,也许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思考,也许不能改变外在的物象,但可以让人的思维和见识蓬勃葱茏、气象万千。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思”,才能唤醒灵魂、催生智慧、激发力量。

疑能生问,问能生思,思能促行。在怀疑中探究,在探究中明晰,是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在创新中解决“问题”

做事和学习一样,我始终遵循“博学约取”的原则,聚焦工作重点问题。我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的教学主张和教学策略要在真实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教学中,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完善与成长。

1.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守正中创新教学形式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任何宏大的构想,都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了促进“知行合一、行思共育”教学主张的落地,我在守正“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基础上,结合“学做一体”的职教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五行五思”教学策略。

“五行五思”以“问”为动力,以“思”为主线,以“学”为主体,以“行”为目的。“五行五思”教学策略包括“思中学、思中问、思中辨、思中行、思中评”五个教学环节。思中学,激学导思,发现问题;思中问,疑学问思,提出问题;思中辨,合作思辨,明晰问题;思中行,迁移创思,解决问题;思中评,评价反思,评价问题。

2.以“问题”推动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聚焦核心素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教学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推动力。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提问意愿、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解决学生“不愿问、不能问、不敢问”等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奖励学生提问,如果教师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将获得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二是激励学生提问,对于少数始终不愿或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我会先让他们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然后尝试着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三是以“问题”作为评价指标,我会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课堂评价,学生所提问题的深浅是判断其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

3.以教研项目为抓手,在研究中完善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验证教学主张和教学策略的适用性,我以工作室为主阵地,以“化学、会计实务、语文”三门课程为试点课程,开发“五行五思”教学精品案例。教学案例的开发和实践运用,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精品教学案例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能思辨、善创新,知行并重;懂原理、能操作,知行合一;技能精、品格高,德技兼修。

在学校实践推广的基础上,我带领团队精心打磨“语文”“物流仓储与配送实务”两门课程的教学作品,并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借助大赛平台检验教学实践成果。我与工作室成员在课题的研究和教学研讨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五行五思”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行思共育”教学主张的践行中,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我将始终保持勤勉实践、谦逊研究的态度,笃志于“行思共育”,笃行于“五行五思”,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