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之“求是”的本质内涵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建

【摘 要】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对指导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是教师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时代新命题。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求是”的本质内涵由科学精神、奋发精神、治学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构成。在立足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求是”的价值引领实践中,广大教师应秉承“求是”精神,以“求是”精神育人,以“求是”精神为学,以“求是”精神工作,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求是;科学;奋发;奉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55-04

【作者简介】刘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家精神中强调“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一态度不仅是探索知识和真理的姿态,还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体认与追求。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肩负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使命。把握好教育家精神中“求是”的内涵与要义,有助于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

一、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是科学精神

“求是”是纵贯教育家精神整体的一种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崇尚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尊重教育规律,探究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本质,以及积极客观地探究问题解决的具体科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理性思维和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教育观,尊重办学、育人和教学规律,并将其浸润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其一,“求是”的科学性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办学规律,从实际出发擘画学校发展的整体愿景。尊重规律的首要之务在于遵循办学的基本原则,理解并适应学校的文化、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每个教育实体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组织结构,这形成了该实体独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导向。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哲学和实践中,以确保教育活动既符合学校愿景,又能体现个人特色。

其二,“求是”的科学性表现在尊重育人规律,在育人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在教育实践中设计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以个性化教学为抓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求是”的科学性表现在尊重教学规律,落实科学有效的素养课堂。教育是一个互动和构建的过程,教师应基于对教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实现教学策略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最佳匹配。这需要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理论,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科学评估教学决策,以综合考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兼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探求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教师应明晰“求是”是一种追求内在实质的过程,需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寻求教育的深层次意义,反对形式化、随意化、主观化的倾向,警惕诱导教育偏离科学轨道的行为。

“求是”之科学精神是教育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展现理性思维,尊重教育规律,探求教育本质;通过持续研究、实践和反思,不断深化对教育活动意义的理解,进而更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是奋发精神

“求是”是教育家精神中潜藏的一种奋发精神。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在艰难的现实困厄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表现为教育者投身教育事业中的自勉自励与专业发展中的持之以恒。

其一,“求是”的奋发精神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时刻怀揣教育理想,追求真理和知识,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信念的执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和启迪智慧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与时俱进,以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在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和研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始终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奋发精神。

其二,“求是”的奋发精神表现为持之以恒的状态,在面对育人活动中的平凡与挑战时自我勉励,锲而不舍。教育活动具有迟效性与长期性,教师所面对的生活既平凡又充满了挑战。面对这些平凡与挑战,教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要能够自我激励,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激情,也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魄力,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挑战能迎难而上,及时调整自身,以饱满积极的姿态投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

“求是”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一环,是激励教师进取与奋发的动力源泉。这种精神要求教师主动将个人成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以奋发的姿态投身于立德树人事业,不断追求教学素养的提升,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是治学精神

“求是”是教育家精神中崇尚的一种治学精神。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与学生引路人的教师在求知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严谨踏实。知行合一,意味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与实践高度统一,从知与行两个方面育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严谨踏实,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注意态度与方法,教师需在专业发展中夯实专业基础,苦练育人本领,求是治学。

扎实的专业基础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堆叠,还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内化。教师在不断钻研学科知识以确保教学内容动态与前沿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教育现象背后潜藏的理论进行印证与阐发。精研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对具体的、琐碎的教育经验与事件加以“再解释”,选择合适的方案以改善教育实践。陶行知提出,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1],前者是“创造精神”,后者是“开辟精神”。这无疑是面向教师的育人实践要求,教育是一种行动本身即善的实践,着眼于人灵魂的完善、人性的优秀并为人的福祉奠基。[2]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才能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依托旧知识发展新知识,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教育家精神的“求是”,指向教师作为学者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多种意向的驱动,充满多种挑战和机遇。在培养“学习型教师”的当下,学术研究便是教师主要的意向性活动。教师想要成为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研究意识并对道德原则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面对各种规范仅仅是被动的遵从,较多地关注外在形式,忽视了潜藏在规范背后的意义与机制,致使学习研究容易走向功利、浮躁、形式与无效。“求是”的治学精神引导教师重新审视规范与规则真正的指向与内涵,以求实、求是的精神审视自身发展,以谨慎谦虚的姿态不懈探究立德树人的真谛。

四、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是奉献精神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时常以奉献精神的形式外化显现。奉献精神不仅是对工作的理解,更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内在认识。“身先士卒,敢为人先”是奉献精神的核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必须以身作则,将“小我”融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中。教师具备高尚品质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实现个人发展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理想主义情怀。只有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追求更高的目标。因此,教育家的奉献精神具有利他性,这意味着育人是一种事业型的理想追求,而非功利型的职业获取。教师应以成就学生为己任,秉持克己利他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生命创造力。

将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外化为奉献精神,需要教师率先垂范。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无私奉献,不仅仅是个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更是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通过自身的高尚品格和言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3]其次,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学生、爱岗位、爱课堂。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4]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和关怀,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从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再次,教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使命感,将小我融入成就他人的大我之中。这种职业使命感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教育家应以国家发展和传递文明为己任,以提高自身涵养为导向,以成为实现人生幸福生活、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的大国良师为终生奋斗目标。

五、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是创新精神

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与创新精神紧密相连。创新精神即探求未知,与时俱进。创新精神既是教师的基础素养,又是其专业发展的潜在动力。“求是”能够支持教育家更好地探索与创新,不断探寻新的育人路径与教学方法。保持“求是”精神,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明晰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教学生活进行观察、审视、反思,更好地实现突破与创新。回首我国教育改革浪潮中涌现的于漪、李吉林等优秀教师,他们无不以“求是”精神扎根教育实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教师需要通过更为多元化与智能化的途径来获取与积累知识,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是开展深度教学的基础。在获取知识更加便捷的新时代,教师知能体系的要求呈现从知识的广博积累到知识的整合生成的范式转变。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的获取,应以“求是”精神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主动破除教育记忆和教育习惯所带来的束缚,注重对知识进行整合、内化,丰富已有的认知体系,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具象化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专业胜任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行者。

“求是”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动进行教育反思,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生命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主动发展决定着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的精神解放决定着学生的精神解放。教师应以“求是”精神正视自身的优势、潜能与不足,以教育家的创新精神为价值引领,把握自身学科特质与规律,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独立的教育反思活动,促进专业胜任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发展。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参数和指标。[5]教育家“求是”中的创新精神需要摈弃传统理念对教育精神的捆绑、对教育行动的禁锢,反对固步自封与自我封闭,拒绝循规蹈矩与照本宣科。教师应当秉持“求是”态度,敢于担当作为,勇于突破创新,积极拓展知识视野,促进教师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的现代化赋能。

六、结语

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不仅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更是对社会高素质教师队伍需求的积极回应。教育家精神于教师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广大教师应自觉坚持“求是”,怀揣“自化化人”和“以身作则”的自律精神,以“求是”精神工作,以“求是”精神为学,以“求是”精神育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20-21.

[2]金生鈜.何为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2(2):18-25.

[3]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53.

[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

[5]杨志峰.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校长教师发展[J].教育家,2022(40):64.